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思考
2021-11-07朱艳平李慧
朱艳平 李慧
摘 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新时代产业的发展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使命与要求。本文结合产教融合背景分析了我国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育人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各个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行业的智能化发展,使得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一工作逐渐被替代,这就需要企业人员亟需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跟随时代的步伐,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而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各项工作要求。而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更要注重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积极优化教育模式,保证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到优质的教育,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工作需要的优秀人才。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专业技术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探讨,既是我国应用型教育进入新时代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又是有效落实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战略的必经之路,更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模式全面革新的必然路径。
二、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
(一)办学定位模糊不清,转型目的不够明确。应用型高校同质化的现象严重,特别是在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教师聘任、教学督查等制度层面仍旧是按国家统一标准执行,同时学校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劳动力的需求信息,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市场需求相脱节。因此,明确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对接社会生产力的需求,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最终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学科和专业设置趋同性过高。由于受原有的发展定位和学科体制的限制,许多新设的专业又逐渐有了趋同的倾向。例如近年来大规模扩招的医学专业,在学生规模和学科专业总数上都大幅提高,然而各个学校开设专业设计的学科门类趋同,无非是护理学、医学、药学等几个大的门类,在课程开设,教学形式上都大同小异,不能更好的结合目前社会对医学院校人才的需求来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这也就与学校的走产教融合之路,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发展定位相脱节。
(三)缺乏校企合作的动力。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本应该成为产教融合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体,但由于我国高校的转型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和条件尚不成熟;当下的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尚未健全,在具体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实习实训的管理等环节中,缺少必要的标准和规范,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内驱力不足。此外,商业机密与生产安全也是企业有所顾虑的方面,这也是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去实习的一个客观原因。其结果就是往往是学校方的“一厢情愿”,而企业往往在合作中消极拖沓,最终使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虚有其表”。
(四)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应用型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功能普遍缺失,大多数教师没有直接的教学实践经历,从而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缺乏与企业、行业的交流沟通,不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动态,以至于培养的人才不能够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继而影响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教师在产教融合的各个环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专业设置、校企合作交流、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引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应该与传统学术型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所不同,应该注重职业活动或工作的基本原理,着眼于职业实践活动,更强调面向工作世界。
三、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政府层面。针对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后续的发展过程当中,政府需要加强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使得社会各界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政府方面也需要向社会各界展示出自身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及支持程度,构建完整的产教融合的平台,鼓励产业及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使得双方之间可以更好的达到信息互通的目的,使得双方的资源整合过程更加有效,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产业及学校双方对产教融合这一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鼓励和经济补偿(比如税收、比如企业到学校的兼职教师给予补贴、比如申报高企、申报奖项的相应条件等)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2)鼓励企业在学校建立科研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以科研实验室凝聚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以攻关企业技术难题为主要目的;(3)鼓励学校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提升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为企業发展赋能问题,比如在目前省人才办、科技厅实施科技副总的基础上扩大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机制和范围,让学校科研人员更好的了解企业,深入企业,一方面提升教师能力,一方面掌握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为企业赋能;同时鼓励企业工程师到学校参与人才培养和项目研发。
(二)企业层面。从企业层面来看,当前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会为自身带来的有利影响。对此,企业层面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在了解这一新模式会为自身代开的积极影响之后,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不断加大对学校所需资源的投入,对学校进行人、财、物三个方面的支持,使得学校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好更快的为双方带来经济及优质人力资源的流入。比如,企业与学校建立产业学院,参与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提前匹配企业人才需求,减小人员招聘的成本和磨合困难。
(三)学校层面。学校在进行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当前的市场需求,在进行自身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设置时,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使得自身所完成的人才培养活动与当前市场当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适配性更加高,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将其最终效果更加直观、更加清晰的展示给产业及学校。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5];(2)不同学校要精准匹配不同企业。有自己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全国性、龙头性企业可以谈战略合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提升综合效益为目标;对一般性普通企业只能是战术性合作,项目式合作,以相对短期的经济利益作为合作的考量指标;(3)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行业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每年选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挂职锻炼、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另一方面加强智力引进,有计划地聘请合作企业优秀管理者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实践课、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指导老师,有效提升产教融合师资保障的整体水平[6]。
参考文献:
[1]王宇.“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3):157-159.
[2]孙旭.转型发展视域中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商丘师范学院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32-34.
[3]付菊,孙弼.福斯特职教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世界职业教育技术, 2006 (5) :22-24.
[4]李永生,牛增辉.论产教融合及其深化内容[J].北京教育(高教),2018(05):19-22.
[5]王娟.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5):167-169.
[6]罗成翼,王琦.湖南省应用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OL].当代教育论:1-11[2020-10-22].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01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