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歌曲国家精神塑造与当代传播价值探析

2021-11-02韩忠岭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塑造改革创新传播

摘要:红色歌曲《我的祖国》因电影《上甘岭》而诞生,传唱半个多世纪以来,歌曲中所表达的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真挚情感,歌词中所张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本文从歌词的音乐文学视角出发,分析歌曲对国家精神塑造的外在载体形象和内在精神特质,并以此为据,探析歌曲在塑造国家精神方面践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当代传播价值。

关键词:《我的祖国》;国家精神;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塑造;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001-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闻与传播学项目“新中国70年爱国主义歌曲国家精神塑造与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BXW010

红色歌曲《我的祖国》是众多关于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歌曲中传唱度较高的一首。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为电影《上甘岭》创作的插曲,由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演唱。從艺术作品创作内容体量看,虽然仅为一首小小的歌曲作品,但是由于歌词对国家精神的成功塑造,音乐旋律又极具中国民族音乐色彩,歌曲传唱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传播,旋律中释放出的民族音乐和谐美感,歌词中所张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怀,使其无可置疑地成为一首经典的歌曲艺术作品,也是这首歌传唱至今仍经久不衰的强大魅力之处。

所谓音乐文学,通常指能入乐歌唱的诗词。从字面含义看,音乐文学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物,在文学中是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特殊类型,特殊在这类文学作品所具备的音乐性特征,一般性的俗称为诗歌。在音乐中属于声乐演唱作品的语言文字内容,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称作歌词。本文从音乐文学视角出发,分析歌词塑造国家精神的外在载体形象、内在精神特质,探析作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塑造与传播国家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歌曲对国家精神塑造的外在载体形象打造

(一)美丽祖国形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第一段歌词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核心词汇是“美丽祖国”。塑造美丽祖国形象最常见的文学意象是山山水水,正如诗文“江山如此多娇”,诗词大家毛泽东的眼中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诗仙李白胸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东坡先生也对南国美景作了“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素描。歌词对美丽祖国形象塑造的切入点选择了大河,创作者在歌词中并没有直接点出如黄河、长江此类具体名称作为文本呈现内容,也没有刻意地塑造一种磅礴的气势,而是选取了大河、稻花、艄公、白帆四种具体形象的“点”,看似很普通的具体事物,但在同一画面中关联度极高,创作素材精巧和构思巧妙。

歌词开门见山,开篇即塑造了“一条大河”这一具体意象,描绘了一幅极具动感的水墨山水风景画。河面上的点点白帆,船上的艄公,岸边的稻花,这些具有较高概括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地描绘了中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这是两条具有中国形象标签意义的大河。无论北国还是南疆,只要是中国大地上奔流的河水,甚至溪流,都能在歌词中找到定位。正如词作者乔羽所述,每个人的家乡总会有一条河流,每个人记忆中故乡的河水常常寄托着成长的喜怒哀乐,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那条心中的河流永远是故乡的印记[1]。

歌词着意刻画的大河代表着长江、黄河,也代表着每一位中国人记忆中故乡的河流,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伟大祖国母亲的标签象征。当演唱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时,就会令听赏者十分自然地联想到家乡,进而激发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种感受直击心灵深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大河”意象的创造,能够激发歌曲演唱者和听赏者的联想与想象,营造一种亲切而生动的审美意境,抒发对家乡的眷念、对祖国的热爱深情[2]。

歌词中,大河的“静”中有波浪的“动”,风吹的“动”中有稻花的“静”,大河波浪、风吹稻花,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田园气息又不失壮观的迤逦景象。形容词“宽”“香”的运用,名词“号子”“白帆”的点缀,打造出画面美景的视觉、嗅觉、听觉与动感的审美效果。歌词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恬静、优雅而又生机勃勃的水乡生活图景,与影片《上甘岭》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残酷战争场面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反差,从而成功刻画出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士们保家卫国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

诗歌宏观概括的写意完成,一般需要跟进直抒胸臆的写实,从而实现写意的情感升华效果。歌词的第二层次,直接点明美丽祖国也是美丽家乡,“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最后两句又转入写意,这里充满了温暖,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假如这一句完完全全用写实的手法,整段歌词会缺少呼应,同时歌词会失去高度概括性、意向性的特征,表达的纵深感和回环性特点也会削弱。

(二)英雄祖国形象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第二段歌词核心词汇是“英雄祖国”。首段歌词以“大河”作为特别标签,代表美丽祖国形象,而英雄祖国的形象标签则是“青春”,有小伙、姑娘,男男女女,古老中国的大地上到处都是青春的力量。青春同时也象征了年轻的共和国是一个由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用热血和青春铸就的伟大英雄国家。

这首歌是献给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说到底是为了赞美英雄志愿军将士们而作。歌词打造英雄祖国形象,实际上也是在打造英雄志愿军战士形象,或者说,英雄战士也是英雄祖国的形象。问题在于,如何能较好地塑造英雄志愿军形象?如果直接写志愿军,歌词内容的表达不但显得直白无力,而且似乎与歌曲歌唱祖国的中心思想偏离。最好的处理办法是转移志愿军形象,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于是“姑娘”“小伙”成为最佳的歌词语言,成功地将志愿军战士转换为姑娘小伙的英雄形象。英雄们做英雄的事,开辟新天地,将山河大地旧貌换新颜。这是能够战天斗地的、战胜强大敌人的英雄群体,这是青春的力量,也是英雄祖国的形象打造。

在电影《上甘岭》中,当优美的歌声从志愿军战士们口中唱出的时候,这些年轻的小伙、姑娘们那英雄的气概与青春的力量,保卫和平、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就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正是因为有这些热血青年,才能铸就捍卫伟大祖国的钢铁长城。因为他们知道,保卫的是家乡人民,他们在流血牺牲,祖国人民就能够得到安宁;他们吃炒面就雪,祖国人民就可以不吃;他们爬冰卧雪,祖国人民就可以温暖安逸。这段歌词是对志愿军将士们史诗般的英雄形象的塑造。

(三)和平祖国形象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第三段歌词核心词汇是“和平祖国”。歌词着力打造了和平祖国形象,承接前两段内容,是思想情感升华部分。美丽的祖国家乡,有英雄们的守卫,英雄守卫的是和平,因为这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这里处处充满了和平的阳光。但是,和平不是凭空而来的,和平需要强大的力量保卫和维护。当侵略者打破了和平的生活,只有坚决反击才能维护和平。祖国只有强大,才能不怕侵略。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离开祖国家乡,在异国他乡抗击侵略者,他们流血牺牲就是为了保卫这和平的阳光。

歌词第一层仍然是写意,也是对前两段歌词的概括总结。对第一段美丽祖国形象的概括十分简练准确,运用了朴实和易于理解的词语,这是作为歌词创作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典型文学性特征体现。美丽祖国是个好地方,好就好在有好山好水,这里有宽敞大路,这是写意的描绘,也是对首段美丽祖国形象的概括总结。呼应首段打造和平祖国形象,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愿意广交四海朋友,所以说朋友来了有好酒。第二层写实,承接上一句的写意内涵,正是因为这里有英雄的人民,才能够保卫祖国的和平。和平生活需要有强大力量的护卫,若和平被侵略者打破,中华儿女有坚强的意志、勇敢的斗争精神,也有打击侵略者的强大力量,正如歌词所述“豺狼来了有猎枪”。与前两段相同,这一段仍旧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直接喊出了这是强大的祖国的内心想法,这是一片温暖的土地,这里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这里有英雄的战士守卫家园,所以也不惧侵略不怕牺牲。

歌词塑造的和平祖国形象与当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十分契合。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发展理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高举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旗帜,广交天下朋友,在许多时机、多种场合下都在积极展示和平发展的思想。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国际上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些,证明了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具有和平思想文化基因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友善爱好和平的人民。歌词唱出的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不仅仅是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理念,同时更多地表明了维护和平的信心和决心,也是对抗美援朝作战目的的表达,即为了和平,需要保卫和平。

二、歌曲对国家精神塑造的内在精神特质赋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①“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 ②。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国家精神概念的界定不是十分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提出了中国精神的概念,从而使国家精神有了较为清晰的中国精神指向,也为本文探讨歌曲对国家精神的塑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民族精神特质

何谓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概括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出论述,他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关于民族精神,许多学者作出了不同的研究阐释。有的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有的站在文化传统的角度,有的站在国家地域疆土角度,也有的站在社会民族的角度,其共同论述了民族精神涵盖的内容和特质。综合看来,多数观点都认同所谓民族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逐渐形成的整体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难以用几个词汇进行全面概括,但爱国主义情怀却是整体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或者換言之,所有不同表述的民族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构成的[3]。单就歌曲《我的祖国》歌词而言,其对民族精神的概括,至少包含勤劳善良、勇敢自强、不怕牺牲、团结友善、爱好和平几方面的内涵。

第一段歌词是对美丽祖国形象的打造,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存劳作,为这里的山山水水赋予了勤劳善良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善良的美德,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而辛勤劳作,歌词中“风吹稻花香两岸”“艄公”“号子”“点点白帆”,把鱼米之乡的勤劳人民生活图景勾勒描绘得十分形象。古有战国时代修建的都江堰,其至今还在发挥着水利作用;今有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是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创作的“人工天河”。歌词美丽祖国形象的塑造背后,是对志愿军战士勤劳善良的民族精神的颂扬,志愿军英雄罗盛教烈士与朝鲜普通老乡结下深厚友谊,为救落入冰河的朝鲜儿童,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朝鲜大地,用生命诠释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善良精神品质。

第二段歌词是对英雄祖国形象的塑造,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勇敢自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质。《易传·象传》中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人们要效法宇宙运转不息的苍天,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成就君子。正是这种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是一种敢于开辟新天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典型的英雄例子如邱少云烈士,他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为整体胜利而牺牲自我,献出了宝贵生命。邱少云宁可被大火活活烧死,也纹丝不动,这是什么样的钢铁意志?就连阵地上的敌人也说“哪会有人这么傻,活活被烧?”。这就是百战百胜的军魂,是英雄人民、英雄祖国的缩影,是不怕牺牲、勇敢自强的精神体现,这也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弃的精神财富。

第三段歌词是对和平祖国形象的打造,塑造了团结友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特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已经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汇聚强大的力量,才能战胜侵略。一个不团结的国家民族,终将四分五裂,战乱不止,人民遭殃。现如今,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筑伟大中国梦,这是中国人民新时代最强呼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保卫和平,也只有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祖国力量,才能击败一切侵略者。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语言通俗易懂,但内涵颇丰,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保卫家园的坚强决心和信念。同时也唱出了中国人民是一个友善的民族,我们对待朋友友善真诚,《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传至今天,昭示了中华民族自古形成的友善气质。一个民族或国家,只有具备团结友善的精神气质,才会爱好和平生活,向往与追求和平已经融化为民族气质和精神。

古往今来,在巨大的灾难和困难面前,中国人民凭借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表现出了战天斗地、敢于同强大敌人殊死搏斗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为了捍卫这方水土的安宁,为了和平美好生活的继续,不怕流血牺牲,谱写了无数个壮丽的英雄诗篇。

(二)时代精神特质

关于时代精神的概念,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发表的论文可见,其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解释,或者换言之,对时代精神的基础性研究仍然不够,例如概念、性质、价值、意义等方面仍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一些学者从哲学角度讨论阐释,例如针对马克思的经典名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精神等方面延展讨论。还有学者针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以及时代精神的体现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综合看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所应涵盖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阐述内容为依据的讨论,是关于时代精神学术探讨方面较新颖和前沿的热点话题。

工具书对时代精神(spirit of the age/the times)的定义性质解释为:“一个时代中占主导地位、代表社会进步和多数人意志趋势的精神意向的概括和反映。”“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指引下,发扬改革开放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时代精神至少包含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指历史发展中的某一个时代,狭义的应特指当今生活的时代。本文对时代精神的讨论不作理论上的深入,仅取其基本含义所指,即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依托某一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特征划分的时代,在历史时间节点上并不具有确定性,而是进行模糊划分。例如抗美援朝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时代等一些专有词汇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的讨论,探讨对象歌词中赋予不同时代的精神展现。

第一段歌词所赋予的时代精神,以歌唱美丽祖国为载体,唱出了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对祖国、对美好家园的热爱感情。有着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发展历史的中华民族,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战乱,中国人民饱尝屈辱和痛苦。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其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翻身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还这片古老的中国大地以和平安宁,因此歌词中艺术化地唱出了“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歌词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必然离不开热爱与珍惜的情感内涵,即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极其浓烈的珍惜。这样的真挚深情,必将转化为高度的热情,激发建设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冲天干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爆发出强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中所彰显的精神风貌必然是积极热情、人定胜天;爱党爱国、乐于奉献;保家卫国、不惧牺牲;集体意识、荣誉至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等质朴乐观的民风和社会价值取向。

第二段歌词所渗透的时代精神,以赞美英雄的祖国为载体,歌颂的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歌词以展现青春的力量为抒写中心,赞颂了组成志愿军战士的青年群体,他们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青年人,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新中国,不怕流血牺牲,创造了无数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神话,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青春力量。这个时代是造就各种英雄的时代,也是崇尚與弘扬英雄精神的时代,塑造时代精神,需要大力弘扬英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表达了崇尚英雄之情,“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英雄辈出,崇尚英雄已经内化成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无论是儿童的蒙学教育,还是社会风俗风貌,学习英雄精神、赞美英雄人格已成为民族时尚风格。中国的历史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经历了不同的时代,沧海桑田时光流转,在中国大地上不变的时代精神之一是英雄主义,即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涌现的奋斗创新、英勇坚强、奉献小我、大爱无疆、敢于自我牺牲的行动和精神。

第三段歌词体现的时代精神特质,以塑造爱好和平、勇于捍卫和平的中国形象为载体,赞颂了追求幸福生活愿望,渴望和平美好生活,坚决保家卫国的正义诉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得益于其核心内涵之一是一个“和”字,即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在这种文化思想内涵浸润下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具备爱好和平的情感理念,能够与自然、宇宙、相异文化和民族等和谐共生的思想意识,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整体性的观念,即和谐相处、团结共生的民族气质。中国历史上的数次民族大融合即是有力的证明,无论历史上战乱多么频发,国家民族多么四分五裂,中国的历史发展始终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前进,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结果。这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气质,也逐渐形成了不同时代精神的共同精神特质,那就是追求和平统一,能够和谐共生的精神。然而,爱好和平、具有和谐思想的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和平不会轻易获得,和平统一背后是坚定的勇敢斗争。

三、歌曲对国家精神塑造的当代传播价值

歌曲《我的祖国》能够被奉为经典,必然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传唱至今,说明这首作品无论是音乐旋律方面的艺术性水准,还是歌词内容方面的思想性、深刻性、前瞻性、主流性等各个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具有超越创作年代、涵盖超前时代主流思想的内容。当今中国正在朝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前进,正需要塑造和传播当代国家精神,把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内化为广大民众自觉意识,实现国家精神的凝聚力量[5]。这首歌曲虽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过程中不同发展时期,但歌曲中塑造的国家精神在当今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歌曲传唱对于引导和教育民众践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民众如何学习、怎样去做的行动中,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用,彰显歌曲艺术在当代的社会传播价值。

(一)践行爱国主义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歌曲张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今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将难以受到他人尊重,更谈不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民族集体利益至上和集体荣誉感,集体上升为最高形式即是国家,因此,爱国主义精神即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精神内涵,没有爱国主义精神,一切民族精神将失去凝聚力,失去感召力,失去指引前进的推动力。从词义界定上讲,爱国主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比较宽泛,涵盖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祖国山河大地、爱祖国天空阳光空气等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内容,但可以用“为集体”一词权作囊括描述,因为所有的爱国内容都是为集体的民族利益和荣誉,更为集体的民族生存和发展。

其次,歌曲传播发挥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是独有的,难以被其他教育形式所替代。歌词从生活体验中提炼得出,曲调从民间音乐旋律中取材,正因如此,歌曲才能走入大众生活,达到艺术经典的高度,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才能半个多世纪以来仍被广为传唱。如今,这一首小小的抒情歌曲,已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承载了一个历史事件、一部影片插曲音乐,而是塑造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彰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歌曲以优美的音乐旋律,高度凝练艺术化的歌词语言,直击心灵的情感表达,实现了对群众高尚的爱国情感审美陶冶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巨大的传播优势价值。

再次,歌曲传唱助推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心,重在情感熏陶,而音乐艺术的力量就在于直通情感。歌曲在传唱中把爱国主义精神与个人情感直接对接,从感情上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愫,推动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内化,从情感的无意识爱国激发到思想的有意识爱国情怀形成。因此,歌曲传唱能够让群众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自我提高,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效果。同时,当人的情感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情怀,就会逐渐形成自觉与不自觉的外化行为,在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感召下,人们将会从自身的言行小事做起,表现为实际的爱国行动,从而践行自我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当前的伟大抗疫精神,即是个体具有爱国情怀的展现,也是群体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外化体现。

(二)践行改革创新要“矢志报国,砥砺奋进”

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在2004年被明確提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被确立则是在2006年,其重要价值在于把握时代思想主流方向,引领时代精神潮流走向,是当代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需要教育每一位中国人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尤其在下一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应以思想教育为引导,帮助其树立矢志报国的宏大理想,使其主动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歌词中虽然没有高唱要矢志报国,但却在伟大祖国形象塑造和精神特质的赋予中表达了一种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这里是美丽的祖国、美丽的家园,这里有英雄的人民,他们勤劳勇敢不畏强暴与侵略,他们自强不息,为了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勇于保家卫国不惧流血牺牲。

只有引导群众在思想上具备了深切的爱国情怀,才能够做到矢志报国。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各行业各项建设事业都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是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改革创新精神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时代精神。只有引导国民树立矢志报国的理想和决心,才能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锐意改革、勇于创新,这也正是这首歌曲作品在当代传播中展现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意义。

仅具备矢志报国之心仍然不够,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还需要砥砺奋进,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前进。砥砺奋进既是对个体的要求,也是对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的描述,还是对改革创新精神的行动要求。这首歌曲见证了新中国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歌曲彰显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展现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开辟新天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这种砥砺奋进的斗志,正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独特写照。

四、结语

红色歌曲《我的祖国》,篇幅短小,歌词通俗生动,塑造了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中国精神,鼓舞人们开拓进取、积极奋进。传唱经典歌曲,不仅仅在于感怀历史、缅怀英烈,更重要的是价值传播,有利于塑造国家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顺应改革创新的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袁成亮.红色经典歌曲《我的祖国》诞生记[J].党史文苑,2005(13):47-48.

[2] 刘炽.关于《我的祖国》[J].人民音乐,1985(10):19-21.

[3] 方立天.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J].哲学研究,1991(5):33-41.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74.

[5] 覃正爱.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探析——学习习近平关于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J].湖湘论坛,2019(1):5-12.

作者简介:韩忠岭(1974—),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传播理论。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国庆招待会上的讲话。

③引自十六大报告内容。

猜你喜欢

塑造改革创新传播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