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

2021-11-12张筱敏

戏剧之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北派南派竹笛

张筱敏

(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1)

一、竹笛艺术流派形成的历史和社会条件

众所周知,艺术流派是非常独特的艺术群体现象,一个两个艺术家是不足以形成流派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就是应当有足够数量的艺术家形成群体,其二就是这个艺术家群体应当演化出自己稳定、持续的思想主张、审美方向,以及在艺术题材的选择与创作和艺术风格的表达上,都有着明显相似的气场。而我国竹笛艺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演奏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换句话说,我国竹笛艺术流派的形成本身就是以演奏家为主体的,这些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不断地雕琢与磨练,慢慢地在美学追求上形成一致、达成共识,以代表性的演奏家为领头人,代表性的曲目为主打曲目,借此充分彰显流派自身的艺术风格和演奏美学上的独特表现。同样地,在我国艺术的宏大殿堂里,京剧也有类似的特征,京剧就随着大师的演绎和雕琢形成了著名的梅派、程派、荀派等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对于人的影响是无法量化但又无处不在的,凯尔特人的风笛,两河流域的竖琴,阿兹特克人的鼓,无不让我们在乐声中感受到千里之外的文明之美,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竹笛到了宋代还处于形制比较杂乱的状态,演奏的曲目也比较少,此时的竹笛多见于文人墨客的笔端,并无乐谱流传下来,实为一桩憾事。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竹笛已经逐渐拥有了稳定的形制,竹笛的诸多规制也慢慢地固定下来,竹笛开始成为一种拥有“宗”气的乐器,并且开始大量地被戏曲运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表达方式。到元末明初,此时的戏曲已经壮大为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形式,此时在南方发展壮大的昆曲和发展壮大于北方的梆子腔都是竹笛的主要贡献者和带动者,二者的乐器伴奏中都大量使用了竹笛,因为二者在艺术长河中对后世的影响悠久深远,这也导致后来人们将竹笛称为“昆笛”与“梆子笛”,而梆子腔中所使用的笛子和昆笛又有不同,相比之下,昆笛的特点是笛子主体粗长,音色厚重、醇润,而梆子笛的特点是笛子本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而这两者的划分也正是后来中国竹笛最主要的两大派别——南、北派划分的早期迹象,正是这两种笛子在艺术风格上的显著区别,为后来的流派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竹笛艺术南派和北派的形成与特点

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在地理上以秦岭淮河为界,看似简单的一道山水,竟真实地分出两种截然不同之性格,北方男人和南方男人,北方姑娘和南方姑娘,短短的几个名词,就能展现出立体丰满的形象,这也是辽阔国土给我们带来的地域文化的独特赠礼。南方和北方差异极大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价值观也为南北方的音乐注入了属于它们自己的血液,这些难以言明的注入直接影响甚至改变了南方竹笛艺术与北方竹笛艺术的音乐风格,而后在演奏上也逐步出现了南方风格和北方风格,即后来的南派和北派。而南北派形成的里程碑时期都是20 世纪50 年代,这段时期之后,竹笛直观鲜明地出现了南北派的特征。建国初期,为了繁荣文艺创作,中央曾经举行两次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汇演,在第一届汇演时,北派的代表性人物冯子存先生拿出了他创作改编的两首经典曲目:《喜相逢》和《放风筝》,这次演奏是竹笛艺术从民间走上舞台的标志性事件,从此之后,竹笛从单一的伴奏乐器发展为拥有了独自登台的机会,并转变为以独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独特艺术,这对于确立竹笛为独奏乐器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一)北派竹笛艺术代表人物和代表曲目

所谓我们讲的北派,是指以冯子存先生和刘管乐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具有北方演奏风格的竹笛演奏家群体,北派竹笛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达风格往往是音色高亢明亮、音调热情奔放,正如北方的苍茫辽远和天地广阔,也正如北方汉子的豪爽开朗,而北派竹笛演奏艺术风格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节奏活泼欢快,令人欲与之相伴起舞,乐曲演奏中的技巧主要表现为“吐音”“滑音”“历音”“剁音”“花舌”等,曲风刚劲有力,豪放又不失侠气,充分展示了北方辽阔天地所孕育出的热情和阳刚。代表性曲目有《喜相逢》《荫中鸟》等,均为北派中的经典曲目,在竹笛演奏领域被广为传颂。而北派的代表人物冯子存先生,作为北派竹笛艺术风格的奠基人,其竹笛演奏艺术具有显著的“死谱活奏”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同一首乐曲在不一样的时间和不一样的情景下演奏风格都会受到影响,情感都会有所不同,这种独特的表演特点也和他早年的艺术经历有关,冯子存先生以笛子给戏曲伴奏时,往往没有固定乐谱,而是经常要根据现场演奏者的情绪进行即兴创作,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演奏,才赋予民间音乐独特的乐曲风格,而类似的王铁锤先生、曾永清先生都是北派风格的继承者。北派竹笛艺术的经典曲目很多,笔者选取最经典的几首进行介绍分析。

1.《喜相逢》

这首是北派极为经典的一首曲目,其前身是二人台的牌子曲,后来经冯子存先生改编而成,主要风格为热情开朗、豪爽奔放。曲子最初来源于内蒙古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后来随着流传逐渐被山西梆子和二人台吸收,用来当作戏曲感情递进时的过场音乐,改编之后表达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

《喜相逢》被改编为竹笛演奏曲后,根据情感表达的需求变化,节奏也进行了四次变换,曲中第一段以散板为主,速度较为缓慢,通过滑音、花舌、剁音等标志性技巧的充分应用和展示,充分表达了亲人离别之时那种难舍难分的哀伤之情。乐曲到了第二段则重点突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第三段表现重返故乡时的那种欢乐和喜悦。而第四段则重点描绘了一幅阖家欢乐的团圆画面。

2.《庆丰收》

《庆丰收》是北派大师王铁锤先生在1956 年于农村演出时看到农民喜获大丰收的场景后有感而发进行创作的,其主体是在著名的河北吹歌《八仙庆寿》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创新编写而成的。《庆丰收》创造性地加入了切分音节奏型来展现乐曲本身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律动。《庆丰收》中段的慢板部分是作者依据丰收后的人民生活所创作的,风格柔和、抒情,展现农村丰收时刻和人民平安喜乐的美好。而最后的乐段还再现了《庆丰收》的主题旋律,全曲堪称完美。

(二)南派竹笛艺术代表人物和代表曲目

我们所说的南派则是以赵松庭、陆春龄等几位艺术家为代表的竹笛艺术流派,南派风格的演奏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其竹笛演奏风格的特点是音色柔和细腻,音调圆润绵软、悠扬婉转,正是与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地理文化、风土人情互为印证,吴侬软语的地方似乎就该有这样的曲子,浑然天成,宛如一体。南派中的大师陆春龄先生正是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汽车司机家庭,1953 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表演独奏,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他的演奏风格也染上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气质,江南水乡孕育了他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也成就了他的经典独奏曲目,例如《鹧鸪飞》《中花六板》《欢乐歌》《行街》等,同时陆先生还博采众长,艺术视野广阔,多年来改编创作了许多海外的笛子曲,例如改编自瑞典的《三个姑娘在跳舞》、挪威的《保尔的母鸡》等等,为东西方音乐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南派的另一位大师赵松庭,也是中国竹笛演奏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出生于浙江东阳的他在一个书香门第长大,到了20世纪50 年代,赵先生担任了浙江歌舞团的独奏演员,并且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任教,赵先生对于中国竹笛演奏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他是第一个将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竹笛演奏中的艺术家,这一技巧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竹笛演奏的多元性和展示面,为日后笛曲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还著有《横笛频率计算与运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等著作,为祖国竹笛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派竹笛的曲目也很多,笔者选取尤为著名的一首进行分析展示。《中花六板》这首曲子原本是江南丝竹八曲之一,其竹笛演奏版正是陆春龄先生对原曲在竹笛层面的继承和创新,陆春龄先生在改编时加入了大量南派竹笛艺术代表性的装饰音:颤音、叠音,使曲子既不失江南丝竹的传统魅力,又通过婉转悠扬的曲调展现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三、结语

中华文化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随着时间孕育出了古典美学中的阳刚美和阴柔美,竟也隐隐契合了南北方人民的性格特点,不得不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典型印证,多年来,我国南派竹笛艺术与北派竹笛艺术在百花齐放的民族音乐殿堂中各自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南派竹笛艺术有其温润、婉转、典雅的独特柔和美,而北派竹笛艺术也有其奔放、热情、辽阔的典型阳刚美。这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的美学展现。

猜你喜欢

北派南派竹笛
My Mother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南派戏装道具的创新特征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我的坚守
竹笛
竹笛曲《五梆子》的演奏阐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浅谈南派纪录片的风格与发展路径
——以《珠江纪事》为例
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