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中长期科学探究的习惯
2021-11-05张方雨
张方雨
摘要: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占有不小的比例,提高小学生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在中长期探究中坚持下来,根据习惯的养成原理,本研究介绍了几点改善方法。在探究前期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除此之外,还需要家长配合监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以上引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的习惯。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中长期科学探究 习惯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一、小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的特点
从时间上划分,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分为三类,短期探究、中长期探究和超长期探究。短期探究是指在课上或课下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探究活动,中长期探究是指跨度在一学期内的活动,超过一个学期的探究活动为超长期探究。
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主要以短期探究为主,大部分探究实验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如水沸腾了、摆的探究、研究磁铁的磁力大小等实验。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中长期探究,在持续较久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困扰,容易失去兴趣而中断探究。比如三、四年级课程中蜗牛和蚕的饲养以及绿豆芽的生长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学生可能会遇到动植物生病和死亡的困扰;四年级的观察天气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天气日历的记录内容较多,观测时间久,每天要记录云量、风向、风速、降雨量、温度等天气因素,学生可能因为实验单调而放弃;五年级的生态瓶和六年级的月相观察活动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中长期科学探究是一个时间跨度大、过程完整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体会物质、自然、生命变化的长期规律,也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锻炼学生毅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实验的有效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低,大部分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都以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了,实验结果最终以教师的总结为结论,这不利于学生探究习惯的培养。怎样让小学生坚持中长期科学探究呢?我们需要找到原因并改进教学方法。
心理学专家指出,6~12岁的学生,脑部发育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功能都处于逐渐完善的时期,这个阶段正是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小学生中长期科学探究的习惯,需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引导到独立实践,逐步培养。
二、习惯养成的条件
查尔斯·都希格在他的书中提到,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為人脑在寻求一种省力的方式,而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
习惯的形成原理是科学家在研究人脑中的基底核时发现的,大脑中靠近脑骨的一块软体组织称为基底核,基底核是储存习惯的核心区域。当大脑不断地接受暗示,重复展开一个行为并因此获得奖赏后,人脑就会产生一个稳定的回路,当人脑的活动由基底核代替工作时,人的新习惯就诞生了。
暗示和奖赏可以诱导一个新的行为习惯,之后还要持续地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达到行为习惯的稳定,这就需要教师课内课外积极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及时配合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培养小学生中长期探究习惯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短暂的,如果能让学生的好奇心持续下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就能将学生的好奇心变成探究科学的动力。教师可以创设与课题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探究活动的兴趣。
如养蚕,教师先用彩色的蚕茧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为导入,也可以播放缫丝过程、制作丝绸的纪录片,或者播放有关蚕沙的微课,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养蚕。
又如天气情况观察记录,可以将叙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作为情境导入,如在2020年汛期发布气象预警为国家防汛抗灾赢得主权,挽回了不少经济损失,这也是天气预报的意义所在。同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介绍中国的“风云家族”气象卫星,普及气象学知识,让学生对气象学产生敬畏感和探索欲,让他们带着使命感参与天气日历的制作。
(二)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提前做好探究课题的准备工作,包括探究计划的撰写、人员的具体分工、组织实施的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例如养蚕,教师预先准备好蚕宝宝,撰写养蚕活动计划,实验小组人员分配,让学生准备好桑叶并制作养蚕的饲养盒,最好能找到小区附近的桑树以方便长期获取,还要制作养蚕记录表,或者准备一个养蚕日记本。
(三)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
对于单调而持久的探究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靠自身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初期,教师如果能关注学生每天的探究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对坚持记录的同学提出表扬,能够让学生纠正错误,完善实验,获得更多的动力。
例如绿豆种子的发芽实验,教师在班级展示学生记录的绿豆生长的照片,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班上对自己近期的观察进行汇报;分享一些记录详细的实验表;也可以让班主任配合科学教师,开展观察植物为主题的日记评比活动等。
那些能够坚持观察记录的学生得到了“奖赏”,这也会给其他学生带去鼓励,那就是坚持观察记录会获得“奖赏”,这种“诱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班级在“榜样”学生的带领下逐渐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学生的探究习惯就慢慢形成了。
(四)家长的支持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到了自觉探究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探究,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定,如果遇到一些小的困扰,就会引起他们的不安,此时,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督促很关键。
例如观察月相,需要记录一个月内月亮的形状和位置,如果碰到阴雨天或者寒冷的冬季,学生可能会中断观察,甚至放弃。教师可以尝试着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即使天气寒冷也要坚持,碰到阴雨天开动脑筋,试试用“猜测”的方式记录月相;每天晚上是记录月相的时间,晚上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长,如果能够督促孩子坚持观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究习惯,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到室外观察,对孩子来说更是不一般的体验,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和毅力。
四、总结和反思
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接近尾声,教师除了给予总结性评价,还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比如学生是否在长达一个月或更久的探究期养成新的探究习惯,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否都解决了,学生是否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是否有新的发现,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多次的实践中进行完善。
好的探究习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恒心,更离不开引路人的正确引导,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成长路上重要的陪伴者,指导学生在科学道路上披荆斩棘。科学教育让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决自身的问题,这也是科学这门学科教育青少年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