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3-13杨孟云汪曦赵丽雪林燕萍金佳冰

西部皮革 2023年5期
关键词:豫章绣娘刺绣

杨孟云,汪曦,赵丽雪,林燕萍,金佳冰

(1.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2.江西省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3.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豫章绣属于赣北鄱阳湖平原的传统刺绣,虽不及四大名绣闻名遐迩,却也自成风格,凸显出强烈的地域魅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的成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手工艺人在逐年减少的同时,豫章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时代问题。在查阅豫章绣的相关文献时发现,以豫章绣研究为主的文献较少,其重心也只集中在豫章绣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的相关方面。本文基于对豫章绣的研究,走访豫章绣坊、豫章绣传承人、参加豫章绣展览等形式,归纳出豫章绣相关信息,为人们了解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提供更为清晰的认知。

1 豫章绣的历史渊源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自然环境适宜种植棉麻等植物,有“赣鄱大地”之称。在明德正年间的史书记载中描述道:“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家织,户织,远近流”。史书记载中明朝时期的江西农村,棉纺织业已成为农民主要的家庭副业[1]。棉麻纺织业的发展,为江西刺绣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江西同样是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薮之地,孕育了红色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也是豫章绣的起源地,自古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八大山人所绘的水墨写意画对豫章绣所绣内容产生着深刻影响,绣品透露着文人骚客的潇洒与底蕴,文化气息浓郁。

豫章绣发源于新建县,成型于南昌市东湖区裘家厂东万宜巷、芭茅巷豫章后街,故得名“豫章绣”[2],其历史可追溯至乾隆初期。乾隆皇帝的“干妹妹”熊月瑛(裘曰修夫人),生于书香世家,擅长诗文且精于刺绣,擅将个人艺术修养融于刺绣作品中。因受皇室喜爱,绣品多次供奉朝廷。乾隆皇帝赐“爱曰堂”牌匾于熊月瑛故居,其故居位于南昌市区裘家厂附近的豫章后街,后来便成为裘家后人读书和学习刺绣之地,豫章绣从此渐渐发展壮大,流传至今[3]。豫章绣至今分布区域除南昌外,也包括江西景德镇、永修、抚州、赣州等地市县及周边部分地区。

2 豫章绣的传承现状

受封建社会“重道轻器”等社会态度影响,文人学士对于造物技艺持鄙夷的态度,这正是我国民间技艺众多却少见其理论概括的主要原因[4]。而早一辈的刺绣艺人,在教育资源匮乏的背景之下,未能接受文化的熏陶,同样缺乏将刺绣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的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豫章绣长期处于保护匮乏的状态。但随着国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力度的提升,让绣娘们逐渐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并不断尝试传承的新模式。

2.1 绣坊模式

豫章绣技艺娴熟的绣娘多已年迈,而新晋的艺人却极少,传承的有效性逐年下降。部分青年艺人通过反复练习后,虽技艺成熟,但艺术造诣的磨炼还不足。余正连、周南英作为豫章绣的传承人,不仅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更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她们先后去往江苏、湖南、四川等地,学习借鉴苏绣、湘绣、羌绣等技艺,开阔眼界,取长补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致力于豫章绣的传承。于2010 年余正连、周南英组建了“豫章赣绣坊”,广收门徒,培训绣娘超过千余人。前来学习的绣娘以中青年家庭妇女为主,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豫章绣坊这个平台获得成长,于自身而言习得一门技艺,于承豫章绣而言在发展在壮大。虽绣坊经历十余年发展,留下成为专职绣娘虽不足百人,但对于传承豫章绣的道路仍具有重要意义。因余正连、周南英在传承道路上所做的努力,2012 年被正式命名为“第八代代表性传承人”,从此豫章绣的发展便有了新的领头人。

图1 豫章赣绣坊培训基地Fig.1 Yuzhang Ganxiu workshop training base

2.2 豫章绣申遗成功

自从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活动的开展,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而我国也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5],如文化部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国内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之后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中国开始了声势浩大的非遗保护之路[6]。

我国对于民间非遗的保护工作早已在有序地开展中,各类民间技艺逐步迈向申遗的道路,豫章绣也紧跟步伐。一路走来,豫章绣从区级文化遗产到市级文化遗产再到省级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以及级别的提升意味着豫章绣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与保护。豫章绣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见表1。

表1 关于豫章绣发展的重要节点Tab.1 Important nod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yuzhang embroidery

2.3 非遗豫章绣走进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已是当下常态化的一种教育和传承模式,学校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近年来,豫章绣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多次进入校园,在多校掀起学习豫章绣技艺的热潮。2018 年6 月,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将省非遗文化遗产——豫章绣引进校园,创设创新创业课堂,并设立豫章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以此方式传播民间技艺。2019 年,豫章绣被引进到南昌光明小学“三点半”课程中,从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角度去开发和传承豫章绣,挖掘豫章绣独特的启蒙教育及艺术教育价值,让学生离非遗更近、与传统更亲。2022 年3 月豫章绣传承人余正连、周南英应邀到江西服装学院举办豫章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摩赏析活动,并合作成立工作室,开班授课,接纳有志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豫章绣的学生们。2022 年9 月,南昌理工学院成立“南昌理工学院——豫章绣人才培养基地”。各类非遗进校园的行动,扩大了非遗宣传面、丰富了校园文化,进驻高校的同时发挥了高等教育在非遗传承和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基地的成立也很好地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立法精神。

图2 豫章绣观摩现场(江西服装学院)Fig.2 Yuzhang embroidery observation site(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3 非遗豫章绣发展困境探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界对非遗文化关注度日益增加,但对非遗豫章绣而言,如何实现新时代背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7]。因此以豫章绣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探索出传承发展的可行路径。

3.1 缺乏知名度——重视新媒体发展

在各大名绣面前,豫章绣的流量一直是极少的,部分江西本土人都未曾听过“豫章绣”一词,可见其知名度极小。自2017 年豫章绣被列入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豫章绣较之前知名度有所增加,一些江西本土企业、高校有意发展民间非遗,选择豫章绣为契入点,以此肩负社会责任,传承民间非遗,传播非遗文化,这些改变对豫章绣的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非遗传承人可借助新媒体平台,争当“新网红”,让更多人了解豫章绣,以此方式增加豫章绣的知名度。《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0》中显示2020 年12 月前,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27 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 亿,占网络视频用户整体的94.2%。短视频用户的增加使新媒体行业不断发展,当前以短视频模式为主的新媒体网络已然成为非遗宣传的主阵地[8]。政府可聚集非遗传承人及绣娘们,免费开展短视频编辑与制作的培训,让更多的绣娘参与其中,通过新媒体的运营提升知名度,也为未来绣品开辟网络市场做好铺垫。

3.2 绣娘流失——培养专项人才

为了解目前绣娘的流失情况,走访豫章赣绣坊采访传承人及绣娘,总结出以下两个点:其一,经济压力大,不少曾从事豫章绣的绣娘们选择离开这个传统手工行业,究其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生存压力逐年增加;其二,原因在于缺乏耐力。豫章绣这类民间工艺品时间与回报出入较大,绣娘在绣出成功的作品前需大量练习,其间几乎没有收入,这需要较大恒心才能扎根在刺绣行业。但历史实践已向我们证明,非遗刺绣类产品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我国非遗漳绣为例,早已在1995 年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当年就达211.7 万元,其中出口外贸额占总额的90%有余[9],非遗豫章绣若能突破经济瓶颈则可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人才。

维护、扩大豫章绣娘的数量,首先要产生经济收入。政府可组织民间创业带头人整合豫章绣资源,形成产业链,开发多元刺绣渠道,增加绣娘收入。其次在人才方面采取内外结合方式,对内采取全面普查形式,对民间的豫章绣绣娘年龄、技艺状况进行梳理,开设刺绣课程培养理论素养,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鼓励她们收徒弟[10],发扬自身技能并以此传承豫章绣。通过内部人才的培养,可以唤醒当地人的技艺和热情,营造浓郁的刺绣艺术氛围。对外则是积极进行外部培养,建立刺绣培训班,培训人员可与高校师生合作,选择有意向群体作为培养对象,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才困境。

3.3 产品单一——开拓产品类型

为了解豫章绣的绣品种类,多次走访豫章绣各类展览现场及售卖场所,收集大量一手素材。素材经过整理归纳后发现现阶段豫章售卖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

表2 豫章绣的产品类型Tab.2 Product types of Yuzhang embroidery

豫章绣除现有的工艺品、屏风、挂件等装饰物外,缺乏以实用性功能为主导的产品,如可以产出以豫章绣为载体的丝巾、眼罩、佩饰、文创等物件,抢占更多的非遗消费市场。而《2019 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显示,非遗产品的消费人流趋向年轻化、普及化,在短视频新媒体网络平台充斥着各色各样的非遗内容,能显著发觉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看者都在无形中宣传与接受非遗文化,新一代年轻互联网用户成为非遗市场主导群体已为大势所趋[8]。因此豫章绣也应借助消费的新趋势,以自身为载体,除了开发出多样化的衍生产品,也可与富有创造力的年轻设计师合作,创设豫章绣的专属IP 形象,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此外豫章绣若能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极具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相结合进行创作,使豫章绣产品更具地方特色,从多维角度增加豫章绣的衍生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4 总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豫章绣的传承者逐年递减,保护非遗豫章绣迫在眉睫。作为从事民间文化与技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们,应该思考如何让民间非遗重焕新的活力。本文将豫章绣的传承现状进行深刻总结,对所遭受的现实困境进行探析,让人们对新时代背景下豫章绣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豫章绣娘刺绣
刘江宁作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灿若星辰——音舞诗画《1921·豫章那个班》主题曲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豫章文化内涵研究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绣花针」——绣娘的守望
说“江南豫章”:《史记》地名标点疑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