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没有错”

2021-11-13黄海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3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

黄海花

【摘要】儿童时期被祖父母宠溺,同时又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少年时期容易在学习、交往、自我认知方面出现偏差。这导致该孩子总在寻求关注,但又总在制造矛盾,犯错时拒绝承认自己的过失,逃避自我成长的责任。

【关键词】成长责任;原生家庭;被宠溺;缺乏父母之爱

“老师,昨天下午自习课特别吵!”

“因为什么?”

“因为一颗颗小小的圆圆的吸铁石。”

后来我了解到,昨天,因为W的吸铁石,整个班都在玩,整个课室的桌子椅子上都被粘上。大家就都在嘀咕,匿笑,寻找,传递,抛掷,过位,打闹……整个班都就成了嗡嗡嗡的“蜜蜂场”。

一年来,这是W第N次闯祸,也这是我第N次收到他的投诉,也是我最为愤怒的一 次。因为他影响了整个班集体。

当我找他来质问,问他原因和目的,他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没有,都是他们弄的。”那一刻,我不禁怒火中烧,真想立马破口大骂,并让家长把人领回去。可是看着这个一米七多,高高大大,白白净净,五官英俊,满脸无辜的大男孩,我压制住了我的怒火:也许,他只是希望大家关注他而已。

我眼前回放了他的一幕幕,一年多来,我处理的每一件班级摩擦矛盾的主人公之中,他永远都是男主角,连配角都没当过:

W和小周起冲突,两人在课室推倒了桌子,桌椅、地面、两人身上被弄得到处都是墨水。

W和小潘打起来,因为国旗班选旗手的事情。

W和小刘打起来,因为在球场打球犯规。

W和篮球队员差点打起来,因为篮球比赛他不想下场。

W再次和小周打起来,因为到音乐室上课在门口吵嚷。

W把小詹(女孩子)惹哭了,因为他莫名其妙地把人撞疼了,还把她的书籍文具撞到地上,连句道歉都没有。

W把小伍(女孩子)惹哭了,因为他莫名其妙把别人东西撞到地下,还不道歉。

W被小連投诉,上课无缘无故踢她的脚。

W被男生投诉,爱拍别人屁股。

W被投诉在课室里飞跑乱窜,撞到了别人东西也不捡,也不道歉。

W被语文老师投诉不写阅读和作文作业。

W被数学老师投诉上课不专心听课。

W被英语老师投诉作业乱做一通……

他每一次故事的上演,我都在背后无奈地充当电影后期制作的劳务人员。

和他讲事情缘由,他通常的反应是:老师,我没有……和他讲道理,他面无表情看着我,不置可否。和他讲人情,他无动于衷。和他讲承诺,他同样态度模糊。和他讲故事,讲新闻,讲社会,讲现实,他的表情和反应都是:那些与我无关,不是我的错。

这样一个大男孩,怎么就陷入这样的死胡同里无法自拔了呢?他的字典里他的概念里有过道歉的字眼道歉的意识吗?我深深的怀疑,深深的惊讶。

当初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开朗乐观,容易与人接触,劳动积极。当初还请他做了临时班长,任职也还算热心服务集体。但也仅仅是刚开始没几天,后来就经常遭投诉:管理粗暴,莫名其妙打人。后来撤了班长,他的各种不自控不自律就更加突出。凭我一己之力,我实在无法改变他。我只能恳求同学们包容他,理解他,甚至让着他,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得已。

从客观上来看,W的问题,他的家庭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直到初中才由父母监管。因为被隔代宠溺,同时又缺乏父母关注,他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和同伴沟通协作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初中时,他不仅学习难以跟上,在群体中也像刺猬一样不停攻击别人,但又制造各种事端来吸引他人的关注。父母工作繁忙,性格强势,且理想化要求孩子。父亲只看结果,没有过程性陪伴。偶尔的陪伴是纸条交流,出几道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完成。或者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比如数学),但孩子既无法巩固学校的方法也无法习得父亲的方法,结果,不仅是孩子学习习惯无法养成,学习无法进步,还令亲子关系更为紧张。母亲的陪伴是自己在工作,孩子在做作业,但孩子磨蹭没有效率。母亲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年龄已经长大,应当自觉,应当上进,应当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可是多年来养育的缺失令她无法看清自己的孩子,无法直面孩子的心理年龄,更难以下决心从改变自己入手来改变孩子。母亲着急,生气,还常常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亲子关系也是剑拔弩张的状态。我曾建议妈妈带孩子和爸爸一起去咨询心理辅导老师,但爸爸拒绝这个提议,也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亲子关系也常常僵持。

从主观上来看,他的种种表现,他的“我没错”其实是在逃避成长的责任。强烈的爱表现思想令他处处想表现自己,时时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时刻希望可以在群体中复制儿童时期的“被宠溺”。强烈的自尊心又让他竭力掩饰自己的错误,甚至从不认为自己有错。他极度渴望被关注,其实是在渴望父母的关注,是在治疗童年缺乏父母之爱的创伤。

这样的一个少年,很令人惋惜,同时也令人担忧,令人神伤。惋惜的是他本来可以不是这个样子;担忧的是这个社会的现实:不会有人对他的“我没错”无限包容,付出代价的只能是他自己。作为他的老师,我能为他做些什么?我在学校营造的一个温柔友爱的磁场,社会这个大熔炉能这样容忍他吗?是会让他重新认识自我,直面成长,还是会将他推向更为残酷的深渊无法自拔?也许会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这个孩子已经学会了斗争、抗拒,在任何时候都会继续战斗下去。也许后来也没人给予他全部的关心,那么他会变得悲观,认为自己无法赢得情感,于是会出现喜怒无常、内向、无法与人交往等性格特点。”

原生家庭固然有着难以弥补的过错,但自我也有着不可逃避的成长责任,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答案,在你心中。”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

[2]武志红,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责任编辑:梁慧婵)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
让爱在留守儿童原生家庭流动起来
试论原生家庭在塑造儿童性格中的作用
原生家庭对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大学生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试析原生家庭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关系
让“悦读”成为生命的需要
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东西是很难抹去的烙印
例谈父母心理亚健康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试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婚姻观的影响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