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戊酸镁辅助治疗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11-11卢瑞玲河南省新乡市精神病医院精二科45324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1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戊酸奥氮

卢瑞玲 河南省新乡市精神病医院精二科 453241

精神分裂症属临床常见、多发的重症精神疾病之一,且部分患者伴有伤人、毁物等攻击行为,多发病突然,可对自身安全、家庭及周围社会造成严重危害[1]。奥氮平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首选药物,属非典型神经安定药,可与5-羟色胺(5-HT)受体、多巴胺受体(D2)等结合,并产生拮抗作用,进而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精神症状,但在减轻精神病理学相关攻击行为方面效果不理想[2]。丙戊酸镁属心境稳定剂,可抑制神经兴奋性激越症状,且锥体外系副反应较轻,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药物[3]。本研究选取我院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85例,分组探讨丙戊酸镁联合奥氮平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我院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8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n=43)、对照组(n=42)。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8.91±8.40)岁;精神分裂症病程0.8~11.0年,平均病程(5.22±2.17)年。对照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7.57±8.31)岁;精神分裂症病程0.5~10.0年,平均病程(4.98±2.24)年;两组性别、年龄、精神分裂症病程等基础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经临床症状、量表评估等精神科综合检查确诊;冲动、敌意、攻击行为明显;量表评估结果显示入院时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4分;患者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情感性、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严重躯体性疾病;酒精、药物依赖;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使用禁忌证或不耐受;妊娠、哺乳期女性;近2周内抗精神疾病类药物使用史;依从性差,无法有效配合临床治疗及相关检查。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奥氮平(常州华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12)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5mg/d,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量至10~20mg/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丙戊酸镁(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537)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0.5g/d,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1.0g/d。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严重失眠者可予以短期(<2周)小剂量苯二氮类药物镇静催眠。

1.4 观察指标 (1)疗效评估标准:根据治疗前后PANSS评分变化情况实施疗效评估。痊愈:与治疗前比较,PANSS评分降低75%及以上;显著进步:与治疗前比较,PANSS评分降低50%~74%;进步:与治疗前比较,PANSS评分降低25%~49%;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2)采用PANS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包括阳性症状(7项,7~49分)、阴性症状(7项,7~49分)、一般精神病理(16项,16~112分)3部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采用MOA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攻击行为严重程度,包括言语攻击、财产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4个方面,总分16分,评分越高攻击行为越严重。(4)两组治疗前后相关电位P300变化:采用脑诱发电位仪(美国Nic01et BravO)实施测定,记录电极置于Cz点,前额正中央接地,参考电极置于双耳测量靶刺激P2潜伏期、波幅。(5)统计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0.95%(χ2=4.634,P=0.031<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2.2 精神症状、攻击行为严重程度 治疗前两组PANSS量表各项评分、MO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MO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精神症状、攻击行为严重程度比较分)

2.3 相关电位P300变化 治疗前两组P2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2潜伏期、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电位P300变化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期间,研究组出现心动过速2例,失眠2例,恶心厌食1例,静坐不能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5%(6/43);对照组出现心动过速2例,失眠1例,恶心厌食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4/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766)。

3 讨论

临床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群的5倍,多与其幻觉、妄想症状有关,存在紧张、敌对、不合作等情况的患者更易出现攻击行为。及时实施有效治疗干预是控制患者激越症状,降低潜在危险性的关键[4]。

早期临床治疗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多采用传统抗精神病类药物、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但治疗期间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同时引起药源性激越,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而降低整体治疗效果[5]。临床研究发现,中枢神经递质5-HT功能降低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使其生物学基础[6]。故本研究采用丙戊酸镁联合奥氮平方案对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治疗。其中奥氮平是具有良好安全性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5-HT受体有较强拮抗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均有一定治疗作用,是现代临床首选用药,但部分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仍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丙戊酸镁属临床常用心境稳定剂,可增强中枢神经递质5-HT功能,通过抑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脱羧酶提升其脑内浓度,进而平衡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过程,控制兴奋激越症状[7]。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ANSS量表阳性症状、MO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治疗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精神症状及攻击行为,且不影响治疗安全性。在奥氮平基础上联合应用丙戊酸镁治疗有利于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的控制,进而缓解其攻击行为,且用药剂量较小,不易增加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联合用药对患者相关电位P300变化的影响。电位P300属成熟认知性电位,其时间分辨率高,可代表大脑信息加工过程,其波幅可有效反映大脑信息加工时有效资源动员的程度,是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紊乱的状态性电生理指标[8]。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P2潜伏期、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联合丙戊酸镁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脑功能紊乱状态方面效果较好。丙戊酸镁、奥氮平联合用药治疗伴功击行为精神分裂症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改善其相关电位P300表达,进而对其全面康复发挥良好推动作用,整体效果显著。

综上可知,在奥氮平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丙戊酸镁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在减轻精神症状、攻击行为,改善脑功能方面均有良好效果,且安全性良好,是治疗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可靠方案,值得临床参考应用。本研究用药剂量较小,增加用药剂量是否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尚不明确,可作为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戊酸奥氮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奥氮平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性价比最高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基础医学
不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丙戊酸血浆药物浓度的影响
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