APP下载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联动发展研究

2021-11-14赵锦华

市场周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疗卫生经济社会

赵 燕,赵锦华

(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66)

一 、 引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着眼于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解决当前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的综合制度措施,也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建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对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推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十四五”期间,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手段,以完善政策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创新驱动加快健康领域有效供给为重点,释放健康经济的活力和潜能,构建有利于全民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健康治理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不仅有利于解除群众看病治病的后顾之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的健康需求,也有助于推动形成庞大的国内供需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健康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二、 快速增长的医疗卫生与健康需求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健康理念的不断提升带来层次更高、覆盖更广的全民健康需求。 近年来医疗健康领域的消费支出增长迅速,巨大的消费潜能为医药及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拓展升级提供了大量的有效需求。 首先,由于工作生活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的慢性疾病患者与亚健康人群规模日趋增大,由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引起的疾病负担日趋提高,人们对慢性病防控的需求日趋上升。 其次,人口老龄化产生了巨大的健康养老需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达 1.9 亿,占全部人口的13.5%。 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老年人对健康养老的关注度、迫切度日益提高,形成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最后,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正在从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疾病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为中心,健康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对各类健康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迅速升级。 由于医疗卫生和健康导向的消费有着较高的需求弹性,使其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其中健康食品用品、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康养老等市场规模都在不断扩张。 创新与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动态,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既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也是优化国内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

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拉动内需成为实现经济持续良性增长的关键,促进国民健康水平与预期寿命的提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国民收入的增长为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供条件,激发更多高质量、多层次的健康需求;而持续刚性增长的健康市场需求,是加速扩张国内大循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中国2030”战略将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 将“健康中国”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规划中,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联动发展

健全医疗卫生、健康促进及其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健康相关政策,转变健康发展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促进政策目标,将主要健康指标改善纳入政策责任体系,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将维护健康的范畴从传统的疾病防治拓展到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领域,形成政府主导、政策保障、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共建共享健康促进体系。 在保护健康生产生活环境、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宣传普及健康理念、支持健康产业升级等方面扩大有效供给规模。 落实政府的领导职能、保障职能、管理和监督职能,提升全面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财政投入向健康领域倾斜,明确政策目标,强化责任分工

公共卫生政策的重点放在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逐步推进城乡各级公立医院扩容升级,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提升风险监测评估水平,疾病预防控制关口前移,做到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强化安全生产、职业健康、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监管体系,控制健康危险因素。 财政政策以保障对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为重点,包括提升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增加对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的投入、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提供财政支持等。 医保政策以缩小城乡保障差异和大病保障为主,商业健康保险发挥补充作用。 健康产业政策着力提升医药产业集中度与规模化,设立健康产业园区招引项目、集聚资金和吸引人才,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科技水准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健康环境,合理设计工业布局,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监管,组织开展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 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施治原则,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医药。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职高专中专等各级院校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优势,社会培训机构作为补充,增加护理、养老、康复治疗等社会亟需的专业,解决基层人才不足问题。 通过政策综合规划、协调配合,加大对健康事业的扶持力度。

(二)深化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重解决医疗卫生和健康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范围,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完善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县级医院等多层次医疗机构建设,以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推广远程医疗等方式进一步缩小城乡健康资源差距,优化多元办医格局,使供给体系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学专科院校、医药及医疗器械研究院所与健康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链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利共赢模式。 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效、公平的全民健康资源供给,有利于解除群众对健康和医疗的后顾之忧,增加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就业,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为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注入活力。

(三)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健康经济市场主体活力

“大健康”经济范围广,覆盖面大,包括公共事业和健康产业两部分,公共事业以公益为目标,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由政策调节发挥主导作用,如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基本健康服务公益事业等;健康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如健康用品食品保健品行业、全民体育健身娱乐行业、健康管理行业、医疗及健康保险行业等。 通过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明确健康产业扶持政策,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支持。 促进合理规划和融合发展,建立健康事业和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 在市场主导的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挥健康产业的作用,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健康促进工作,放宽市场准入,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在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产业的融资力度,促进市场增加供给、优化结构。

(四)全民动员、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共同参与,确立统一的目标、明确各方的责任、多点发力、加强合作,共享建设成果。 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全民健康活动、科学合理膳食行动、加快环境卫生治理、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等方式,拓展社会各界参与健康行动的渠道。 实施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教育与促进计划,对重点人群普及推广科学健康知识,帮助社会公众逐步从被动健康观念转为主动健康要求,提高全社会的健康素养,形成各界广泛参与、相互配合的健康共建格局,提升社会建设水平,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国民疾病负担降低、生活质量提高,可以促进“人口红利”更多转化为“健康红利”,身心健康的劳动者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延长工作年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够降低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负面影响。

四、 以高质量健康产业助推高质量经济发展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产业的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投资加速进入大健康领域,使健康产业的整体容量、覆盖领域、服务范围不断扩张。 大健康产业突破传统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目标,扩展出一片以维护和改善健康为目的行业蓝海,包括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生产企业,健康食品用品保健品生产企业、健康咨询、评估、管理行业,康复、养老行业,健身、文娱产业等。 全面覆盖三产,门类广、链条长,且跨行业、跨地区,相互交叉融合。 健康产业不仅具有增进国民健康福利的社会效益,也因其业态丰富多样、创新机遇较多、投资收益较高、拉动消费明显等作用,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有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

“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依靠创新驱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着力实施优质医疗健康资源均衡扩容、“互联网+远程诊疗保健”推广运用、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独特优势、增强健康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等系列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健康资源覆盖范围、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健康产业的融合与协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发展高质量的健康产业,首先要培育一批高层次高效益的领军企业

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质量和服务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根据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增加产品和服务类型、提升品质、创立品牌。 重点推动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智能制造、集约管理,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领军企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企业集群。推动企业融入全球健康研发、生产、服务网络,积极承接国际健康服务和研发外包,优化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发展高质量的健康产业,要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深化医养产业结合,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全民参与的产业集群,实施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战略。 加快对市场急需的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企业、医疗卫生服务业,与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业、健康保险业、养老产业及互联网医疗等行业的布局。 优先发展重点领域,一是大力推动能够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保健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针对亚健康人群及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如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卫生保健等能够全面改善整个国民健康状况的活动。 二是探索中国式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适合我国老人的生活习惯并结合必要的医疗服务,包括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院等方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环境和健康资源的区位特点,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地区特色产品和服务,提供创业创新平台,形成适合区域特征和发展要求的独具特色的产业链,突出地区特色品牌的竞争优势。 改造升级传统业态,鼓励发展新业态,推动医养结合、智慧健康、生态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增强企业间的跨界融合,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 上下游产业间相互依托、良好合作,区域间产业合理配置、信息通畅,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高质量的健康产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培养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大力推动医产学研用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鼓励跨学科融合创新,以新技术创造多元化的新业态和商业新模式,拓宽健康产业的发展渠道。 以移动互联、健康人工智能、健康大数据、远程医疗、5G、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3D 打印、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高端设备制造、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休闲医疗的发展。 医药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医疗等,在疾病预防、基因诊断、免疫、药物研制、生物治疗、生物芯片、器官移植等高新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实现重大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 强化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五、 结束语

通过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健康中国”战略,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发挥健康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形成“健康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医疗卫生经济社会
某综合医疗卫生中心暖通空调设计分析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