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爱在留守儿童原生家庭流动起来

2017-10-27蔡辉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27期
关键词:原生家庭留守儿童

〔摘要〕父母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这份爱穿越空间距离,传递给留守儿童,让爱流动。换言之,留守儿童原生家庭不缺乏爱,但缺乏爱的流动。湖北省监利县弘源学校“蔡辉雄心理名师工作室”长期致力于留守儿童生命状态和心理维护的研究,认为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让爱在原生家庭流动起来,不因亲子分离而让爱的涓涓细流中断、干涸。

〔关键词〕留守儿童;原生家庭;生命状态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7-0060-03

一、原生家庭爱的细流不能停滞和中断

原生家庭就是孩子从小长大的那个家,由孩子本人与父母(可能还有兄弟姐妹)组成。原生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天然土壤,与父母建立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1]。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父母被迫离开子女,让孩子渴望爱和归属感的基本需求成为一种奢望,不少原生家庭爱的细流处于停滞和中断状态。

根据权威资料,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已达6100万,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占52.86%,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兒童占47.14%。在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远远高于母亲。幼小的心灵在最需要呵护的时期却出现了原生家庭爱的“真空”,父母缺位现象越来越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

我们看几则笔者亲自参与过心理辅导的案例。

案例一:湖北省监利县荒湖管理区西湖办事处男孩小阳(化名),三岁时父母离婚,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没读过多少书,加之平时农活很忙,因此小阳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爷爷奶奶忙他们的,他自己玩自己的。转眼到了六年级,老师反映小阳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很差。于是在城里打拼多年的爸爸觉得心中有愧,决定把小阳接到城里去居住、上学。可是无论怎么做工作,小阳坚决不愿意离开爷爷奶奶,爸爸只好强行将小阳带到城里的新家,并且安排他进了附近一所小学。到城市一年多,小阳经常闹着要回家,他头脑中“家”的概念是爷爷奶奶那个家,而且从来没有叫过“爸爸”,对新妈妈和妹妹更是保持距离。

案例中的小阳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段失去了与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机会。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情感冷漠,个性比较封闭,存在自卑心理,不能建立起独立而自发的人格。

案例二:2017年5月18日晚,湖北省监利县朱河镇某中学13岁女孩正准备喝下从小摊上买来的老鼠药,被同寝室同学发现后立即打掉她手中的药。引起学校高度重视,迅速对她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避免了悲剧的再次发生。经了解,女孩父母离异后双双外出,长期不管孩子,年近六旬的爷爷抚养她和弟弟妹妹,奶奶已去世,爷爷负担很重。每到周末回家,别人家的孩子与父母其乐融融地团聚,而她却被爷爷强迫做家务和下田做农活,而且经常挨打,觉得活着没意思,于是想早点结束生命。

本案例与父母缺位、留守儿童不能感受到爱、不能获得归属感、缺少幸福等因素有因果关系。根据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衣食无忧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渴望与父母建立连接,这是天生的、基本的的需求。如果不能得到满足,极有可能导致“情感淡漠”“个人中心”等缺陷,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案例三:湖北省监利县某重点中学高二男生刘斌(化名)的妈妈通过电话找我咨询。说他儿子心情一直不好,主要是多年来他一直背着一个“姨妈”的绰号,同学们都嘲笑他,瞧不起他。让这位妈妈心焦的是,自己的儿子确实“女子气”十足,说话娘娘腔,轻声细语,走路不敢迈大步,早晨起床慢条斯理地洗漱,反复照镜子。她打电话是想咨询他儿子是不是有问题,儿子本人也有咨询的愿望。于是预约月休的时间到我工作室咨询。通过进一步咨询和量表测试,首先基本上排除了他们所担心的同性恋的可能性。但孩子“女子气”很重,性别角色混乱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孩子的妈妈谈到,孩子还没出生,父亲就到外地打工,只有春节回家时与孩子见面,平时很少与孩子联系。

刘斌的情况属于男孩子女性化倾向,与父亲缺位有紧密关系,是典型的“父爱缺乏综合征”。国内外均有权威资料显示,由母亲抚养的留守男孩,56%的人性格建构中的女性性格占主导地位,男性性格被弱化。

所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不应该出现爱的“真空”,父爱、母爱都不能缺位,爱的涓涓细流应该在原生家庭中源源不断地流动。

二、留守儿童父母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儿童时期是身心发育和发展,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留守儿童而言,原生家庭中爱的延续和滋润,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决不能让“富了一代人,垮了一代人”的担心成为现实。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推爱在留守儿童原生家庭中流动起来,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并推行了一整套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和措施,其中,敦促留守儿童家长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三大纪律

1.留守儿童家长“持证上岗”和“违章扣分”

弘源学校形成一项硬性规定:凡进入监利县弘源学校就读的留守儿童,其父母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讲堂”,系统学习“如何让爱在原生家庭流动”的知识和技能,如“爸爸去哪儿——父亲必知”“安全型依恋——母亲必知”“先跟后带的亲子沟通技术”“天涯若比邻——亲子远程沟通的艺术”“做智慧型父母”等。所有家长务必修完系统课程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和考核,取得合格证书,家长“持证上岗”。

拿到合格证后,家长如果没有履行学校规定的有关职能,不按时完成有关亲子沟通的作业,班主任会借鉴驾驶员违章处理一样进行扣分,每学年扣完12分的家长必须到校重修。

2.畅通亲子沟通渠道

学校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与孩子团聚,不定期地给孩子打电话。学校给家长划了一条底线:每学期至少探望孩子一次,每周至少与孩子通一次电话。学校开辟专门场所,设立“亲情港湾”,开通“亲子沟通热线”,畅通亲子远程互动渠道,配备专门设备供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音频和视频沟通。同时,班主任督促留守儿童在父母、自己生日当天与家长视频交流,祝贺父母生日快乐,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班主任组织留守儿童每学期给父母写一封信,并要求家长给孩子回信,让原生家庭的爱源源不断地流动起来。endprint

3.校本感恩互动

学校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双休日定为校本感恩互动节,为期两天。要求父母至少一人到校参加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亲子互动,助推爱的流动。通过活动也向社会展示弘源学子孝雅感恩、励志成长的精神面貌,汇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骄人成绩。

(二)八项注意

1.注意早期经验对儿童健康人格的深远影响。孩子小时候发生了什么,家长一般不会重视,一声粗暴的呵斥、一次伤心的失去、一次不经意的伤害、一场在成人眼里无关痛痒的误会,表面上过去了,忘记了,其实都可能已经根植于孩子的心底。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固结”,指人在早年阶段如果没有按照理想状态走过,留下遗憾,那么,这个人长大后的很多行为可能都是为了完成当年的缺憾,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在神经症的背后都隐藏着早年的创伤记忆。心理学家杨凤池先生也认为,口欲期固结,可能引起儿童早期分离的焦虑;肛欲期固结,可能引起强迫症。

2.注意母亲角色对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作用。孩子能否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母亲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稳定而快乐的积极情绪,在陌生情境中有较强的独立精神,与人交往时有很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如果母爱缺乏,则容易使儿童形成回避型或反抗型依恋。

3.注意父亲的参与和陪伴。父亲是子女的性别坐标,父亲角色在孩子性别和个性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母亲,父亲总是缺位,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可以说,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4.注意原生家庭“三角关系”的平衡。母亲强势或父亲强势都对儿女成长不利。

5.注意不在孩子面前中傷“另一半”。在正常家庭,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经常在孩子面前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在破裂家庭,依然要维持爱的流动,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中伤另一方。有位离异的父亲在与孩子沟通时说:“由于种种原因,爸妈感情不和,需要分开一段时间,这是大人之间的事。但你妈妈身上确实有很多优点,你在处理某件事上,很像你妈妈,我很高兴。”孩子天生是要与父母连接的,当孩子与父母连接的渴望被允许和基本满足时,就会避免成长中的很多问题。

6.注意电话交谈技巧。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隔两地,容易生疏,常常发生孩子不愿意接父母电话的情况,或者孩子没有什么话可以跟父母说。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给孩子打电话应该讲技巧,不能老是问“学习好不好”“听不听老师的话”之类的话,父母应该找一些孩子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你有什么话想跟爸妈说”“这个星期有些什么高兴的事情呀?让爸妈也乐一乐”等。这样效果会明显好于单纯地问学习,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同时,家长要认识到,亲子沟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无意间居高临下的态度和使用语言暴力。因此,我们在家长中大力推行“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由美国著名学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这种沟通模式,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7.注意变隔代抚养为两代参与。隔代抚养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是祖辈容易溺爱和放纵孙辈,使儿童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在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形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改良隔代教育的模式。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两辈人齐抓共管,生活监护的责任主要由祖辈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由两代人共同承担,而不是仅仅由祖辈一方承担。父母介入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运用现代远程通信平台和尽量增加回家频率。二是祖辈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讲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到与时俱进。祖辈家长要学会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三是两代教育者经常沟通,统一思想。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

8.注意寻求家庭咨询和治疗。当家庭教育无法正常进行,亲子无法正常沟通,家长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就要考虑寻求家庭咨询和治疗,求助于专业人士,想办法修复原生家庭关系,尽快恢复家庭中爱的流动。

总之,原生家庭是最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长需要原生家庭爱的流动[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爱流动,滋润心田,孩子才不会因爱停滞而受伤,爱才会有生命,才会成为灌溉孩子成长沃土的源泉。

注:本文为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稿。

参考文献

[1] 徐超凡.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与启示[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3):160-165.

[2] 陈攀 , 汤永隆 , 王大治.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 .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2 ,9 (3) :22-26.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弘源学校,荆州,4333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生家庭留守儿童
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东西是很难抹去的烙印
例谈父母心理亚健康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试论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婚姻观的影响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从投射性认同角度谈原生家庭对个体亲密关系的影响
消解“原生家庭”的不利影响,帮助孩子走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