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资助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相结合研究

2021-11-13孙坚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第一书记乡村振兴

孙坚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资助与乡村振兴的核心均在“育人、扶志”,提出将高校资助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相结合的路径:以人扶人,强化资助育人;以智助志,阻断贫困复发;以文兴文,凝聚精神动力;以技兴业,助力乡村振兴等,使人才培育与服务地方的两大高校基本职能得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融合。

【关键词】乡村振兴 高校资助 第一书记 教育扶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119-02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确保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的良策。高校作为教育扶贫的主要力量,在我国巩固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必须担负起“扶志扶智”的责任与使命。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布我国扶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意味着我国农村工作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战略变化意味着战术调整,一方面是继续帮助农民切实提升经济收入,增加物质资源的获取;另一方面则更多需要思考如何确保脱贫攻坚战胜利成果长效化。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当属科学技术、智力思维的进村入户、入脑入心。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的核心在“育人、扶志”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以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为主。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了以“奖、助、贷、勤、补、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资助类别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应征入伍、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师范生免费与补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近几年由于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经济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国家在高校每年不断递增投入资助资金,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初衷不是简单地从经济层面帮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其更深层次的用意是通过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奉献、拼搏、回报社会等优秀品质,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社会力量。因而,可以说高校资助工作核心在“育人”。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標进军提出的治国理政创新思路,通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等措施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高校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重要力量,为完成国家赋予高校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每所高校都会给本校派驻第一书记工作队的乡村地区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高校在助力本校派驻第一书记完成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使高校资助工作与驻村第一书记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得以凸显。高校资助工作与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提高人口素质继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具有突出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驻村第一书记是落实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助力

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全国多个省份大规模从省、市、县党政群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企事业单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015年,中组部、中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批次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到落后地区开展帮扶工作。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中坚力量,在第一书记这一群体中,来自高校的教师干部特色鲜明,他们学历高、思路活、视野宽、有情怀、有“专研劲”。他们发挥自身特点,在经济帮扶、党组织建设及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扶智扶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尤为重要,“扶智扶志”关键在激发落后地区民众树立乡村振兴的志气,帮助他们提高觉悟、更新观念、自强自立,从而增强广大乡村民众发家致富的斗志和决心。在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进程中,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值此中国农村帮扶工作开始重视非物质性资助的一面,即从原先只注重经济、物质资助转向重视教育、文化、科技、思想等非物质资助。在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当下,这种转化显得更为必要。显而易见的是这方面的帮扶工作,高校具有天然优势。怎样利用高校非物质资助的天然优势,使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果实中,让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彻底摆脱贫困思维,创新乡村振兴思路及掌握乡村振兴技术将成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依托高校驻村第一书记对乡村振兴政策的了解和实施经验,以及掌握乡村困难家庭学子的一手数据,将高校的资助与乡村振兴工作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打造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新平台,从而实现高校对资助对象身份的精准识别、资助过程管理、成长追踪的最终目标。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亦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如何开好头,起好步,一方面是帮助农民持续提升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物质资源的获取;另一方面则更多需要思考如何激发乡村民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志气,帮助他们提高觉悟、更新观念、自强自立,从而增强民众对乡村振兴伟业的斗志和决心。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资助与第一书记工作相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以人扶人,强化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是中国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高校受资助的对象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子,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上的需求,还要关注他们在心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成长成才。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可以与本校派驻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相结合,选派优秀的受资助学生赴落后乡村与当地学子结对帮扶,通过学习辅导,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给予他们精神的阳光,在心田播下“立志”种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在以人扶人的过程中也能强化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其学会诚信感恩,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从而坚定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决心。

(二)以智助志,阻断贫困复发

让落后乡村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殿堂,通过点对点进行教育帮扶,采用降低对落后乡村学子录取分数线,扩大落后乡村的招生人数,驻村第一书记与地方教育部门推荐落后乡村的学子升入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对应的院校学习等方式加强教育资助力度。同时,驻村第一书记立足自身优势和任职村特点,发挥教育专长,努力提高乡村民众的自我能动性,帮助乡村民众不断提高劳动技能。高校与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联合组织落后乡村儿童开展“智志双扶,励志奋进”暑期夏令营活动,带领落后乡村儿童参观大学校园、科技馆、博物馆,体验都市繁华生活,激发乡村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彻底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巩固扶贫攻坚胜利果实。

(三)以文兴文,凝聚精神动力

高校选派教师、学生宣讲团前往驻村第一书记帮扶点宣讲宣传国家、地方相关乡村振兴政策与国家教育政策,使落后乡村的民众了解党的基本方针和相关政策,提高落后乡村的民众运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实现致富的能力,鼓励和资助落后乡村的民众增强知识技能,通过技术技能发展生产,解决自身发展的难点,从而增加民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增强他们振兴乡村的信心和决心,改变“等、靠、要”思想。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文艺会演,精心排演励志节目,丰富乡村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以技兴业,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要素,一靠教育,二靠技能。高校资助工作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扮演“助推器”的角色。高校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帮扶的力度上,既有优势,又有能力,对发展落后乡村的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驻村第一书记,尤其是来自以农业或职业技术为主要学科的高校选派第一书记,要善于利用学校资源,把学校新型技术项目引入落后乡村,优化、拓展落后乡村已有传统种养业和手工业,通过产学研培植适应当地生产与发展的特色产业,从而形成既为高校提供科研成果实验孵化基地,又为落后乡村提供农业新技术传播实验示范点的双赢局面。高校给落后乡村民众提供适宜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培訓,提高他们运用技术生产的能力。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高效养殖业,培育农产品品牌等,助力乡村振兴。

高校资助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虽说面对群体与基本背景不大相同,但其在内核上均可以概括为“以经济帮扶为面,以智识帮扶为核”。在此基础之上,两项看似不相关的工作,有了高度的重合性。随着高校派驻“第一书记”工作的展开,使这一理念上的认识有了操作上的可行性。据此,笔者认为高校资助工作与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从全局和根本上改变经济困难人群的生活现状和提高其生存能力,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也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和社会服务的机会,而且充分展现高校的教育、文化、科技、思想和人才优势,进而提高学校的育人成效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期辉,杨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20).

[2]谢云英.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讨[J]. 龙岩学院学报,2019(3).

[3]曹晓晶.高校“精准资助”新模式: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J].运城学院学报,2017(5).

[4]周涛,张春红.新时期高校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探析: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5]程清.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参与的意义、角色与作用路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23).

注: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治理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利益达成机制研究”(20BZZ031)

【作者简介】孙 坚(1985— ),男,湖南耒阳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公共管理。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第一书记乡村振兴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之歌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