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何绍基书法艺术研究

2021-11-12杨金榜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何绍基行草学书

杨金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何绍基的笔法与笔体“自成一家”。杨翰对何绍基的书法成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认为其“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也有人认为何绍基堪称“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从何绍基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来看,这些评价并不过分。何绍基充分融合百家之长,开宗立派,由此称为碑学运动的践行者,其在书法方面的创新对于后世的书法界和湖湘文化的影响意义重大,诸如左宗棠、谭延闿、王闿运、曾熙、李瑞清、齐白石等人,其书法技法均是由不同角度传承了何绍基。

一、何绍基书法经历

何绍基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学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学书初期(二十岁以前)、学书中期(二十岁到六十岁)和学书晚期(六十岁以后)。初期与中期,以始写篆书为分界线中期与晚期,以始学隶书为分水岭。

1.学书初期

在何绍基学书初期,颜真卿所创的楷书为其临摹对象。如其手钩过颜真卿的《忠义堂》,对于《争坐位帖》表现出强烈的喜好。因为何绍基长期沉浸于书法创作之中,其颜帖在相似程度上同颜真卿的墨迹别无二致。其后,何绍基在考进士过程中,亦使用了颜真卿的笔法书之,可以说,此时何绍基的颜体功底日臻化境。

2.学书中期

何绍基自二十岁读《说文》,书写篆书。可以说,这是其成为书法家的起点,“余学书从篆分入手”,“余学书四十徐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对于北碑表现出由衷的偏好,特别是对北碑所承袭的汉隶笔法十分神往,盖因此种笔法在结构方面十分严谨,字体雄浑。基于寻找更多北碑的目的,何绍基四处访碑觅拓,并且购藏了大量的碑帖。其所从事的访碑、觅拓、购藏等活动,均是处于临摹的目的,以便能够实现对自身书法技艺的提升和增进。在这一过程之中,其“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在每一次对碑帖的临摹过程之中,应当充分运用腰股的力量,将之集中至指尖,以便获得生气,如此方才可以成字。因为何绍基“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臂如生驹,未肯就羁勒,大胆突破常规,并能够持之以恒,由此使得其在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彰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格调和风骨,进而扩大了影响。何绍基在四川任职学政时,便有多人慕名请其题字,今天在四川境内的墨迹便是源自彼时。

3.学书晚期

何绍基晚年因私罪导致学政去职,在其看来,“人生荣华富贵变灭似云烟”,唯有让自身的书法作品流芳百世方才是正途。基于这一考量,其在济南烁源书院与城南书院登坛授徒的同时,坚持钻研许郑之学与书法技艺。历经长时间的书法艺术钻研和浸染,何绍基得出这样一个论断:“楷法原从隶法遗”。自从得出这一论断之后,何绍基开始了隶书钻研之路,此时的他不顾自身的年迈,秉承着在书法界“自立门户”的理想,毅然决然的投身其中,在每天的清晨便开始练习隶书。其对《礼器碑》与《张迁碑》极为推崇,对这两个碑帖临摹数百遍。何绍基在晚年钻研隶书的过程之中坚持不懈,追求书法的意境和创造性,并致力于在书法作品之中凸显自身的个性。马宗霍在其所撰写的《书林藻鉴》一文中记载了曾农髯对何绍基的赞叹:何绍基年逾古稀之际,“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愈不稳,则愈妙。”由此使得其书法技巧能够在熔铸古人的基础之上,自成一家,最终称为世人赞叹和倾慕的书法大师。

二、何绍基书法特点

1.熔铸古人

从何绍基身处的时代来看,文字考据学十分兴盛,诸多金石碑文相继出土,碑学引人关注。在碑学研究日趋深入的背景之下,碑派书法亦随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创作高度。在彼时,不管是书法家,抑或文字学以及金石学家,其均在碑学书法领域当中苦心造诣,这些均对何绍基的书法创作审美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何绍基乐于交友,其与同时代的金石学家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正是因为其身处于崇尚碑帖的时代风气之中,因而推动了其书法技艺的成熟。

何绍基在二十岁时,对北碑表现出了显著的青睐之情。在这一时期,其对颜真卿的楷书进行了持续的临摹,并借助汉隶笔法完成北碑的书写。为了更好的从古人的书法技艺当中获得艺术创作给养,何绍基到处临摹碑刻铭文。在每次临摹的过程之中,何绍基均会使尽全力,将之集中于手腕关节之处,如此方才可以成字。在这一过程之中,因为其“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实现了古帖艺术精髓的洞见与把握,并将自身的书法艺术感悟融于其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书法创作风格。在对《礼器碑》加以临摹时,其保持气息儒雅含蓄,点画浑厚,横平竖直,前后共临摹四十余遍。何绍基在日记中记载:“几乎无日不临习汉碑”,通过大量的碑帖临摹活动,让何绍基的书法技艺逐渐融合了百家之长,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了笔意交融的境界。何绍基的楷书风格不但挺拔苍劲,同时亦取法颜体之宽博,欧阳通书法的险峻奇绝,由此使得其楷书风格独树一帜。何绍基对于《礼器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张黑女墓志》表现出凝重与秀雅的书法风格,由此使得何绍基寻觅到了唐楷和北碑彼此融会贯通的节点,审视其在该时期的楷书书法创作作品能够看出,深受《张黑女墓志》的影响。欧阳通所创作的《道因法师碑》用笔险峻且法度严谨。何绍基在充分感知该碑帖气韵的同时,实现了对笔意的融合,由此让其书法风格显得与众不同。

2.自成一家

(1)书法笔法

第一,在执笔时应当作到“回腕高悬”。何绍基根据自身的书法艺术创作经历,根据李广“猿臂善射”法,总结出“回腕高悬”的执笔技法。何绍基在《猿臂翁》中指出:“书律本与身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烦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猿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平居习书颇悟此将四十载无成功。……”其晚年的“媛雯”正是由此得名。其创造的回腕法乃是在唐人回腕法的基础之上,手臂高悬,小臂悬为半圆,手腕将掌、指悬为平圆,以大拇指力顶四指并排扣笔,由此形成最大的虚掌,在振笔时,“提起丹田,高著眼光,盘曲纵远,自运神明”。

第二,在运笔时应当作到“通身力到”。何绍基论及运笔技巧时指出:“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每著书作数字,气力为疲,自谓得不传之秘。”之所以其书法作品显得真气十足,正是因为其所遵循的通身力道的运笔技法。

第三,在用笔时应当作到“横平竖直”。此处所说的“横平竖直”乃是指用笔中的中锋之意。何绍基在评价邓石如和包世臣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时指出:“先生作书于淮平绳直中,自出神力,柔毫劲腕,纯用笔心,不使敲斜,备尽转折。慎翁于平直二字,全置不讲,扁笔侧锋,满纸俱是,特胸有积轴,具有气韵耳书家古法扫地尽矣。”由前述论断能够发现,在何绍基眼中,“横平竖直”应当成为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过程之中所应当遵循的书律。

(2)字体特点

①楷书

何绍基的楷书力厚骨劲,端严遵丽,字字通身力到。他在跋《张黑女墓志》时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

②行草

正所谓“书如其人”。行草能够充分彰显书法家的个性特质。何绍基的行草技艺极富特色,因为其所创作的行草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特质以及创作风格,因而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何绍基行草书充分展现了其书法艺术成就,同时也让其书学思想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何绍基并未简单的对传统帖学加以继承和照搬,而是借助自身丰富的书法创作经验,将北碑与贴学融于一体。何绍基仿效《争座位帖》《祭侄稿》《裴将军诗》《麓山寺碑》。通过以颜真卿体作为基础,将篆隶与北魏的笔法融于其中,实现了对形体、笔法的推陈出新。何绍基在行草创造过程之中,遵循“老辣”与“苍劲”的笔法,并依托回腕法打造出“生”的意趣境界。何绍基行草的特点表现为笔法翻飞,由此让线条粗细巧妙交错。《清稗类钞》对于何绍基行草作品的评价是:“子贞太史工书,……行书尤于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

③隶书

何绍基隶书颇具深度和系统性,从其所临大量碑文来看,书体是自己的笔法,所具有的是汉隶的神韵,如隶书八言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之游”,寓流动于平正,藏精巧于古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落笔洒脱,皆随意而自然,自有清雅之气。

④篆书

何绍基对篆书创作是比较得心应手的。在其传世墨迹中,这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体势上,他是大篆小篆都写;书写形式上,书联、屏条、横幅等都具备。结构谨严,布局沉稳,用笔挥洒自如,且富有变化,颇具韵味。

三、结语

何绍基作为清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大师,其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来的第一人”,其在书法技艺的研磨过程之中实现了对北碑和南帖的有效兼容,不刻意追求形似,而强调对神韵的把握。何绍基所独有的运笔风格,建立在其对不同书体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其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之中敢于推陈出新,其跳出了传统书法家对于古帖一味临摹的巢窠,而是在实现了对古帖内涵充分洞悉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对之加以创新。

猜你喜欢

何绍基行草学书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陈海良《古人诗》
图说书法(187)
书法作品
“清代书法第一人”的“后进”市场
蔚为大观
踏莎行草忆饶公
从舞剧《行草》谈舞蹈与书法的融合
学书有感
钟繇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