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2021-11-10王翔
王翔
【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纳入86例患者,时间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不同治疗方案分两组(每组43例),单纯药物治疗为对照组,介入技术治疗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技术治疗该疾病效果显著。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19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脑血管缺血间接令脑部功能出现障碍所致,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出现短暂性感觉障碍、失语、眩晕等表现,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会令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2]。介入治疗为微创技术,优势在于只需局部麻醉,脑部神经纤维不易受损,且术中阻断血流时间短,适用高危狭窄,从而临床应用广泛[3]。基于此,本次以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为例,探究介入技术治疗在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纳入8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纳入时间2018-4,截止时间2020-10.患者诊断信息、家庭资料等统一收录电子表格,不同治疗方案分两组(每组43例),单纯药物治疗为对照组,介入技术治疗为试验组。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4:19,年龄区间37~72岁,平均在(54.5±8.5)岁;试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4:18,年龄区间38~73岁,平均在(55.5±9.0)岁,两组患者从临床资料对比,保持同质性(P>0.05)。
纳入标准:(1)发病时间于72h内;(2)年龄>18岁;(3)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值高于100,mg/dl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单侧颈动脉狭窄70-80%之间;(4)患者同意。排除标准:(1)同时参与另一研究;(2)无语言沟通能力;(3)自身存在免疫性疾病;(4)大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肿瘤占位等原因造成的颈动脉狭窄,双侧颈动脉狭窄及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病例;(5)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H36020722)使用方法:口服,100mg/d;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J20180029),75mg/d,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统一治疗6个月。
试验组:术前7d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量同对照组),通过血管造影对缺血区侧支循环情况了解,对动脉狭窄部位确定,采用股动脉入路,在导丝与路径图导引下,将支架覆盖狭窄处,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评估,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量同对照组),维持治疗,治疗6个月。
1.3观察指标
(1)两组治疗有效率:基本治愈:病残程度可定义为0级,临床表现消失,减分率高于85%以上;显著:病残程度可定位在1~3级区间,临床症状改善,减分率区间为45~85%;有效:以上症状有效改善,减分率区间在18~45%;无效:比较治疗前,无改善或加重,有效率=((1)+(2)+(3))/n*100%;
(2)两组治疗前后NIHSS、Barthel评分,NIHSS判定标准:总分0~42分,得分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Barthel评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越佳;
(3)观察两组复发率,随访一年。
1.4统计学分析
分组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治疗有效率以x2分析,NIHSS、Barthel评分等计数资料以t分析,α=0.05为分界值,低于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经统计分析提示具有优越性(P<0.05),详细见表1。
2.2 NIHSS、Barthel评分
治疗前,两组NIHSS、Barthel评分经统计分析提示无优越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NIHSS、Barthel评分经统计分析提示具有优越性(P<0.05),详细见表2.
2.3 复发率
试验组复发1例、发生率为2.33%(1/43);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18.60%(8/43),试验组复发率经统计分析提示具有优越性(x2=4.467、P=0.035)。
3 讨论
截至目前,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严重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已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治疗前,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双抗),以便降低治疗后动脉血栓风险,改善预后[4]。
本次结果中,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4.42%、治疗后,试验组NIHSS、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复发率2.33%低于对照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应用介入技术治疗,可显著改善病变血管供血区血流动力学。分析可知,该术属于微创技术,局部麻醉可避免脑部神经纤维受损,且介入治疗过程中,血管内支架的置入可对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直观的改善,且微创对患者创伤较小,安全性高,同时疗效确切,可加快对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降低复发率[5]。
综上,介入技术治疗对于该类患者具有实施价值,可提高治疗效果,对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显著改善,同时防止复发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伍尚坤,胡秋根,陈建民,等.旋转DSA三维成像在"一站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J].空军医学杂志, 2019, 035(006):P.510-513.
[2]张宗银,黄志敏,徐红,李松壕.西洛他唑片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 v.17(06):51-54.
[3]付华文,李光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 016(006):178-182.
[4]樊凌云,索小燕.介入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 2020, v.49(05):125-127.
[5]曹光宇,罗勇.单纯静脉溶栓与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022(004):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