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2021-11-06贺晓红顾星黄仕琼何进
贺晓红, 顾星, 黄仕琼, 何进**
(1.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普儿科, 四川 成都 610000; 2.西昌市人民医院 儿科, 四川 西昌 615000)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持续性炎症疾病,在儿科较为常见,可由遗传、环境、细菌病毒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1]。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MP可通过损伤呼吸道上皮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肺内外疾病的发生[2]。哮喘的基本治疗方案以抗炎治疗为主,对症处理临床症状为辅,目的是控制病情进展,保护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儿童合并MP感染会加重哮喘症状,甚至迁延不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措施[3-4]。尽管临床可有效控制哮喘发作,但气道炎症仍然存在,治疗过程中实时检测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5]。本研究旨在探讨哮喘合并MP感染患儿外周血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特点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5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MP感染的54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未合并MP感染的51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6]中哮喘诊断标准;(2)MP感染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7]中MP肺炎诊断标准;(3)年龄≤12岁;(4)入组前2个月内未使用免疫抑制剂和调节剂;(5)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患儿,排除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患儿,排除合并先天性畸形或精神性疾病患儿。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针对哮喘常规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口服孟鲁司特等处理,根据患儿病情治疗1~2周;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1周后改为口服药物(口服3 d、停用4 d),共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时,检测2组患儿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4,MCP-4)、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yl leukotrienes,CysLTs)等炎性因子水平;随访1年,记录2组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合并MP感染者在治疗结束后行支原体抗体(MP-IgM)检查。入组患儿治疗4周后,以电话、微信、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间隔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长为1年,记录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合并MP感染者在治疗结束后进行MP-IgM检查确定MP-IgM转阴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组患儿外周血IL-5、IL-8、TNF-α、MCP-4、CysLTs与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及MP-IgM转阴率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2.2 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时的外周血IL-5、IL-8、TNF-α、MCP-4、CysLTs水平均高于同时点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外周血IL-5、IL-8、TNF-α、MCP-4、CysLTs水平分别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Tab.2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tween two
2.3 临床资料及预后
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MP-IgM转阴46例,转阴率为85.19%;从表3可知,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prognosis
2.4 相关性分析
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外周血IL-5、IL-8、TNF-α、MCP-4及CysLTs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P<0.01),与MP-IgM转阴率呈负相关(r<0,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患儿外周血炎症因子与患儿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Tab.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eripheral blood inflammatory factors with clinical inform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3 讨论
哮喘是由多种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参与的一种慢性气道炎性反应,主要临床特征为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狭窄,表现为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8]。MP感染可引发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9]。哮喘合并MP感染可加重肺部感染,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可使得哮喘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气道的慢性炎症仍然存在[10]。因此哮喘合并MP感染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准确有效的检测炎症水平对于疾病控制和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11]。本研究中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后,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预后回访,结果显示2组均出现急性发作和再住院现象,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MP-IgM转阴率为85.19%,表明哮喘根治性治疗的难度较大,易反复发作,且合并MP感染者病情更为严重。糖皮质激素吸入性治疗虽可有效控制哮喘,但并不能根除气道炎症[12]。患儿在后续恢复过程中易受上感、过敏性鼻炎、粉尘环境、过敏原暴露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急性发作。一项关于儿童哮喘发病情况的研究发现,季节交替、呼吸道感染为儿童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13]。王慧敏等[14]证明,家族病史、湿疹、鼻炎等均可影响哮喘患儿的疾病转归。
既往研究表明,哮喘合并MP感染可导致机体出现复杂的炎性反应和免疫损伤,进而引发炎性因子分泌紊乱[15]。IL-5是由活化T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通过促进B细胞分化、诱导细胞毒T细胞生成等作用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过程[16]。此外,IL-5也可刺激细胞黏附因子表达,促进气道损伤和慢性炎症产生,因此又被称为哮喘发作的重要介质[17]。IL-8是一种由Th1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主要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及迟发型超敏型炎症过程[18]。TNF-α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与多种病原体感染有关[19]。MCP-4可促进多种炎症细胞发生定向趋化,作用于肺内炎症部位,并在局部浸润后放大炎症反应[20]。CysLTs与哮喘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通过改变肺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在局部病灶的浸润[21]。本研究对2组患儿治疗前以及治疗1周、2周、4周后各个时间点的炎症因子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2组外周血IL-5、IL-8、TNF-α、MCP-4、CysLTs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说明经规范的抗感染和哮喘对症治疗后,患儿的血液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哮喘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初步证明上述炎症因子水平与患儿的疾病转归过程密切相关[22-23]。
进一步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54例哮喘合并MP感染者治疗4周后,外周血IL-5、IL-8、TNF-α、MCP-4、CysLTs下降水平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MP-IgM转阴率呈负相关,表明患儿炎症水平下降越明显则预后越佳[24]。这与战海涛等[25]研究结论相符,显示血清TNF-α、IL-8水平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胡晓晶等[26]研究指出哮喘患儿外周血中的CysLTs、MCP-4、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MDC)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进展而升高,对患儿的哮喘病情评估有良好应用价值。本研究中治疗4周后MP感染未转阴者则需进一步的抗感染治疗,若炎性因子水平高于正常值也应持续治疗并于2周后进行复查。
综上所述,哮喘合并MP感染患儿经治疗后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且降低幅度越大则预后越好,临床上可通过监测IL-5、IL-8、TNF-α、MCP-4、CysLTs水平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