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合格的“声音导游”
——以江西省精品图书《豫章文化》有声书演播为例
2021-11-14曾虹
曾虹
说到“声音导游”,很多去过博物馆的人都接触过。数字化时代已经让游客可以戴着博物馆特制的耳机,一边走一边听导游词,走到哪里耳机里的声音说到哪里,方便也有趣。除了旅游景点里配备的“声音导游”,还有一种以“有声书”的形式存在的“声音导游”,能够不限时间地点地带领读者/听者神游天地。
2021年笔者加入江西省精品图书《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的有声录制团队,录制了其中《豫章文化》全书以及《庐陵文化》中的部分章节。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丛书在2021年上半年以全媒体图书的形式正式出版。除了阅读纸质书上的文字与图画,读者还可以扫二维码在线听书,数字化的方式让传播更具广泛性、陪伴性和便捷性。回顾有声书的录制过程,有辛劳,有收获,更有一些声音创作上的收获。
关于心理调试
近年来,有声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解放了人们的双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让受众能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也极大拓展了优质书籍的传播空间,正如专家所说,“‘听书’这种有声阅读形式正在某种程度上重塑出版的生态,带有趋向性和指向性。”这次由江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合力打造的《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定位“全媒体丛书”,可以看可以听,极大提升了阅读品质。
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二十多天的时间需完成录制及验听,刚开始心理上是紧张的,但当拿到书稿之后,精彩的内容立刻激发了笔者对二度创作的渴望。江西素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兼容并蓄的赣文化激励着赣鄱儿女勇立时代潮头。“《江西文化符号丛书》是对优秀赣鄱文化的集中梳理,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增强我省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也是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的献礼之作。”而豫章文化又是赣文化的代表。豫章即南昌,笔者生于斯长于斯,是每日呼吸到的空气,是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一切。人们经常询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其实还应该加一个问题:“我在哪里。”无论南昌之于读者/听者是故乡还是他乡,知道“我在哪里”是对一座城市的尊重与热爱。于是,这份热爱贯穿于备稿的整个过程,形成对创作的热情,激发了强烈的创作灵感。这种心理上的调整就像运动员比赛前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动、兴奋,有利于找到演播最佳状态。
关于书中的文言文
如果说耳濡目染、朝夕相处的城市印象是一种广义备稿的话,那么狭义备稿就体现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上。《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豫章文化》一书的作者是江西省研究历史文化和民俗的专家陈立立,他从史学的角度用文学的表达方法,从五个方面还原南昌的文化底蕴:江西首府、名胜古迹、俊采星驰、美丽乡村、豫章民俗。南昌是一座有着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如书中所说,豫章文化的符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提取典型内容。书中提到的历史渊源、传说典故都颇为精彩生动,作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具体到备稿,因为书中涉及不少文言典故,则需要演播者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将晦涩的文言文理解通顺,合理断句,让听众仅仅通过“听”就能听懂文言。
例如书中第6页:北魏道元 《水经注》也载:“和帝永元中,豫章太守张躬/筑塘/以通南路,兼遏/赣江洪水,冬夏/不增减,水清至深,鱼甚肥美。”
第203页: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置之竹架。
在备稿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必要的断句并在书稿上做了记号,“形之于声”时有意放缓了语速,以便让听者能够听懂,理解顺畅。
关于读与不读
《豫章文化》是一本关于南昌的历史文化书籍,在写到相关年份时,既有朝代的纪年,也有现代纪年法,比如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写到相关地名时,既有古时候的称谓又有如今的称谓,比如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蕲州(今湖北罗田县)、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关于括号里的文字读还是不读,笔者最初也有一些纠结。读,难免影响语句的连贯性;不读,似乎又少了些解释说明。后来基于让听众听得明明白白的考虑,笔者认为还是应该读出括号里的文字。
在“南昌方言”章节中,收录了一个保留历史痕迹的方言词条“别宅子”,意为明清时期有钱有势之人在外购置别宅所生下的“私生子”,被人看不起,后来演变成方言中骂人的词汇,如今可归为“脏话”一类。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这一词汇记录在案反映了方言的变迁,但如果把它读出来又似乎显得有失雅致。后经笔者与编辑商榷,没有录制这一词条的有声版,也是“可看不可言”了。
在有声书的录制中,并没有多大多难的问题等待演播者去解决,但是对一些细节的探索以及对这些细节的完善,往往丰富了整本书的有声语言创作。
关于语言风格的基调
解决了读与不读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读的问题。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作者的作品各有各的风格,演播出来也应该具有不一样的色彩。就如演播艺术家李野墨老师所说“任何文本……它的文字一定有它文字上的特色,我们要对它加以特别适合它这种文字形式的一种演绎和传播。”笔者近年来也录制了一些有声书籍,多以游记、散文类作品为主,作者主观色彩较浓,所以在二度创作中需要努力再现作者的“第一视角”,尽量贴合字里行间的情绪。而这次录制的《豫章文化》从宏观角度出发,立足文化自信,多方位展现南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字风格庄重质朴又不失生动有趣,不同于纯粹的个人游记随笔。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总共12册,包括《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八种特色文化和《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客家文化》等四种地域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江西文化浓墨重彩、影响深远。这些独具魅力的江西文化蕴含着温润的力量,氤氲在历史的光阴中,汇聚在时代的大潮中,滋润着广袤的赣鄱大地,滋养着广大的江西儿女。”在录制《豫章文化》的过程中,笔者的情绪基调是建立在对南昌这座城市的热爱上:对文化的自信,对城市的自豪。笔者最初尝试了多种声音状态,活泼的、深沉的、高亢的,后来几经试验,最终将声音定位在“温暖明亮的讲述”上,让声音气质符合文本气质、符合城市文化气质。
关于对象感
《豫章文化》一书谈古论今,从五个方面详述南昌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而有声演播者就是那个将文字转化为声音,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声音导游”。其实这有一点类似于纪录片的配音,但较之纪录片有影像的优势,人文类书籍的有声播读更需要以声音去引领听众。只有真切感受到了听众的“存在”再通过声音的演绎,才能让客观的史料变得生动鲜活,让趣闻轶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有声书的听众如何设定?笔者在准备的过程中为自己也为听众做了一个画像——在《豫章文化》的有声版中,“我”是一对一的“声音导游”,“我”带着“您”去了解豫章的古往今来。“您”是谁呢?在“我”的想象里,“您”对历史很感兴趣,“您”可能知道一些南昌的民俗,“您”或许就生活在南昌,每天都要吃拌粉瓦灌汤;“您”也可能还没来过南昌,但“您”知道南昌起义、八大山人、滕王阁,这两年还听说了海昏侯……
在对听众进行画像之后,“我”对“您”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我”变身为“您”的“声音导游”,给“您”讲述这座历史名城的前世今生。“我”的声音亲切,语调和缓,语气随内容变化而变化,“您”跟随我的声音访古探幽,或悲或喜,这一趟声音旅行真是穿越时空让人难忘。
关于故事感
笔者记得小时候,夏日里纳凉的老人们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小孩子讲南昌万寿宫许逊治水的故事,听得这些小孩忘了被蚊虫叮咬的痛痒。每一座城市都不缺少故事,故事是滋润地域文化的甘泉。在这本《豫章文化》中也嵌入了不少有趣生动的传闻典故:状元桥戴衢亨中状元娶丫鬟的故事,杏花楼娄妃与唐伯虎的师生情义,滕王阁王勃意气风发登阁赋诗的故事,不胜枚举。
与纯小说类有声书不同,人文类书籍在有声创作时如何在客观中加入故事感,需要拿捏分寸,既不能刻板生硬,又不能纯粹绘声绘色;既要在情节变化中“跳得进”,也要“跳得出”,叙述与演绎差别不能太大,但也要有一定的差别。
结束语
《豫章文化》是一本文字、声音、图画相结合的全媒体图书,讲述了豫章文化深厚的内涵,展现了赣鄱文明的风采。作为该书的有声演播者,笔者感到无论是对地域文化的了解还是对有声演播的探索都大受裨益。在以“全民阅读”为国家文化战略举措的背景下,“声音导游”这种形式必将在更多的有声书籍中出现,在普及和传播优秀文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引自播博汇公众号赵丽华《从朗读到有声阅读:阅读史视野中的“听书”》。②④引自江西宣传公众号:《献礼建党百年华诞!《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出版发行》。
③引自播博汇公众号:《演播艺术创作接受的精品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