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先行者

2018-05-14郭志全杨亚楠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狂草神韵

郭志全 杨亚楠

【摘要】碑帖结合是有清以来一个新的书法命题,碑帖结合的书法实践探索以及理论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论证过程。李志敏作为引碑入草理论的首倡者,对引碑入草的书写实践所作的探索是有目共睹的。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也不管书风怎么变换,它的价值都是永恒的,终将浓墨重彩地铭刻在当代书法史上,值得书法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引碑入草;狂草;北碑;神韵

【中圖分类号】J623.3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书法大家,往往是孤独的。在现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沉寂”的书家,他毕生以狂草为探索方向,取法汉唐,引碑入草,曲高和寡,为人又极为低调,身后却为书法理论界所重视和认同,成就书坛的一个传奇。此人就是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引碑入草理论的首倡者和实践的开拓者李志敏。

一、李志敏的早年岁月

1925年4月,李志敏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界中镇李庄。从小读书习字,聪颖仁义且具艺术天分,深得邻里嘉赞。由于时局不靖,他少年时代曾辗转于河南南阳、河北邢台和湖北襄阳求学。

1946年,李志敏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专攻书法和水墨山水。据同学汤文选回忆,李先生的书法功底好,入艺专不久,即成为班上画得最好的学生。许多人都向他学写字,他练过的字,就被同学拿去,当字贴来临写。此外,他还会刻图章,布局苍劲老道,也常有同学请他治印。他的书法、山水、治印都带有北派风格。另有同学回忆:他除了画画,还是画画,一天到晚关在画室里画画、写字及刻章,很少出去走走。他平常只穿蓝布长衫,吃得也很简单,生活很艰苦。

1949年,李志敏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由民国时著名的法科大学朝阳大学改建)。次年,该校并入中国人民大学,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4年,他到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直到1994年初退休。曾任中国婚姻法学会副总干事,北京大学民法教研室主任。他1956年参加民法起草工作,1979年参加婚姻法修改调查研究工作,1984年参加公司法起草工作,1983年起在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曾讲授苏联和东欧国家民法、婚姻法、外国民商法、中国古代民法史、中国婚姻制度史、比较民法等课程和专题。出版法学著作主要有《民法教程》《中国古代民法》(中国大陆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法史著作)等,翻译《施蒂纳和许来特的比较》等论文,校阅英国《合同法概论》等著作。此外,他在多年法学教学研究过程中,还留有许多珍贵法学著作和讲义手稿,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李志敏的生活是不幸的。1957年,他在《工人日报》工作的妻子孟昭蓉老师,因心直口快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了右派。李志敏受到了牵连,虽仍在北大工作,但孟老师却被发配回河北唐山。他历经坎坷,生活拮据,长期住在北大为单身教师安排的筒子楼里。最为不幸的是,1976年他的两个心爱的女儿,竟葬身唐山大地震。

二、李志敏的书法人生

在书法传统的学习上,李志敏临习古帖用力极深,临习方法也独特多样。从留存的临习遗迹研判,如他临怀素《大草千字文》时,采用的是“对临法”,力求与原作形神兼似;而当他临怀素另一名帖《自叙帖》时,则将张旭《断碑千字文》的笔法与《自叙帖》的结体融为一体,“用颠张之笔法写狂素之结体”,汲取两位狂草宗师之精髓,这样的临习方法可谓匠心独运。

在植根坚实书法功底之上,李志敏最终开创了引碑入草独特书风。提起引碑入草,可能有人会认为其开创者应为于右任,而非李志敏。在探讨这一问题时,著名书法理论家寇克让说过:于右任的书法是“引草入碑”,而非“引碑入草”。的确,于右任是近现代碑帖结合的代表人物,曾创立“标准草书”,其草书虽在书坛影响甚广,但真正难以匹敌的却是楷书和行书。于先生草书主要还是怀素《小草千字文》和章草的结合,并未有意识掺入太多碑的味道;而其楷书和行书则在充分运用碑之雄健笔法基础上,自觉融入草书之纵逸意蕴,可谓“引草入碑”也。与于书探索方向不同,李志敏不仅率先提出了“引碑入草”的命题,还自觉对其进行了可贵探索。他将北碑之雄强方笔和开阔圆笔,自然嵌入狂草创作之中,使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圆,方圆兼备;将碑学用墨的生涩老辣及饱墨法引入草书,形成线条点画更具张力、浓枯对比更为强烈的墨风特色;他强调“曲、藏、和、圆”的笔墨技法和“情、气、神、境”的精神气韵,注重“以势带形”、化线为点、疏密互补、结构天成,通过“横向取势”与“纵向取势”交替相映的字势变化,辅以“左高右低”与“左低右高”的字体姿态,实现空间的随性摆布和笔断意连,丰富了当代草书的形式和风貌。特别要指出的是,他的“枯笔连绵”已达极高之境,其枯笔在连续中锋绞转之中而不散、不断、不弱,历代草书大家均难以企及,可谓李先生“独门秘笈”。凭此一点,即可写入书法史。

李志敏的书法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岁以前,遍临诸体百家,探求时代书风,以碑入手志图引碑入草,作品雄强朴拙、大墨淋漓,但碑之用笔过露,草之意韵不足,碑草融合未及浑然一体;第二阶段是60到65岁,偏于今草探索,尤重唐草笔意,辅参北碑气象,用笔纵横恣睢,点画生涩老辣,章法贯通意连,颇显癫素风神;第三阶段是65到69岁,致力将碑之笔法和神韵彻底引入狂草之中,兼融“流放姿纵”与“苍茫雄浑”于一体,力求化碑魂于狂草自由之境,开创引碑入草独特书风。纵观现当代书坛,书法境界每五年时间既能风貌大变、上大台阶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先生以书论和书艺兼修、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的坚实根基做到了。

三、李志敏与北大书法振兴

北京大学是中国思想文化之重镇,也是现当代书画艺术之高地。北大诸多学术泰斗、资深教授的书法,大都写得都非常精到,不是书法家而胜过书法家,但他们多是以学术贡献和专业造诣名世。纵观北大百廿历史,真正以书法闻名于世者,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沈尹默,改革开放新时代是李志敏。

1979年春,李志敏与赵宝煦、张振国(翁图)两位教授,在校方特别是张学书副校长首表赞同及大力扶持下,发起成立“北大燕园书画会”。陈玉龙、杨辛、葛路、罗荣渠诸教授以及在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者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和张辛四位学生热诚襄赞其事。在李志敏先生带领下,燕园书画会同仁踵武前贤,整合书法人才,研究书论,切磋书艺,举办书法展览和讲座,开展校内外、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指导学生书法实践,北大书坛呈现一片生机。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李志敏携赵宝煦、金开诚、杨辛和陈玉龙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为全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最多的高校。不久,张辛和葛路、罗荣渠教授也相继加入中國书协。

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的李志敏视野开阔,非常重视书法国际交流。1981年,日本书道学校代表团访问北大,李志敏率燕园书画会同仁与日本同道在北大临湖轩及勺园举行笔会等活动,校外沈鹏、柳倩及学生张辛、曹宝麟、华人德、白谦慎、冷溶等也参加了交流。他1985年应邀访问日本,交流书艺;1988年应邀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作书法专题讲演。1989年和1990年,池田大作先生推荐,日本创价大学书法部两次访问北大,李志敏率北大书画界同仁进行了热情接待。他独树一帜的书法,不少被作为“国礼”或北大珍品赠予外国政要、国际友人,流传到海外。

李志敏十分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他多次亲身指导和支持学生华人德、白谦慎等人发起的“北大书法社”的系列活动,影响不少学子走上书法研习之路。1990年秋,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发起开办了北大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这是北大建校以来面向全国招生的书法艺术研究班,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学员来北大深造。李志敏携杨辛、张辛、季羡林、陈玉龙、袁行霈、沈鹏、欧阳中石、钱绍武、张振国等为主要师资力量。研究班共举办了两届,学员中有不少人成为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

李志敏偏爱草书,犹重书之精神内涵,故所书唯求任情恣性,不备六体。有人对他的书法提出批评,认为难以认读,不“大众化”,甚至连署名落款都各不相同,有时猛然一看,不知何许人也。实际上,持此论者往往缺乏深厚的书法审美能力,特别是对草法的认识较浅,甚或只停留在“标准草书”和不多的几家草书名帖层面。而李志敏对历代草法都有精深研究,他取法高古、书风朴拙,是要有一定书法艺术修养、精通草书语言符号和逐渐体味才能发现的一种大美。

李志敏生前说过:“我不在乎现在,在乎三百年后。”作为引碑入草理论的首倡者,李志敏所作的书法探索或尚有优化改进余地。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也不管书风怎么变换,他的价值都是永恒的,终将浓墨重彩地铭刻在当代书法史上,值得书法界认真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志敏.草论—三春堂狂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

[2]李志敏.书论—三春堂学书笔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8).

[3]陈玉龙.北大书画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5).

作者简介:郭志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助理、助教,北京大学中国画汤立导师工作室助教,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猜你喜欢

狂草神韵
珠峰神韵
纵情、简约、瞬间
神韵
读林鹏《丹崖书论》有感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狂草:笑为花开,花因笑发
续风流,扬神韵
狂草
狂草
刘伶·贤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