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天的怀念》的言象情志分析法

2021-11-05陈果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陈果

内容摘要:许多语文教师在备教材这一环节容易犯难。笔者认为段双全教授的“文学作品备课四字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本解读方法,即从“言、象、情、志”四个字分析,逐步深入地细究文本,从而兼顾内容(象、情、志)与形式(言),传承我国“文道统一”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通过对这四个字的科学解读,有利于语文教师掌握备教材的规律,提高文本解读和文本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备教材 文本解读 四字分析

语文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承中华文明、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凭借教材教好每一篇课文,让孩子们可以把这些课文当作“例子”,从而具备举一反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语文教师要教好一篇课文,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文本细读能力,即能够独立地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解读。然而,不容乐观的是,许多语文教师对于如何解读教材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且存在解读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读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新手教师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用段双全老师的“文学作品备课四字法”(下面简称“四字法”)来解决文本细读的问题。“言象情志”,“言”即文本的形式,“象”即文本的事实,“情”即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志”即文本蕴含的各种意义。下面笔者以《秋天的怀念》为例,基于“四字法”,从言、象、情、志四个方面入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秋天的怀念》之“言”及其分析

“言”的意蕴,“包括语言本体自小而大的语言单位或结构,如字词句、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体裁风格等”。[1]王荣生教授指出:“散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从一篇美文里看出它的语言运用精彩之处,包括词汇运用、句子、语段、标点等”。[2]因此本文从字词句、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体裁风格四方面细读《秋天的怀念》的“言”。

(一)字词句及其分析

文本解读的首要任务是“字词句”。本文从现代汉语的字、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修辞等方面分析。在词语方面,文中有瘫痪(tān huàn)、沉寂(chén jì)、憔悴(qiáo cuì)、诀别(jué bié)、淡雅(dàn yǎ)、烂漫(làn màn)、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等重点词汇。还有动词的叠用,如“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的叠用表动作的持续,很好地表现了“我”脾气的暴怒无常,读着一种烦躁厌世的感觉油然而生;叠词的妙用,如“悄悄、偷偷、红红、常常、整宿整宿、唰唰啦啦、准备准备、絮絮叨叨、大口大口、泼泼洒洒”。其中“悄悄、偷偷、红红、常常、整宿整宿、准备准备、絮絮叨叨、大口大口”这些叠词生动传神地展现母亲的对儿子深深地理解、关心和小心翼翼的愛,以及她对艰难生活的隐忍、坚强。而“唰唰啦啦、泼泼洒洒”几个叠词渲染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使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对文章起到了很好的润色作用;否定词反复使用,如“不、不去、烦不烦、不说了、没回来、没想到、没有说完”。其中“不、不去、烦不烦”表明了“我”的态度、意愿,体现“我”内心的烦闷。而“不说了、没回来、没有说完”表明了事物状态的变化,物是人非,让作者的忏悔有一种无法挽回的沉痛;虚词的使用,如“去看看吧”,吧一字表示询问和商量,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尊重;原文中三个“悄悄地”不同用法: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谅,给他泄愤的空间。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显示了母亲的耐心和关心。③“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体现了母亲的自责,害怕自己的言语会伤害到儿子的那份小心翼翼。

(二)表达方式及其分析

1.从叙述方式来看。叙述是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采用顺叙,兼以插叙的方式,以去北海看菊花为中心,叙述了“我”暴怒无常,母亲理解和关心“我”——母亲对“我”隐去自己的病重的实情——央求一起去北海看菊花——临终时母亲的嘱托几件事。从而很好地刻画出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2.从描写方式来谈。文中对母亲形象的进行了细描,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是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心思细腻,对“我”小心翼翼的疼爱。此外,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对秋叶飘落的描写,烘托出“我”内心的绝望、无助。以及结尾对菊花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画出菊花的形象,同时象征了人生百态,各有韵味,要活出自己的色彩。“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运用了通感,前者是生病的一种表现,表明母亲呼吸困难,病得很严重。后者更具有抽象性,表现了母亲一生的坎坷,表达了作者的悔恨和自责之情。

3.从抒情方式来讲。文中是由于寓情于景而产生的思念,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法,在语言表达中渗透情感,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歉意悔恨。

(三)表达技巧及其分析

1.从叙述技巧来看。分别是主线的设定恰当,“记叙性文章中主线是能够将文章的所有内容、情节、人物来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同时也是作者将写作素材以及写作思路在文章中加以表现的主要方式”。[3]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作者把“去北海看菊花”这一件事设置为主线,将三次不同的看花结果紧密的结合,从而自然地流露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同时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变化;第一人称的使用恰当,《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是以“我”的自称来写,史铁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内心变化都如实地呈现给读者,从而让笔者感同身受,很容易体会到母爱的深沉;叙述方式具有动态化,所谓动态化叙述是指“在叙述过程当中尽量地融入情节当中对其变化进行描写,从而避免产生时间与情节停滞不前的问题”。三次不同的看花结果使得全文具有动态化的特点;清晰的叙述顺序,以顺叙为主,同时文中多次采用了插叙的方法,如“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等,使得全文有很强的时空感,又很好避免了给读者记流水账的感觉。

2.从描写技巧来谈。首先,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在回忆性散文中,对比衬托很容易形成矛盾和差异。“矛盾和差异是形成文本张力,扩大读者思考空间的有力方式”。[4]文中作者时时将自己与母亲作对比,从而形成的巨大的反差。其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题目“秋天”一词,既象征着“我”双腿瘫痪后内心的苦闷无助,又象征着母亲离去后“我”内心逐渐成熟,从悲伤中走出来,领悟到积极面对生活。以及结尾各色菊花的描写,象征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或高洁、或淡雅,或深沉……无论怎样,都要活得充满生机,要去热爱生活。

3.从结构技巧来讲。叙事形式特别新颖,三线连贯相行。“看花”是叙事的主线:《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三次提到“看花”,作者看花的态度由悲观排斥到积极接纳,表现为积极向上的一面。课文的副线是母亲的病情:由病重到去世的过程,表现为消极的一面;而这两条叙事线(明线)又通过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实现交织,呈现为第1段到第2段下行,第2段到第3段又上行,第3段到第456段又下行,第456段到第7段又上行,表现了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从而使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忏悔和怀念。

(四)体裁风格及其分析

《秋天的怀念》属于叙事性散文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类——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首先具有散文的共性,其次又有自己的特点。它存在两条线,有两个空间和时间维度,并出现了两个‘我——体验主体‘过去的我和回忆主体‘现在的我”。[4]课文1、3段中“我”主要是“过去的我”:是一个脾气暴躁无常、只顾自怨自艾,对母亲的病情一无所知和对她的爱视而不见的“我”;而2、4、5、6、7段中的“我”,是经历了丧母之痛,而无数次陷入愧疚和悔恨自责的“现在的我”。显然,这使母亲和“我”事事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并且通过最平淡朴实的语言,使全文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二.《秋天的怀念》之“象”及其“志”分析

“象”是“言”的具体所指,是文学作品的事实性内容。“文学作品‘象的解读就是对人、景、物、事进行分门别类的细致梳理。”“志”的蕴含,“志”指“文学作品中人、景、物、事的性质特点和思想意义,既包括局部意义,也包括整体意义。”全面的“志”解读,既包括“人、景、物、事的意义,也包括整个文本的思想意义。”[1]因此,从人、景、物、事四个方面来分析《秋天的怀念》的“象”。

(一)“人”之象及其志(性格)分析:

1.文中母亲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如“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耐心,希望帮助儿子重新树立起活下去的信心;动作、语言以及神态描写,如“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其中“扑”、“抓”这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害怕儿子轻生,对此反应的强烈和速度。而母亲的“忍”:写出了她的无奈、坚忍,痛苦;心理描写,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突出了母亲的自责和对“我”的细心,爱的小心翼翼。从而塑造了母亲伟大而无私的形象。

2.文中“我”的形象: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是动作描写,表现了“我”的悲观烦躁;又如“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是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绝望;再如“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是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自责悔恨。从而刻画了一个自怨自艾、没有顾及到最爱自己人的感受而悔恨的形象。

(二)“景”之象及其志(特点)分析:

1.从自然环境来看。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通过反衬手法,用动来突出静,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无助;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紅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既勾画出菊花的生机勃勃,又烘托出深沉、宽广的氛围,表明“我”对待人生的态度由悲伤绝望转向为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

2.从社会环境来谈。如是邻居们把母亲抬上车的、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母亲的最后一面、别人告诉“我”,母亲的临终嘱托等都表现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友爱,彰显了生活美好的一面。

(三)“物”之象及其志(特征)分析:

如文中把现实中的“轮椅”换成了“三轮车”,是由于“轮椅”具有缓慢、行动不便等特征,那么就不能让读者很好地感受到母亲病危,事态的急迫性。置换成“三轮车”会感觉更真实。

(四)“事”之象及其志(意义)分析:

1.《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视角:她身患重病,却希望通过看花去宽慰儿子——病危那天,央求儿子去看菊花——临终之时,一心还挂念着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丝毫没有顾忌自己,显示出母爱的深沉、无私伟大。

2.《秋天的怀念》中“我”的视角:瘫痪后,“我”暴怒无常——看待任何事物消极悲观——看不见母亲病重——母亲猝然去世后,我幡然醒悟,明白了母亲的苦心,重新热爱生活。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悔恨自责。

(五)作品内容及其志(主旨)分析:

“我”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对母亲病情毫不知情——在母亲央求下答应看花,而母亲则是默默理解关心“我”——独自忍受病痛折磨——“我”答应看花后格外开心——临终时仍心心念念担忧自己的儿女。用怀念“秋天”揭示心情的变化,用观赏“菊花”表达生命的美好,表现出母爱的坚强无私,孩子的愧疚和怀念。母爱从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

三.《秋天的怀念》之“情”及其分析

“情”的蕴含,是指人由事物所带来的情绪体验。作者和读者等他们都是有自己的情绪体验的。“文学作品解读离不开感情分析。但要明确的是,文学作品主要分析作品人、景、物、事中蕴含的情感”。[1]因此,本文中的情感主要有人类情、自然情两类。

(一)《秋天的懷念》之人类情。

人与人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交往就产生了人类情。史铁生是一个时时流露出感恩情绪的作家。所以,“即使受命运的打击,依然能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去化解上帝为他制造的苦难和享受上帝赐予他的母爱”。[5]《秋天的怀念》主要描写了母子亲情,比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其次是邻里情、兄妹手足情。例如母亲发病后是邻居们帮忙把她抬上车的,也是邻居把“我”背去看母亲最后一眼的;最后是妹妹推我去看花,相互支撑,一起好好活下去。

(二)《秋天的怀念》之自然情。

人是自然中的一员,人与自然相处就产生了自然情。本文的自然情,主要体现在“我”看见天上北归的雁阵、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会烦躁无比,正如王国维曾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当人们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待或处理事物时,它们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譬如,同样是鸟儿的鸣叫声,开心时会觉得它悦耳动听,伤心时会觉得烦躁无比。因此,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用秋天来揭示内心的变化。又如,“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当谈起“秋天、菊花”,人们往往会想到悲秋、伤秋、衰败死亡,但秋天同时又寓意着成熟收获,因此,不仅含有对母亲怀念悔恨的悲伤之情,同时这些秋色表明了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我”内心变得成熟,寄托了作者要好好儿活并活出精彩的日子的愿望。

总之,通过借用段双全教授的“四字法”,从“言象情志”四个方面对《秋天的怀念》一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可以较快的找到文本通用的解读策略,提高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为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南,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段双全.文学作品教学的四个共性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3):61-68.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4,8.

[3]周颖.从《秋天的怀念》看叙述的四种技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 (18):67.

[4]鲍静静.因体而教: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0):53-55+2.

[5]包海霞.LOVE=L(聆听)+O(感恩)+V(尊重)+E(宽容)——解读史铁生散文美蕴[J].语文学刊,2005(01):67-69.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综合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用民俗文化视角解读文本内涵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基于文体学理论与策略视野下的《孔乙己》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