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团通俗报刊《平民之友》及其传播策略研究

2021-11-02焦彦婷张朋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青年团传播策略

焦彦婷 张朋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语境下,平民教育思潮兴起,与早期党团面向群众的宣传动员形成互动。青年团创办面向平民的学校、刊物等,将党团的思想宣传汇合到平民教育思潮中。《平民之友》是大革命时期青年团创办的一份针对平民的、具有政治性的、讲究传播策略的通俗刊物。《平民之友》的政治言说具有坚持平民立场、引导平民认识、重视平民声音、讲究浅显易读的特征,对唤醒群众的革命意识和扩大革命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通俗报刊;《平民之友》;青年团;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00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革命与战争语境下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演变研究(1921—1935)”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CXW004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之初就对工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重视。1922年5月召开的青年团一大指出,应为所在地方无产阶级组织俱乐部、学校、讲演会,以发展他们的知识和社会觉悟,并发刊通俗的日报、月报、小册子[1]。团中央在上海创办了《平民之友》《青年工人》《劳动青年》等报刊,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和宣传革命运动。其中《平民之友》就是针对一般平民的通俗报刊,它替平民发声,宣传新知识和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五四新文化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潮。

学术界对早期党团通俗报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界》等方面,多为报刊内容特点的阐述,对早期青年团所创办的《平民之友》报刊研究较少①。而涉及《平民之友》的学术研究成果均仅引用和介绍了其资料,未将该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全国报刊索引资料库现有的《平民之友》十五期报刊,以及各地方团委党史相关资料,展开报刊内容,对其传播策略进行研究。

一、早期党团通俗报刊与《平民之友》的创办

五四新文化时期,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精神渗入各个领域中,平民政治、平民经济、平民文学等各种民主思潮得到广泛的传播。知识分子认识到对群众进行民主科学精神的宣传和文化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为了配合工人运动的开展,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在各地开办平民学校和组织工人俱乐部,并创办一批报刊进行革命宣传。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在上海、北京、广州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社会主义青年团首先在天津创办了《劳报》日刊,1922年后陆续创办广州《青年》周刊、成都《人声》月刊、北京《先驱》半月刊等。但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些报刊陆续被迫停刊。

1924年5月,恽代英与朋友成立平民书局,“想编集充满革命精神的浅显读物或歌调”[2]。同年6月,《平民之友》周刊创刊于上海,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创办,民国日报馆发行,平民导社编辑。该刊设有平民社团消息和平民学校消息固定板块,另有平民习作、平民卫生、平民道德、平民歌曲等栏目,并刊登谜题游戏、常识俗语等趣味性知识以启发民智。《平民之友》出版的第一期就明确了此刊的定位,并对平民的定义做出了阐释:“它是专给两种人看的:(一)平民学校里的学生,(二)粗识字的工人、农夫,与商店伙友。”[3]“问:何等样的人是平民?答:凡做工的、种田的、做伙计的、剃头的、扞脚的,和教书、拆字的……一切的穷人都是平民。”[4]为此,编辑部特意调整《平民之友》的售卖方式和价格,将该报以一个銅子的价格零张出卖,力使平民都有能力买。在创刊初期,《平民之友》主要是随《民国日报》附赠的方式发行。在其他地区为了接济工人,初期也是免费赠阅的。随着《平民之友》发往全国各地,受到了各地群众的喜爱,扩大了早期党团的影响力。

二、平民学校与《平民之友》的宣传

在青年团的组织领导下,各地团地委展开活动,创建了一批平民学校、工人夜校,以报刊读本为载体,进行启蒙教育和政治宣传。

(一)从中央到地委的组织化宣传

青年团对《平民之友》报刊的传播具有指导性和组织性。首先,在团中央内部的机构里,在中央宣传委员会下设一编辑部,聘请任弼时、张伯简、何味辛、邓中夏、张秋人、恽代英、林育南七人为编辑员,负责《中国青年》和供给《团刊》《平民之友》稿件[5]。接着,团中央将报刊传寄到各地团地委手中,再由地委进一步分发给团员和工人阅读学习,这些进步报刊作为团内思想教育和培育的读物,报费由团体开支。哈尔滨团支部建立以后,上海团中央不断把《团中央通告》《平民之友》以及《中国青年》等文件和书刊秘密传寄到哈尔滨,以指导哈尔滨团支部的工作[6]。同时编辑部会议指出各个地方支部在讨论报刊所提出的各问题时,若有疑问可向上级机关提出询问,或随时要求《中国青年》《平民之友》编辑部答复[5]。继而,《平民之友》也成为地区团委向群众宣传的媒介。团安源地委认为可以使用《平民之友》作为媒介物,与群众展开友谊的联络,通过更进一步的谈话,指导群众解决问题,进行青年农工运动的宣传[7]。

至1924年12月底,平民书局成立,《平民之友》即转归为平民书局办理编辑和发行,向普通群众进行宣传。到1925年,《平民之友》进一步从群众宣传品扩展为组织内学习刊物。1925年1月23日团青岛地委报告,要求各同志每人须订一份中青、《向导》,工友同志则看《平民之友》[7]。4月25日团广州地委组织报告强迫各同志至少须订阅一份《中国青年》或《平民之友》半年以上[8]。

(二)以平民学校为中心的宣传教育

青年团创办平民学校,鼓励群众学习识字,《平民之友》作为平校学生的教材和读物进入平民视野中。作为中共党团早期组织的诞生地上海,其各区普遍建立工人学校。1925年9月,各区建立工人平民学校七所,11月份增加至11所。工人学校所采用的教材有《青年平民读本》及《青年工人问题》《平民之友》等[9],其他地区也陆续建立平民学校,通过进步报刊进行教学宣传。济南团地委陆续在济南南关三合街南头路西、兴顺福铁工厂和胶济铁路济南站开办平民学校及工人夜校,因材施教。“识字者,则教他们看一点通讯,学习《平民之友》《青年工人》《苦力》《工人周刊》等;不识字者,则教识字,读《千字课》;有的机器工人常用着算术,也教他们一点。”学校设备虽不全,收效尚不小,深受工人们的欢迎[10]。在陕西赤水,共产党人王尚德创办了赤水农业职业学校,将《向导》《中国青年》《平民之友》等革命书刊陆续分发给进步青年团体[11]。另外,青年学生的作品经常刊登在《平民之友》上。据《平民之友》前15期注有作者姓名来源的文章统计,来自平校学生和工人的投稿共有30多篇,每一期都有两到三篇,涉及写信习作、常识测验、格言短评等栏目。

可以看到,各地平民学校都选用通俗报刊《平民之友》给工人农民们学习阅读,《平民之友》其本身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和贴近群众生活的报刊特色,与群众的阅读基础相符。

三、《平民之友》的言说策略

《平民之友》面向一般平民创办,文字浅显易懂,在栏目设置和内容上颇为注重策略,引导群众观念,动员群众参与革命。

(一)重视平民立场,替平民发声

一是对工人运动事实进行报道,表现报刊立场。《平民之友》在头版设有“平民消息”固定栏目,刊登近期全国有关平民社团和平民学校的消息,帮助读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时事消息和时局状况。第九期中报道了湖南纱厂工人争求红利的运动事实,将公司开除工人代表称为“毒计”,将报道重点放在工人们后续的多种奋争方式和提出正义要求上,对公司“压迫劳工”“恃强凌弱”表示了否定的态度。

二是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替平民发声。《平民之友》将工人、农民称为“朋友们”“我们平民”,始终站在平民的立场讲话和思考问题,关注和报道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利益需求。在南洋烟草公司工人罢工后,各报馆不登工人诉求时,《平民之友》特刊登一则《报纸不肯代工人说话》的演说在头版头条之上,斥责上海报馆忽视平民团体的冤苦和公理,直述“你们不但不‘替百姓说话’,并且为了大洋钱,‘把百姓卖掉’。哼!上海的报纸,我们平民真领教了!”[12]。这种以平民身份发出声讨的话语肯定了平民的主体价值,体现了青年团对平民的重视和与大众统一的立场。

(二)重视编读互动,引导平民认识

《平民之友》编辑部与读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编辑部在与读者的通信往来中,了解各地工人社团、平校组织的运作和活动,为其具体细节做建议性指导,引导群众正确地、积极地参加运动。《平民之友》第八期报道了吴淞平校学生组织学生自治会的消息,并刊载该会章程。第九期吴淞平民日夜学校学生与编者来信,对《平民之友》编辑指正学生自治会章程中不妥当之处再次进行详细解释。另外,编辑部《平民之友》在刊选文章上也十分注意读者的喜好,会根据读者的反响对栏目的设置进行调整。团大连特支指出《平民之友》刊载诗歌地方特色的局限性,“平民小丛书之发售,此地北方工人不会唱上海的新滩黄、五更调。因此他们唱不顺腔调,所以不能销很多。但《平民之友》将来可望有几百分销路,青年工人都非常欢迎”[13]。由此《平民之友》及时作出调整,往后陆续刊载了一些北方乡间山歌。编辑部还在报刊末附设置“本报小电话”的栏目,对读者的意见进行反馈和互动,也让群众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重视平民声音,训练平民习作

《平民之友》开设“平民习作”的固定栏目,专供工人、学生的作品投稿刊登,原样刊登文章不做修改,同时送刊五期以资鼓励。

从作品内容看,前期多为平校学生介绍生活情况和与亲人朋友的书信往来,篇幅短小,多为两三句。第八期后逐渐转移到平民读书问题上,篇幅见长,来稿增多,说理性渐强。“不读书的人,很苦,做工也不容易。读书时增进知识和道德的。并且明白一切事理。”[14]“我当时自问自忖:人生在世,不可不识字,倘不识字,到处不便利!”[15]平校学生自主地提出平民为什么要读书、鼓励识字读书,体现出平校学生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学习新文化的渴望和需求。

从作者来源看,同一作者多次投稿,同一平校学生一起投稿。这种现象展现出平校学生有踊跃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并带动周边群众参与进来。编辑部会对刊登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平校学生加强习作。第六期“本报小电话”中评价《谁叫你不识字的!》的平民习作,“这一篇东西,文字非常简洁,记事非常清楚,真是在平民学生的作品里面,千中捡一的。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杨树浦平校教员们教书的恳切,和学生们读书的认真,才能够得到这样进步。我们替中国平民全体道一百个喜。同时并望其他的平民学校的教员学生诸君,加倍用力!”[16]

刊登读者投稿,一方面报刊为平民提供倾诉和表达自己的空间,展现平民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另一方面能够训练平民学校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其他平民做榜样,激励平民积极参与。

(四)重视平民语言,讲究浅显易读

《平民之友》讲究文字浅显易懂,适合平民阅读。该刊在收稿要求上一再强调文字要愈浅显愈好。所刊作品内容简明扼要,文字通俗简洁,同时带有一定的实际主张。文章要站在平民的角度和立场说话,大多为赞美农民工人辛勤劳动和反映群众真实生活样貌的文章,以唤起平民们的同理心。同时刊登了大量的歌曲、俗语、诗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及各式各样的谜语、卫生俗语、常识问答,处处体现着平民的生活日常和人生哲学。

值得一提的是,《平民之友》中的歌曲形式常用五更调、上海白、苏州白、山歌这种具有地方乡音特色的民间小调,容易为群众所传唱。如《纱厂女工五更调》便是作者在参观上海杨树浦一家纱厂后所做的歌曲:“一更一点月在东,因为贫穷,咿呀呀得而哙,因为贫穷,跑进纱厂当女工,不放松,一天里呀,要做十二钟,咿呀呀得而哙,腰背都痠痛。……五更五点月在西,说不完全,咿呀呀得而哙,说不完全,女工的苦说难完,谁来理,劝各位呀,设法自救济,咿呀呀得而哙,此事最为先。”[17]这些民间小调起源早、用调广泛,叠句之间递转咏歌,句式合辙押韵,将农民工人们的生活以歌曲的形式编整传唱出来,显得感情真挚,艺术感染力强,同时将时事宣讲和革命宣传融入其中,对动员群众具有良好作用。

四、结语

自《平民之友》办报以来,就受到了青年团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喜爱,办报成效显著,每期除随《民国日报》附送外,另销2000份。通过平校宣传和教育,《平民之友》发行的数量和销售的地区与日俱增。一方面,《平民之友》对群众教育起到了知识启蒙作用。各地团地委使用《平民之友》作为工人阅读的材料,帮助工人识字、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平民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平民之友》发挥了革命宣传动员的作用。其讲究话语策略,唤醒群众的主体意识,鼓动他们参与到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中来。站在平民的立场上讲话办报,加深了群众对党团政治思想的认同,从而使平民能够积极响应党团的革命号召。

参考文献:

[1]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2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05.

[2] 恽代英,等.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中国青年3[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339.

[3] 《平民之友》编辑部.开场几句话[N].平民之友,1924-06-13(1).

[4] 晓.平民常识问答[N].平民之友,1924-06-13(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7,29.

[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哈尔滨文史资料(第5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29-30.

[7] 常连霆.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2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211,220.

[8] 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册)[M].广东省档案馆,1986:416.

[9] 李良明.恽代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338.

[10] 洪欣.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李耘生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39.

[11]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六十二卷(二)·共亲团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468.

[12] 味辛.报纸不肯代工人说话[N].平民之友,1924-09-19(1).

[13] 李兰田,杨同芬,王雅军.黑龙江省志第73卷共青团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15.

[14] 毛秀菊.我为什么要读书[N].平民之友,1924-08-01(1).

[15] 陈锦泰.平民必读书[N].平民之友,1924-09-05(2).

[16] 《平民之友》编辑部.本报小电话(一)[N].平民之友,1924-07-18(4).

[17] 味辛.纱厂女工五更调[N].平民之友,1924-07-01(2).

作者简介:焦彦婷(1997—),女,湖北黄石人,硕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

张朋(198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新闻传播史。

猜你喜欢

青年团传播策略
毛泽东为青年团命名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叠罗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通知
青年团北平市工委办青年团学校干部学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