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剧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2021-11-13欧阳明昆黄绍旭林琼芳毛小玲
欧阳明昆 黄绍旭 林琼芳 毛小玲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理论讲解内容过多、以心理问题内容的讲解为主容易让学生产生负性情绪、授課形式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等问题,论述心理剧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运用社会计量技术,根据学生的心电感应评分进行分组学习;运用替身技术,提升学生的同理心水平;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处理日常心理困扰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剧技术 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155-0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保障和组织实施等内容。本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介绍心理剧技术的原理,探索心理剧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必修课以来,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是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讲解内容过多,实践教学较少。多数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不足,多以教材为蓝本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感到枯燥、空泛,不贴近生活实际。此外,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较少,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技能匮乏。
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多以心理问题内容的讲解为主,造成学生对课程目标出现认知偏差,容易让学生产生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学生才需要学习的,因此学习积极性和课程参与度偏低;与此同时,过多负性心理困扰的讲解,容易让学生心生恐惧和厌恶感。
第三,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未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多数教师将大学生心理困扰案例融入课程时,多以口头讲述为主,学生难以通过案例感同身受,也难以掌握处理实际困难的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即使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解决方法,仍存在缺乏勇气付诸实践的问题。
二、心理剧技术介绍
(一)心理剧技术的原理
20世纪初,莫雷诺(Jacob Levi Moreno,1889—1974)受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影响,在维也纳创立了心理剧。心理剧对人性采取积极正面的观点。它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发性、创造力、想象力、戏剧性,通过心理剧的演出,可以帮助个体提升自身的自发性和创造力,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应对问题的方式更具有弹性。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不同,心理剧技术存在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心理剧是一种探索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团体心理治疗方法。参与者不再使用简单的叙述或谈话方式,而是通过扮演日常生活中相关事件行动化的方式进行心理探索。二是心理剧技术是一种治疗技术,可以帮助参与者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他们的问题,不会产生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顾虑。心理剧中所探索的问题或情境,不仅包括新近及久远的过去,还包括现在或未来。三是心理剧角色扮演所显现的不仅包括外显问题行为,还包括事件的心理层面。例如,演出心理上未完成事件、未被表达的想法和感受、未呈现的心理冲突,扮演幻想中他人可能的感受和思考、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为方式。莫雷诺把心理剧形容为“透过戏剧的方法,科学的探索事实”。
(二)心理剧技术的实施过程
心理剧技术的实施过程包括暖身、演出(做剧)、分享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暖身。暖身是为了促进团体成员的认识和心理连接,暖出团体成员的主要议题(团体普遍存在的心理冲突)及主角,为演出做铺垫。
第二阶段为演出(做剧)。此阶段是在导演的引导下和在辅角的协助下,主角通过行动化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主要议题,对主角呈现的心理冲突加以同理、体悟、转化和整合。
第三阶段为分享。主角做剧结束后,回归现实生活,倾听团体其他成员表达与主角生命故事相联结的故事、想法、感受。分享过程中成员须遵守“五不”原则,即不批评、不指责、不建议、不评价、不分析。
(三)心理剧的具体技术
心理剧在实施过程中常使用社会计量、替身、角色交换、布景、定角、角色扮演及角色训练、空椅子等技术。(1)社会计量:根据人与环境(团体其他成员)的联系与互动,计量团队的动力和明晰团体中成员的感受。(2)替身技术:心理剧假设,一个人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角色中,他的行为和想法、情绪也变得跟这个人一样。演出过程中,主角的替身则是站在他的身后同台演出,替身可以模仿主角说话,体会他的情绪感受和想法,并可以在导演的引导下或自发地代替主角表达主角潜意识的欲望和情绪感受,帮助主角察觉自身心理过程,引导主角内在体验和情绪、欲望的表达。(3)角色交换:通过位置和角色交换,感同身受,体会他人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行为的目的。(4)布景技术:布置死亡景与天堂景。死亡景及天堂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手法,在心理剧中常用于哀伤辅导。导演引导主角回忆重要他人去世的场景,布置出死亡景;或想象他人去世后所在天堂的地方,布置出天堂景。(5)定角:主角交换到某个角色时,通过询问所扮演角色的年龄、性格、衣着等信息,帮助主角更好地进入其他角色状态。(6)角色训练:也被称为行为预演,帮助主角在团体安全的氛围中尝试新的行为方式,更好地应对冲突的场景。例如,应聘面试的训练、学习给出建设性的批评或家长有效的教养方式。
三、心理剧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社会计量技术,根据学生的心电感应评分进行分组学习
社会计量是了解团体动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评估团体成员间相吸相斥、正负偏好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的团体都是由成员个人偏好所决定的非正式结构,或者是通过莫雷诺所说的心电感应所决定的。这些非正式的团体社会学动力,在较大型社会团队的士气及工作效率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计量采用这种心电感应偏好的方法,根据成员的偏好进行成员分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分组练习,演练和掌握相关的技术。相对稳定的小组学习对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技巧尤为重要。传统的分组方法是随机或者根据序号进行分组,但是这种分组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分歧,甚至导致关系破裂,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通常先采用光谱图的社会计量方法测量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和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根据光谱设立1~10分,要求学生在光谱图上的1~10分的线上进行站位,让学生用行动式的方法表达自己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要求學生进行分享,分享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依次进行分享,有利于正向力量的传递。
第三,高分、中分、低分分数段分享完成之后,询问学生听完大家的分享,是否需要重新选择新的位置。
第四,要求重新选择位置的学生分享换位的原因。通常多数学生都会站位在7~8分,觉得本门课程学习很重要,自己可以更好地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朋友或者其他求助者。当然有个别学生也会选择4~5分,认为自己今后可能不会从事助人者工作,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机制就达成了学习目标。个别重新换位置的学生聆听了同学们的分享,厘清自己的需要之后,可能通过变换位置来重新表达自己学习的愿望。通过光谱图,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习动机,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需要,了解周围同学如何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哪些同学跟自己有同样的学习偏好,为后续课程学习的分组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地进行分组学习,在第二次或第三次课程中,将采用搭肩法—— 人际偏好的行动式测量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搭肩法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看看圆圈里面哪位同学是自己来校后认识的第一位同学(问题可以随机设定),则把手搭在他的右肩上。
第二,第一次搭肩完成之后,观察群体里面有哪位同学是没有人搭肩的,处于区域的末端,让群体末端的同学先进行分享,从末端分享到群体中心位置。第二次设置搭肩问题尽可能让末端同学进入中心位置。
第三,在分享过程中,由搭肩的同学先分享,被搭肩的同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回应搭肩的同学,也可以选择不回应对方。值得注意的是,末端的搭肩者,最好给予被搭肩者回应,避免对方在团体中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第四,引导者可以继续设置问题,例如,看看团体里哪位同学跟家中的亲人有相似之处,请搭肩。或者团体里哪位同学最像你童年时的玩伴,请搭肩。想想你生活中喜欢的树是哪一种?你看看哪位同学身上具有这种树的品质,请搭肩。设置问题的注意事项,尽可能设置正向的问题,让同学们搭肩,避免设置一些负向的问题(如“团体里面哪位同学跟你过去讨厌的人相似”之类的问题),开展搭肩活动。
第五,经过几轮搭肩后,设置最后一个搭肩问题,“后续的课程,我们将进行分小组学习,请各位同学看看团体中哪位同学是自己希望合作的组员,请搭肩”。根据学生最后的搭肩选择进行分小组学习。
(二)运用替身技术,提升学生的同理心水平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技术。罗杰斯认为,倾听、共情(同理心)和积极关注的氛围是构成“以人为中心”治疗技术的核心要素,是心理咨询质量的有效保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非常重要。基于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技术,课程引导者如果能够创造一个同理、共情的环境,准确地察觉当事人内心的感受与意义,倾听当事人的诉说,积极关注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自己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像一面镜子一样真实、透明、一致地像映出当事人的想法和感受,那么当事人则能感受到理解和接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同理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剧替身技术的目的是协助主角把没有体会到的感受表达出来,以扩大主角的心理觉察范围,催化主角的心理经验,表达主角的深层情绪经验,替身则是引导表达情绪最有效的技巧。替身技术的目的跟同理心技术有很多共同之处,帮助当事人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替身是表达同理心的有效途径。替身技术的要素:(1)位置和模仿。替身一般站在或坐在当事人的右侧或者右后方,能够观察并模仿当事人的身体姿势、表情、手势和声调,替身可以体验到跟当事人一样的身体感觉,这种生理反应就是重要的线索,可以让替身通过直觉感受去了解当事人是如何感觉的。(2)替身的发声。当替身说话时,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我”去描述当事人此时此刻的感受。例如,当事人低头不语,双手紧握,双肩夹紧。替身通过模仿当事人的姿势,感受当事人的不自在和紧张,说:“我的左手紧紧握着右手,我的肩膀感觉有些紧,我感到有点不自在。”(3)建立同理心觉察。替身对当事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质做一些觉察,同时替身还可以利用他的推论,替当事人表达,例如,“我坐在咨询室里面,我低头看着对面的老师,我的双手不停地摩擦,我感到很紧张,我一直都没有说话,我心里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话”。当事人听到替身的发声正好回应了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彼此之间可以发展出更好的互动关系。
(三)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处理日常心理困扰的实践能力
在团体进行足够的暖身建立信任关系之后,便可以进入心理剧演出的准备环节。在正式做剧之前,创设剧场的情景是心理剧做剧的前提。根据主角提出的想要处理的心理问题,课程带领者根据主角的个人意愿开始创设剧场情境。
创设情境是心理剧的重要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请主角主动邀请小组内的同学担任其剧场中出现的每一个角色,包括他的替身,被邀请的同学根据自我意愿选择是否承担相应的角色。如若被邀请的同学觉得自己不合适承担相应的角色,课程带领者可适当引导主角再选择合适人员,最后进行定角。
第二,课程带领者根据主角的描述,创设与主角剧场相匹配的心理剧场景。例如布置主角描述的重要场景: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人物形象、内心压力的形象等。
第三,请没有直接参与主角情景剧演出的学生把创设的心理剧场围成一圈,以环绕抱持的形式给主角以精神支持,做一名有精神力量的剧场观众。
正式进入心理剧演出之后,角色扮演极其重要。每个情景剧中都会出现诸多角色,不同的角色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和心理任务不一样,所有角色要根据主角的言行变化和心理变化适时地对主角的言行回应(替身以复述主角的话语和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带领者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不同角色的角色回应以课程带领者的指引为主,包括非言语的肢体回应。除了实际扮演者扮演的角色,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扮演,那就是空椅子技術。空椅子技术是使用两张椅子,要求当事人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做自己或扮演冲突情境的一方,即主角自己进行双重身份的扮演替换),然后再换到另外一张椅子上,另外一张椅子可以表征当事人心理冲突中重要他人或者内心冲突中的任何事物,可以是创造的角色。例如,过度紧张的心脏或身体疼痛部位的某个意象(如蛇、老鼠、石头),让当事人所扮演的两个角色持续进行对话,达到当事人内心自我的整合或者与他人关系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剧即将结束的时候,所有参与扮演的学生要进行重要的去角色环节,即要表明自己只是参演了本次的心理剧演出,自己是现实中的某某某,即回归当下。通过这个心理剧的演出,主角、扮演者以及观众,都是这部心理剧的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都能够亲历这个问题产生、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提高自我理性处理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意识。
四、心理剧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接受程度显著提高
心理剧技术以激发积极心理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以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技术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相对于以往的单一乏味的理论知识讲授,心理剧技术把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的心理技术中,把理论知识用行动性表达的方式显性地进行展示,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感受,使他们更加能够理解和接受心理健康知识,也更加容易记住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技能。
(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形式喜爱程度显著提高
心理剧技术属于表达性心理辅导技术,它可以是波涛汹涌般的震撼演出,也可以是水过无声般的非言语表达,比较适用于新时代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更愿意在动静结合的课堂上进行轻松自由的学习,而心理剧技术正好符合这一点。很多不经常在公开场合表达的大学生在安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氛围下,慢慢愿意参与心理剧的演出,他们从最开始的群众观察者,逐渐加入出演一般角色,直至扮演核心角色,这让学生更加有勇气和自信表达自己,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心理健康课堂。可见,心理剧技术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受到众多学生的喜爱,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三)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掌握更牢,问题解决能力更强
心理剧技术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之后,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以及操作性的技术方法都进行了谈论与演练,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所以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正因为很多有效的心理剧技术在课堂上都进行过学习和实操,学生对解决自身或他人心理困惑的技术方法有了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所以学生在遇到现实的心理问题时,如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时,问题解决的能力更强,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也更强。
总之,心理剧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校的心理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军君,屈远,胡华.心理剧技术在抑郁干预起效机制及效果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9(8).
[2]黄艳,张黎,庞晓华,等.心理剧中的替身概念:具身模拟的视角[J].心理学探新,2020(6).
[3]孔宝娟.心理剧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自我效能感、自杀意念、心理困扰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9(5).
[4]李柯柯.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
[5]刘娟,颜媛媛.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20(8).
[6]韩海燕.心理剧应用于大学生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1).
[7]李宝芬,刘海虹.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1(10).
[8]金银银.心理剧技术对大学生适应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教学刊,2019(19).
[9]邹慧婷,陈鹏,王洁.团体心理辅导中心理剧在少数民族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应用[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3).
注: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课题“心理剧技术在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运用研究”;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1KY0143)
【作者简介】欧阳明昆(1986— ),男,江西吉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语言学;黄绍旭(1992— ),男,广西上林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林琼芳(1965— ),女,广西梧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毛小玲(1980— ),女,四川富顺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