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诗歌翻译中语言美学功能的运用
2021-11-05高瞻
高瞻
内容摘要:文学诗歌翻译作为现如今研究语言美学功能的重要领域,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其独特的美学风格特征。本文在了解语言美学功能基本内容后,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美学取向,分析具体应用案例,并明确在外国文学诗歌翻译当中语言美学功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 诗歌翻译 语言 美学功能
在所有文学体裁当中,诗歌所表现出的文学性最强。由于诗歌的美是具有直观性和明显性的,所以在翻译诗歌时,如果忽视了这一美学功能,直接将艺术作品翻译成语言事实,美学问题变成逻辑问题,那么最终得到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没有问题,但却失去了原有作品的艺术性与独特美感,不管是阅读还是朗诵都失去了原有的艺术趣味。因此,诗歌翻译者必须要在累积大量翻译经验的同时,研究分析外国文学诗歌翻译当中的语言美学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原有作品的艺术性和独特美感。
一.语言美学功能的概述
在研究语言美学功能时,很多中外学者都提出了大量研究项目。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例,其主要研究分析了语言修辞,而国外学者也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索,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Crystal和Davy等。我国研究学者钱冠连也对语言美学功能的发生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结合近年来我国研究学者对美与美学的界定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语言美学功能是指,语言在不同语篇语体当中,利用自身独有的风格特征来表现不同或相同的价值。语言的美学价值不仅会利用语言成分所表现,而且也具有抽象化的整体特征,同时也具有主观和客观之分。根据这一定义研究可知,语言美学功能是利用语篇所有美学成分所呈现出来的,因此构成美感的成分就是对语篇整合具有意义的要素,如语义系统、语音系统或句法结构等。
二.外国文学诗歌翻译当中的美学取向
1.心灵艺术的创造
文学翻译作为一项具有艺术性的研究活动,如同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想要研究翻译的人首先要认识到一件事,翻译属于一种艺术。同时,文学翻译也具有创造性,如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译”、“神韵”论等内容,都是直观表达了翻译文学的创造性言论。在不管是原文还是在读者中,每位翻译人员都具备自由裁量的空间,但其中对分寸的把握却因人而异,所以翻译人员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因为最终得到的译文质量直接受翻译人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功底所影响,所以最终呈现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翻译人员只有构建正确的工作意识,真正领域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才能翻译出更为优质的作品。换句话说,文学翻译活动更像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创作过程。
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最为优美的形式,在进行实际翻译活动时,如同文学翻译一样也可以叫做心灵的艺术创作活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学诗歌作品的翻译过程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对诗歌翻译的目的在于追寻、发现以及表现其中的美。一般来讲,翻译人员需要先成为一名“诗人”,而在创造美时要自我约束的同时奋力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境界。换句话说,文学诗歌翻译的过程要求极高。在翻译过程中求真,那么诗歌所呈现出的作品也具有美感,两者缺一不可,前者属于必要元素,而后者属于充分条件。
2.艺术再创造
现如今,在翻译国内外文学诗歌时,其被认定为最难达到的等级,甚至有人称它是不可能被翻译的文学体裁。出现这一观点的原因在于,其所包含的文字、隐喻以及音韵等内容很难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表达,且保障其中继续蕴含丰富的美感。尤其是对神韵、意境等内容而言,这些元素都是人类无法企及的。“美”属于较为抽象化的概念,而其作为诗歌的灵魂,既为诗歌带来了色彩和节奏,又为其提供了韵味和生命。由此,很多人认为诗歌是不能用来翻译的。特别是要将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完善且风格特别的中国古诗转移到英文当中,要想突破两种文字之间的障碍,充分展现原诗所拥有的音美和意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翻译在创新时所呈现出的本质特征也展现了翻译人员对审美客体的超越认知,现如今翻译审美的体验展现出了创造性、主动性以及拓展性等特征。换句话说,诗歌翻译更像是对艺术的再创造。原本诗歌的含义可能是隐秘的、不明确的,其中存在大量留白,但在翻译者看来,在保留原有诗歌含义和语言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自身创新能力更多再现原诗作者想要表达的审美质量和创作观点,这样不仅能让两者产生情感共鸣,而且可以在获取灵感的基础上完成艺术的再创作。
3.审美创造
通常情况下,诗歌所包含的艺术构思非常关键。这一内容是具有不可重复或雷同等特征的,因此每位诗人所创作出的诗歌构思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每首诗歌的艺术构思在原文语境当中占据重要地位,且从理论角度分析,在目的语语境当中同样也有这一优势。而翻译诗歌在目的语语境当中能否同样展现这一特征,则会受所用艺术构思的损失情况所影响。由此可知,在翻译文学诗歌时要有效传递艺术构思,这也是翻译人员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和所要承担的义务。由于诗歌属于利用特殊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其所包含的艺术性和形象性都直观展现了诗人独有的艺术风格,可以为阅读者带来没有限制的想象空间。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在具备诗人表现力与文学修养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理解分析,将原诗当中包含的精神实质融入到翻译作品中,这样有助于再次完美呈现出原诗所构建的意境。由于诗歌翻译是一个审美过程,更是一个创造过程,所以翻译人员不仅要掌握和呈现原诗当中包含的艺术美,而且要将创造性看作评估翻译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標准。
三.案例分析
1.语音系统
这一系统包含了音步、音素以及音位等内容,而节奏和音律作为系统内部最为关键的美学成分,由于国内文学诗歌与国外文学诗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更为注重音调的起伏变化,音节的要求极高;而后者更为注重重音部,对这一部分的构成节奏要求极高。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因为原诗属于五言体,第一、第二以及第四句都押韵,且每句三音顿,每个音顿1到2字。阅读全诗可以发现,它的音调都是非常有力的,且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比如说,原诗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被宾纳翻译成“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footprint.”虽然阅读起来与中文诗歌当中的音律节奏存在差异,但依旧具有独特性。
2.结构系统
这一系统包含小句结构、词形、形位等内容,是指本篇诗歌最终呈现出的整体结构。国内外文学诗歌在这类内容上存在较大差異,特别是在汉语诗歌中常常会有主语缺失现象的发生,而国外文学诗歌更为注重句法间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以苏格兰诗人彭斯的“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这首诗歌作为爱情诗,其中表达的情感非常真挚,是以老妇的口吻来呼唤爱人的名字——约翰·安德生,并由此来回忆往昔时光。比如说,描写年轻老翁的词句“locks were like the raven”、“bonny brow was brent”等,都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朝气蓬勃、头发黑亮的青年形象。同时,因为本文学诗歌运用了民歌体,如同诗人无意间的轻声哼唱般流畅轻松,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觉到朗朗上口。而梁遇春在翻译时利用逐字对译的形式,不仅忽视了汉语和英语之鉴的语言结构差异,而且没有充分呈现诗歌作品当中的美感。比如,梁遇春将诗歌当中的第二句“when we were first acquaint”翻译成“我们当初认得的时候”,虽然从英语结构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不管是阅读还是朗诵都非常拗口,严重损坏了原有诗歌的韵味。
3.语义系统
这一系统当中包含短语结构、义位、小句义、复句义等内容,其在诗歌语篇当中主要用来传递情感变化,因此其也属于诗歌展现语言美学功能的重要系统。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水仙”为例,选用孙梁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原诗属于一首优美的自然诗,讲述了诗人漫步时在湖边看到了一大片金黄色的水仙在微风当中摇曳起舞,这种独特且优美的大自然景象让诗人感到奇妙且心旷神怡,更为孤独的诗人带来了莫大的慰藉。以第三句诗为例,翻译者将“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译为“蓦地花影闪心扉”,不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又生动传神的表现了原有诗句景象当中的动静结合。尤其是对“inward eye”的翻译非常巧妙,不管是原诗想要表达的含义还是其中蕴含的美感都被汉语直观且深入的呈现出来了。
综上所述,结合上文分析研究可知,语言美学功能对外国文学诗歌翻译而言,不仅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而且在实践应用中的要求极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为了更好进行国内外语言文化交流,翻译人员必须要正确认识和应用语言美学功能,并结合以往翻译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累积更多经验,这样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而且可以充分展现语言美学功能的应用价值。不管是对国内文学诗歌翻译还是国外文学诗歌翻译而言,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就是对原诗心灵的再次创作,他们不需要熟练掌握两种不同语言体系的所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向读者传递诗歌当中蕴含的真正美感。
参考文献
[1]胡欢.浅论功能目的论在诗歌翻译上的适用性——以歌德《das Mdchen spricht》三篇中译本为例[J].赤子,201(20).
[2]李芳芳.认知视角下诗性隐喻在诗歌翻译中的美学效果——以泰戈尔的《飞鸟集》为例[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9,006(004):P.43-46.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