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贴近生活、指导生活

2021-11-05刘庆友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8期
关键词:教学案例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刘庆友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掘、体悟课程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本文就如何贴近生活、如何指导生活两方面,来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案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知识是通过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思考、积累而逐步构建起来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成长。”以《我们的好朋友》一课为例,我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社会生存的能力。

一、贴近学生生活组织教学内容

(一)以课本中的案例为基础,深入探讨,举一反三,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

例如,说说你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书本明白成为好朋友是因为:一是有相同的爱好;二是共同的生活经历,如一起学书法、学跳舞等;三是得到过帮助而感激。指导学生学习书中的案例《校园的香甜》,故事中,同桌晓宁隔三岔五、想方设法地帮助我,让我感受到整个校园生活充满了香甜的味道。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好朋友可以给人温暖、让人倍感珍惜。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反面案例,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文中几个人物形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玲玲、凯凯、雅丽、张猛几个同学的问题在哪里?通过讨论,学生清楚地知道:当同学获得成功时,要把掌声送给他,而不是妒忌;善待同学,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与同学友好相处,不能瞧不起人,不能欺负人;自己有好东西,要懂得与朋友分享,不能小气。通过正反两方面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没有朋友的原因,明白怎样做才会拥有朋友,才能得到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二)结合学生身边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教材中的内容是有限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被教材内容所限制,而应善于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迁移,联系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例如,学习完“如何与同学成为好朋友”这个话题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身边的事例。一个男生讲述了在一次班级足球联赛中,由于他轻敌而输了比赛,内心苦恼,回到班里趴在桌位上痛哭。而班里的几位同学没有埋怨他骄傲轻敌,而是始终陪着他、安慰他,鼓励他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让他感到同学们的温暖,大家都是好朋友。学生们畅所欲言,我趁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好朋友的真正含义。

二、结合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诤友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故事中的人物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指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是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益友》故事,进行探讨:吕岱为什么说徐原是他的益友?徐原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吕岱有什么可贵之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出:待人真诚,敢于指出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并帮助改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阿谀奉承、报喜不报忧都是不对的。

名人本身具有期望效应,名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力量更是无穷的。班级中一些学生比较自私,不能包容同学的缺点,如喜欢和有钱的孩子玩,嫌弃家境不好的同学等。针对这些情况,我教学经典故事《管鲍之交》,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两个重要环节进行讨论:第一次,仆人告管仲太贪,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第二次,面对别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习鲍叔牙深明大义、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可贵品质和换位思考、体谅别人的精神。

教材内外的这些名人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懂,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名人效应,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懂得了真朋友的含义,还学习了古人的优秀品质,汲取他们身上的精神营养。

三、用思辨的观点培养学生是非观和生活技能

(一)以教材中案例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事不讲不清,理不辩不明。通过思维火花碰撞后得到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思辨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讨论、辩论,从而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对生活中是非的辨别能力。例如,就教材中的王明投票一事,我把学生分为红、蓝两方进行辩论,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做事情,要讲原则,顾全大局,不能有私心,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二)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是与非

小学生对古人尤其是名人是带着崇拜心理的,缺乏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地、一分为二地去认识古人和事情。例如,学完故事《益友》后,我让学生思考:徐原对待朋友的方式可取之处在哪,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只是认识到徐原真诚,敢于指出吕岱的缺点和错误。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如果同学当着大家的面指出你的缺点和错误,你会怎样?怎样做才能既帮助了别人改错又维护了朋友的面子?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要讲究方法,在私下里或者委婉地提出建议。接着,我又打开学生思路,让他们想一想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例子,有没有对朋友的做法不理解的时候。学生罗列了许多:考试时,同桌拒绝给我答案;我与隔壁班级学生发生矛盾,好朋友不给自己撑腰,反而指责自己;有一次到公园玩,我想穿越草坪抄近路,好朋友不愿和我一起穿越草坪,还强烈阻止我这样做;组长是我的好朋友,一次在课堂上还向老师举报我抄袭作业;等等。我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一分为二来分析,使他们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在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形成

(一)制定班级公约,形成长效机制

学习知识到形成品质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课堂教学解决了内化于心的过程,在生活实践中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一个遵循的章程。学习完《我们的好朋友》一课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每一个案例中得到的启示进行概括、提升,制定《同学友好相处公约“四要”“四不”》:(1)对待同学要热情、真诚,不要虚伪、戏弄同学;(2)要学会赞美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要吝啬你的夸奖;(3)同学有困难要乐于帮助,不要置之不理;(4)同学有错,要真诚地帮助他改正,不要纵容、隐瞒。由于公约是学生共同研究制定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学生有了一把衡量的尺子,更加明白如何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定期进行矫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靠几条公约就能完成,加之小学生自控力差、意志力薄弱,其道德品质形成具有反复性。针对这一特性,我利用道德与法治课适时地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矫正。例如,一次学校四年级足球聯赛,我班张一航与领班的马俊因为一个出线球产生争议。在裁判为难时,班上的另一名球员史诺站出来说球是最后碰到张一航的脚跟出线的,结果裁判把球判给了对方。赛后,班级同学都指责史诺胳膊肘往外拐。于是,我把本次课改为问题诊断课,让学生针对本次事情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和我的引导,学生明白:史诺同学的做法是维护公道,对事不对人,一个人要从小懂得维护公道正义,长大才能成为正直无私的人。本节课,矫正了学生的错误观点,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由于教学与儿童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触及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易懂、易接受,学习兴趣很高,教育效果也自然很好。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