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实践与思考
2021-11-05江锡奎
江锡奎
摘要:“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术课的重要课型,承担着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重视“欣赏·评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欣赏·评述”课的教学中以及在安徽省第九届小学美术现场课评比观摩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欣赏·评述 课堂教学 情感价值 审美能力
2019年11月安徽省第九届小学美术现场课评比活动在滁州举行,三天的时间里,笔者听了18节课,其中马鞍山市的美术教师秦晨和安庆市美术教师朱岚分别执教的《神州风采》和《中国龙》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迥异,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情感构建等方面对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进行了有价值、有意义的摸索。
秦晨老师的课堂成熟稳重,以慕名“琅琊山”为导入,展现滁州亮丽风景,并带领学生领略黄山“四绝”之美。接着由安徽转向全国,介绍北京长城、四川九寨沟等著名景点,整个教学过程由地域之美向神州风采延伸,音频、视频、图片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将神州风采表现的美不胜收,无论是武夷山的视频展示还是九寨沟鸟鸣流水的声音,都体现了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别具匠心。她聚焦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山川之美、了解祖国文化之情。
朱岚老师教学环节严谨,课堂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从她的课堂教学可以看出她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课堂生成能力。教师准备龙头和龙尾,龙身由学生制作而成,过程环节有创意。在作品欣赏环节,选取唐代“云龙纹葵花镜”、明代“金冠”、清代“龙袍”等具有代表性的龙纹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学生赏析材质美、形式美和艺术美,从时代特征和审美要素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两位教师的“欣赏·评述”课生动且具有代表性,现场参与观摩的老师听得津津有味,掌声四起,从这两节欣赏课可以得出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要体现美术教育的情感价值
“欣赏·评述”课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看、识别和解读,以小见大,由局部到整体,由美术作品上升到文化理解的过程。
情感性是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美术作品要让学生认识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选材上,秦晨老师选择了北京“八达岭长城”和甘肃“敦煌莫高窟”,它们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举世闻名的历史古迹,也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象征。朱岚老师则选择了新石器时期的“玉猪龙”和明代皇帝“金冠”,他们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高超的制作工艺,龙不仅是中国古人崇拜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充满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中华文明发展强大的追求。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要以高尚的审美观作引领,发展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此外,以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给学生美的启迪,或以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形式美和工艺美。秦晨老师在讲解《神州风采》时,介绍安徽黄山、苏州园林、四川九寨沟等著名景点,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产生民族自豪感。朱岚老师讲解明代“金冠”、清代“龙袍”等具有代表性的龙纹作品时,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充分体验了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精巧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二、课堂构建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以往的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笔者一味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却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素养、艺术沉淀以及艺术审美的系统训练,非但不能促进艺术水平的提高,反而容易造成艺术审美的断层。后来通过实践笔者意识到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课堂中造型能力、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艺术类纪录片、艺术类书籍和画展的长期熏陶,广泛涉猎。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才会逐步提升。
秦晨老师这节课犹如一辆观光车,将学生从琅琊山带到黄山,由黄山带到长城、乐山大佛、杭州西湖和敦煌莫高窟。学生对神州风采应接不暇,教师提问层层递进,由学生谈观看美景的感受到用词汇描绘所看风景,由合作探讨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到阐述自己保护生态、文化遗产的见解与建议。教师的引导由浅入深,学生的审美表达由易到难,课堂自始至终牢牢抓住学生的视听,环环相扣使学生保持持续性的探究兴趣和研究的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朱岚老师挑选的“金冠”和“龙袍”都是学生耳熟能详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为作品本身蕴含着美的设计,所以学生被精巧的作品深深吸引,产生对美的愉悦体验,她通过展示作品和学生交流探讨,一起解读作品的形式、内容,体会作品带来的内在美,通过一步步的探讨和解读,学生逐步了解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和谐自然的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丰富多样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美术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可以用一种愉快轻松的方式实现教学,其中“欣赏·评述”课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着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赏析评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精心组织师生互动,使学生在充满启迪、引发思考的课堂中学习。
秦晨老师播放名胜古迹视频,勾起学生游玩景點的回忆,通过闭眼听九寨沟鸟鸣流水的声音,引发学生谈自身感受,在步步引导中,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名山大川,知道了什么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接着开展关于文化遗产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的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从本课了解的内容侃侃而谈,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每一个教学内容结合图片或视频加以介绍,形式直观,动静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
朱岚老师的课堂由造型演变、形态与姿态、文化与精神三部分组成,通过对四幅动物图片进行局部展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发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在阐述形式美时,引导学生观看“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在表现造型美时,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幅龙的作品,并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合作,探讨如何更好地表现龙的造型。师生的当堂实践推动了学生构建生成自我观点和审美语言,将学习的知识巩固内化,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和提问,学生就会进行思考和表达,深度的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听完这两节课后笔者有了很多的思考。有值得学习借鉴的,有需要反思斟酌的,但这两节美术欣赏课给观摩教师展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课堂。让师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思考、提升、体会,收获满满。此次观摩活动为美术教师们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的良好氛围,并且实实在在获得了如何上好一节“欣赏·评述”课的宝贵经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断探索,为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参考文献:
[1]姚育晓.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探究式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118119.
[2]张鸾银.浅析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33):100.
责任编辑: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