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7-06-26李子阳袁鹏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亲密关系

李子阳 袁鹏阳

摘 要:本文以大连外国语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沙龙,运用案例法,对部分处理亲密关系有障碍的同学进行团体辅导以及案例分析,分析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发展亲密关系的影响,探寻可复制的心理沙龙以及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进行自我调节,与原生家庭和解,建立更好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 原生家庭 亲密关系

尽管当代大学生每天面临不同的人际关系,但是对于如何维护人生中最富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包括恋人关系、亲密朋友关系,却有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不少学生中有这么一个现象,无论他们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中态度上多么诚恳,行动上多么努力,但关系的现状和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甚至令人焦虑不安。学生经历着沟通不畅、情感疏离与相互支持的缺乏,往往导致关系最终破裂,迎来分离。

大学生需要理解什么才是亲密关系,以及建立亲密关系中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才能不断探寻更适合自己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更加理解社会交往的核心。

本文以本校心理沙龙和团体辅导来收集一手资料,进行案例分析,从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进行初步探寻,视角新颖,能更好更深入展现以及剖析大学生发展亲密关系的来源以及如何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能更直接地进行心理辅导和自我探寻与成长。

一、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原生家庭指人从小成长并由父母照顾的家庭[1]。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往往通过多种渠道,使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塑造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人后的人际交往模式定型化。我们的童年经历,家庭教养模式和成长环境等像一张无形的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人们在成长和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总是在寻找熟悉的感觉,而这种熟悉的感觉就是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带给我们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我们的一言一行。

鲍恩认为人类个体的情绪流动历程是跨代家庭传承的,具有明显的代代相传的特点[2]。即一个人如果拥有成熟自主的人格,学会接纳和爱自己,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舒服、愉悦的感觉,能与他人实现良性沟通和互动。择偶时,会寻找成熟度相似的伴侣,二人关系会比较和谐自然,合乎情理。他们的下一代在其影响下也会发展出比较成熟自主的人格。相反,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发展出较低水平的自主相系程度,择偶时,也自然会吸引与之成熟程度相近的配偶。二人由于关系紧张,不会处理家庭冲突和矛盾,孩子通常会被拉进来帮忙处理冲突,导致家庭关系不健康、不正常,孩子也不能实现好的自我分化。即使孩子长大后极力摆脱父母的影响,却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把父母的行为复制出来。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自我分化水平深受父母影响,会带入未来家庭中,当家庭问题出现时,大学生会套用父母的模式,尤其是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因为没有学会怎样去处理问题,自然会套用“记忆中的模式”。

综上,原生家庭是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对个人成长和发展亲密关系具有重要影响。正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的,大学生作为家庭成员,潜移默化地观察学习父母和其他重要家人处理家庭关系的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夫妻關系。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深刻记忆会影响到大学生处理恋人、朋友等亲密关系,尽管他们可能非常讨厌父母的部分行为甚至想极力避免,但很多情况下还是会直接套用其观察学习并深刻烙印在脑海中的“影子”,就像一个“怪圈”,令人无法逃脱。

二、案例分析

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从大学发现问题出发,最终回到原生家庭的矛盾中,通过团体沙龙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解决了亲密关系的问题。

1.原生家庭的矛盾

小玲(化名)是国际商务学院2014级的同学,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这一主题的心理沙龙中,对参与者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故事。小玲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开她去法国留学过8个月,而幼小的小玲对那8个月是基本没有记忆的。等妈妈回来的时候,家里人偶尔会向小玲提起妈妈不辞而别的那个清晨,小玲恐惧地看向窗外,抓紧床的围栏,不知所措。后来小玲总是问家里人,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家里的亲戚每次都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她,等树叶掉了妈妈就回来了,秋去冬来,妈妈还没有回来,家里人就又说,等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在小玲的记忆里有深刻的一幕,她看着脚尖的积雪,泪水模糊了双眼,大雪纷飞,她一遍遍地问着姑姑,已经下雪了,妈妈为什么还没有回到她身边,姑姑只是转移着话题,并没有明确答案,这让不安的种子早早就埋藏在了小玲的心里。后来妈妈回国,日子并没有像她期待的那样变得温暖起来。从有记忆开始,小玲就对妈妈充满畏惧。妈妈经常会冲她发脾气,父母也总是争吵。每次父母吵架,她都会站在一旁,茫然失措。

面对妈妈,她总是有强烈的无力感和无助感,面对妈妈的打骂,她总是没有办法阻止她伤害自己。后来,小玲上了小学,每当放学的铃声响起时,自己心里总是会有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恐惧感。一种是从内心生发出的不安全感,她害怕别的同学都会有父母来接,而自己只要看不见来接她的人就会感觉到恐惧和焦虑,另一方面她又害怕面对自己的妈妈,害怕妈妈发脾气时她无所适从。

于是,在妈妈日复一日的打骂下,小玲被逼得想出一些“生存模式”:首先,她会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尽量避免与妈妈的正面接触。其次,在妈妈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时,小玲学会了不去反驳,而是尽力去满足她的标准。有时她会想:“也许某一天我做到她对我的期望,我就能得到她的爱了。”然而,即使小玲不断做到更好,她永远都能找到新的地方去挑剔她、批评她。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玲慢慢意识到“妈妈会打骂我,但不是我的错。”随着成长,她感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并且开始尝试正面对抗她。结果,一次对抗导致了激烈的冲突。

高中时期,女孩子流行齐刘海,小玲也有着爱美之心,跟风剪了一个齐刘海,但妈妈看见小玲的新发型后对便她严加批评,她认为“女孩子剪刘海就会不好好学习”,可小玲觉得自己长大了,有权利决定自己该留什么样的发型。小玲没有妥协,妈妈便给了她一耳光,气得大喊大叫。但是,从那次对抗之后,小玲依旧没有留长刘海,妈妈也默许了她的行为,但每次看到时都会不赞同,每当这时,小玲心里就会生发出恨意。

尽管如此,小玲对妈妈的感受却是复杂的。除了恨,小玲也对妈妈心存感激。在她12岁时,后背长了一个纤维组织细胞瘤,需要做全麻手术,当时只有妈妈陪着她。后来每当小玲怨恨妈妈时,她就会想起妈妈手术期间对自己的照顾,认为她是在乎自己的。

这让小玲感到很矛盾。一方面,她恨自己的妈妈,想让自己离开她,另一方面,她对自己的好又令自己困惑。小玲不禁想:是不是只要我做得再好一点,她就会更持续地爱我?即使我决定要逃离她,但我依然忍不住会渴望她的爱。

2.悲剧循环:为了逃离妈妈,进入了一段糟糕的感情

在大一那年,小玲遇到了大她一年的学长。他们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度过了美好的热恋期,这让她想到:我在妈妈的眼中一无是处,竟然会有人爱我?

一想到今后有人对自己关怀备至,小玲欣喜无比,终于有人能珍惜自己,她甚至想和男朋友步入婚姻的殿堂,逃离原来的家庭,重组一个新的家庭。然而好景不长,她的感情便出现了问题。男朋友只要短时间内不回小玲信息,小玲就会焦躁不安,容易暴怒,而男朋友却觉得自己不能时刻看手机,晚回信息很正常,两人常因为类似的事情吵架。久而久之,小玲觉得吵架已经成为了两人的交往模式,即使男朋友对她呵护备至,她也总是会不自觉地找到理由吵架,而疼痛使小玲感受到这段感情的真实感,她不断陷入到这种相处模式中,使两人在感情中遍体鳞伤。

3.“虐恋”的成因

小玲在讲述自己的感情时,笔者对其童年经历进行了分析。小玲在发展亲密关系中不断重复自己童年的感受,即使痛苦,也不受自己控制地寻找自己熟悉的相处模式。艾利期是指出虐恋的动机处于爱情的第一人,他指出:“有受虐倾向者渴望经历疼痛,但一般来说,他渴望的疼痛是由爱施加给他的。”弗洛伊德也说过:“在男性的幻想中,被鞭打即是被爱。‘我被父亲鞭打变成了‘我被父亲所爱一个被父亲鞭打的孩子相信:我父亲鞭打我是因为他爱我。”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受过母亲鞭打和虐待的孩子都不会放弃有虐待倾向的母亲。因为他们把母亲的虐待当作了爱的表示。这种孩子总是在竭尽全力向虐待他们的母亲示爱,如果离开了母亲,他們当中有些人会陷入严重的精神抑郁之中。[3《O的故事》也描绘了同一逻辑:“她在受虐的痛苦中找到了快乐,她把被伤害当作自己被关注和被热爱的证明。”

小玲在童年总是受到母亲的不公平对待,长期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让她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受虐倾向的相处模式。小玲一再表现出对爱的渴求,但同时由于母亲总是对她的否定让她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进行了怀疑,以及强烈的不安全感。小玲的不安全感来源于儿时母亲去法国留学的不辞而别以及大人善意的欺骗,这让她对分离以及模棱两可的回答产生怀疑,不会轻易信任他人,即使是亲密的人。所以在小学放学时看不见接自己的父母,恋人不及时回复信息时,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安全感。而对于不再被别人爱的焦虑会超过对被杀的死亡焦虑和去势焦虑,为了避免这一悲惨局面,就会出现出屈从欲望。屈从意味着依赖,以及依赖带来的羞愧感。小玲不断与恋人吵架,并且享受疼痛带给她的真实感,也是屈从的一种表现,如果不能感受到痛苦,那么就不能感受到爱。

幸运的是,小玲在高中有过一次对母亲的抗衡,说明她潜意识里有着对不健康的亲密关系的抗拒。笔者通过多次与小玲的交流,让小玲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安和总想吵架的心理根源。一旦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根源,就能够采取有效地方法去避免,利于下一步的自我修复和完善。

4.与原生家庭和解,与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在经过多次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小玲也了解到了很多其他同学的经历,逐渐意识到了改变这种现状的紧迫性。她尝试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一旦发现自己有要和男朋友因为小事争吵的前兆,就提醒自己闭嘴,深呼吸,之后轻言轻语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告诉自己,虽然妈妈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是已经既定的事实,但仍需主动做些什么来改变未来的生活。小玲采用了在心理沙龙中运用到的方法——内心的告别仪式:每当脑海中浮现出妈妈虐待自己的画面时,就会拿出以前的照片,把他们撕成碎片,扔进马桶冲走。而每当脑海里浮现妈妈恶毒的声音和童年妈妈留学自己被抛弃的经历时,就会想像这些经历是一盘录像带,通过拆掉这盒录像带来扔掉埋藏在潜意识里的负面情绪。

在自我治愈的过程之中,小玲和男朋友的关系逐渐变得好转,自己感情得到了幸福,小玲却依然希望妈妈能爱她。对妈妈爱的渴求,并不会因为得到他人的爱而消失。

经过足够长时间的自我释怀,小玲开始与妈妈进行谈话并尝试修补和改变她们之间的关系。每当妈妈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时,小玲都会以成熟的方式与妈妈沟通,这也迫使妈妈成熟地回应,而不是像个孩子一样一味抱怨。

随着妈妈渐渐老去,小玲也理解了妈妈同样受到自己过往经历的局限,她之所以不能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是因为在她小的时候,没有人充满爱意地对待过她。既然妈妈不愿意表达爱,那么小玲可以给她做出示范,教她如何对她人表达爱意。也许小玲早就知道这样做,但是小玲对她的愤怒让她不愿意这样做。

在“表达自己的爱”的心理沙龙中,小玲学会了通过与亲人拥抱来表达爱意。她尝试在每次分别时与母亲拥抱。在一年多的改变后,有一天小玲准备离家去上学,妈妈起来主动抱了抱她。那一瞬间很短暂,但在小玲的感受中却无比漫长,一瞬间她好像回溯了对母亲所有有过的感受,复杂的情绪全部得以释放,而终归平静。

我们能够一定程度上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并且能不让它传递到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但遗憾的是,童年的缺失在个人成长经历中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只能有意识地去减少它所带来的影响。但令人高兴的是,不断的自我探寻和对过往经历的和解,能让我们完善自己,更好地处理亲密关系。家庭带给我们的创伤,有时反而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与指引,使得我们最终超越自己的父母,一代比一代过得更幸福。

参考文献

[1]陈妤.大学生婚恋观的家庭影响研究——基于代际传递的视角[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6

[2]李荣娣.从鲍恩自我分化理论分析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4(34).

指导教师:袁鹏阳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亲密关系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东西是很难抹去的烙印
例谈父母心理亚健康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试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婚姻观的影响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消解“原生家庭”的不利影响,帮助孩子走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