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老护理员现状探析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
2021-11-12韩双双曾晓英
韩双双,曾晓英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抚州 344000)
中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5年全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3亿[1]。随着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以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趋势。2013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人才培养正是高校的社会使命,是提高老年服务机构质量的关键。然而,我国迄今尚未建立独立、完善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关调查数据,对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做以下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江西省抚州市、九江市、南昌市的部分老年护理院、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老年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13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4.8%。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养老护理员结构现状及老年护理专业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2-4]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并根据预调查情况进行完善,最终确定问卷内容:(1)养老护理员结构现状表:性别、年龄、从业来源、专业结构、文化程度、职称结构、培训经历。(2)老年护理专业需求调查表:基本满足养老服务需求的程度,老年护理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胜任岗位要求应包括的专业学科、重点开设的课程及专业能力要求的排序等。
1.2.2 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由统一培训的护理系教师和学生成立专项调研小组,确保调查对象充分理解研究的目的;问卷由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当场回收。
1.2.3 统计学方法 将有效问卷逐项进行分类整理,数据输入SPSS 19.0数据库,经反复查对后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养老护理员结构现状
对202名养老护理员结构现状进行分析(见表1),从性别看,女性护理员占93.6%;从年龄看,平均年龄为(44.1±5.6)岁;从从业来源看,专业技术人员占14.9%,下岗职工占44.6%;从专业结构看,无专业占54.0%,老年护理相关专业为零;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初中占70.8%;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为零,无职称占79.2%;从培训经历看,岗前经过培训的占50.0%,在职接受过培训的占65.3%。
表1 养老护理人员结构现状(n=202)
2.2 老年护理专业需求调查
对202名养老护理员的专业认知进行分析,从养老护理员自我满意度评价来看,表示基本能胜任岗位工作的占65.1%,迫切需要在职培训的占87.2%。认为设置老年护理专业非常必要的占88.5%,83.1%的从业人员认为应该提供更高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75.9%的从业人员具备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80.0%的从业人员认为可兼有护士、公共营养师、社工师等证书,政府或机构应提供学习及考证平台。对于胜任岗位要求应纳入学习范围的学科为护理学、心理学、营养学、预防保健、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在应开设重点课程方面,调查对象提出可以设置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与膳食保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际沟通、老年人康复训练等课程。对于胜任岗位要求的能力排序见表2。
表2 养老护理员胜任岗位要求的能力排序(n=202)
3 讨论与分析
3.1 养老护理员结构现状
综上所述,养老护理员以女性为主,年龄偏大、学历和职称低、专业知识能力不足且培训机会少,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社会分工的固有印象使得女性被认为更适合从事照顾性工作。(2)工作累、待遇差、地位低等因素导致难以吸引高学历的年轻人才,目前人员构成大多是下岗职工或农村、城市务工人员,平均年龄约为55岁。此年龄段的人有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差、接受新事物能力下降等生理特点,且其家庭负担重,工作精力有限,学习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养老护理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3)目前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仍以生活照料为主,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主要通过生活经验获取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机构亦不重视,提供的岗前培训大多为半月左右的传帮带方式,在职培训多为院内组织的交流会,因此,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3.2 老年护理专业需求
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意识到自我能力与养老需求之间的差距,具有继续学习、提升自我的意识。调查发现希望培训内容为专业护理知识、预防保健知识、人文学科知识等,说明养老护理员已意识到当下的老年护理是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性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认为胜任岗位要求的前3位核心能力为:专业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养老机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较多,其病情大多时候较稳定,但亦可突然加重,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在具备专业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应急应变能力,注重人际沟通,动态获取病情变化。由此可知,养老护理员已意识到现代护理观下社会对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和机构应提供机会满足其愿望。
4 建议
4.1 引导社会舆论,建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激励机制
要加大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养出高素质的养老护理员,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养老服务的看法。老年护理是关乎民生的崇高职业,应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公共平台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尊重知识人才劳动”的和谐氛围。适当提高待遇可增加养老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首先,政府应确定最低标准以实现基本的保障。其次,机构应根据教育背景、准入标准、技能含量、贡献程度等设立灵活的岗位标准及评价标准,实现以岗定薪。最后,社会应给养老护理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政府应当完善老年护理专业职称评定体系,机构应为优秀人才提供岗位晋升的机会,逐步扩大护理人才队伍。
4.2 加强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
首先,医学院校应建立专门培养相关护理人才的专业体系,尽快建立老年护理专业、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医学或相关专业的专业体系。其次,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素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合不同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如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与膳食保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际沟通与活动组织、老年人康复治疗与训练、老年政策法规等,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综合素质的需求,同时还应结合调查结果进行授课内容调整。对实际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重点内容,如消毒、病情观察、危重病护理、临终护理等技术应增加授课时数进行重点讲授。而对护理思维要求较高的健康教育、评判分析等技术在老年护理课程中涉及较少,却是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考点,授课时也应进行相应内容的选取。此外,老年护理的课程内容还要体现孝道文化、尊老爱老等方面知识,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综合性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基础上实现多层次护理教育,以建立能够适应现代化老年护理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
4.3 校企结合,采用双轨制双证书培养模式
校企结合指在政府引导协调的基础上,由养老机构与医学院校互相协商,联合培养养老护理人才的一种模式[5]。高校在对当地养老机构进行充分调研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点,期间加强与机构的合作与联系,机构成为实训、见习、实习基地。该模式使得学生成为养老服务实践的主体,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体会养老护理的需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机构便利对接的双赢目的。
双轨制双证书指由医学院校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学生达标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合作的养老机构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达到毕业要求的实习课时可获得由机构颁发的实习证书。在此基础上,护理教师可申请成为养老护理考评员,动态了解政府对养老护理要求的变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积极参与养老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为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4.4 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制度,促进持续良性发展
借鉴西方经验,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水平、相关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6]。由评估机构根据我国国情对机构养老护理员持证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养老护理员的专业素质等制定合理的标准,不定期对养老机构进行评估审核,若未达标则勒令停业整顿,达标后方可重新开业。对于表现优秀的养老机构则给予奖励,营造良性竞争的社会环境。第三方评估机构应公开举报投诉平台,重视投诉案件的审核工作,构建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估体系,促进老年护理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目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刚刚起步,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也需要相关专家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为养老服务教育及研究提供参考,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