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主题新闻作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研究
2021-11-02舒美发
摘要:浙江省缙云县融媒体中心紧紧围绕“学深悟透践初心 知行合一求实效”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在队伍建设中的“培根铸魂”作用,与“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相融合,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构建以党员为主体的多个采访团队,发挥党员先锋作用,采与学、学与悟、悟与做相互促进,凸显增强脑力、脚力、眼力、笔力教育实践成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四力”;教育实践;精神提炼;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011-03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大融合的数字云平台再造和队伍整合提升阶段,新闻工作者开始从单兵作战向全媒记者或者全能记者转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面临“双突破”。同时,也遇到新老集中交替问题。比如近三年来,缙云县融媒体中心新闻从业人员新旧更替比例已达到38%,大量90后员工,特别是95后员工走上工作岗位,其中新入职党员7名,占党员总数17%,怎样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职业水准,完成职业使命的代际传承、加快工作作风的养成,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为此,缙云县融媒体中心确定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以党建为核心支撑,以增强‘四力’为落脚点,狠抓队伍建设上新水平”的工作思路,集中策划一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融入其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做深做活做实,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培根铸魂”。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欲事立,必须心立”,新闻宣传工作要更加接地气、贴人心,赢得群众,关键在于为队伍“立心”。《文心雕龙·征圣》提出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意思是说,在主题思想鲜明的基础上再讲文采,在情感真挚的基础上再讲文辞的巧妙,可见“志”“信”是做好文章的根基所在。我们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必须从“志”“信”入手,不断培养、加深对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持之以恒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1]。“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通过策划系列重大主题采访活动,加强新闻队伍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
二、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夯实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新闻工作者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深悟透,更要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努力达到思想与实践的“无缝黏合”,推动新闻队伍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历练实践中成长。“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缙云县融媒体中心策划了一系列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挖掘红色资源,聆听红色故事,把采与学、学与悟、悟与做相结合,面对面接受党性和信念教育,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往心里走、往深处走、往实里走。
(一)挖掘红色资源,用新闻的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
“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百年党史充满苦难和辉煌,孕育无穷的精神力量。缙云县是一个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在1930—1937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浙西红军独立团、挺进师第一纵队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集中活动区域。而在党的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有无数革命者为人民翻身解放而赴汤蹈火、浴血奮战,有一代代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2],虽然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是红色精神永不磨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目标和努力方向。经过前期调查摸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缙云有175处革命遗址点,100余个秘密交通联络站,17个革命纪念场馆,几乎覆盖了所有乡镇。这一时期入党的老党员现仍有27名健在,他们经历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对老党员、革命旧址及烈士后代蕴藏的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做深做活红色故事宣传,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意义重大而深远。
诗曰“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3]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是我们红色主题宣传的“活鱼”,我们把抓到手的“活鱼”烹饪好,烧出自己的特色菜肴,再加上“君子美酒”——精神主题,为人民群众提供鲜美的精神大餐。为此,缙云县融媒体中心策划了《不忘初心重走浙西南红色革命路》《听老党员讲红色故事》《寻找红色足迹》《百岁老人讲百年历史》等系列主题采访活动,全程参与采访活动,同时积极参与浙报集团共享联盟(丽水)、浙报集团丽水分社策划的《朴素梦想,三代人的共同富裕故事》系列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系列红色主题的新闻作品除了在县融媒体刊播外,部分精品还被市、省新闻融媒体及丽水电视台、浙江在线采用刊播。
(二)创新形式与渠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处走、往实处走
作为人的新闻记者,无法回避主观,但价值、原则和是非是新闻工作的核心所在[4]。新闻实践成果,不可否认会受到自身先有倾向的制约。因此要做好“党史百年”主题宣传,为受众提供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品,先要解决好自身的党史学习教育问题。化人先化己,“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那样,“要加强党史学习和教育,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5]。我们不但要从书本中学,更要从“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接受学习教育。通过现场体验、交流互动采访活动载体,实现“物其有矣,维其时矣”,达到从“嘉——赞美”到“偕——融入”的转变。
思想与信念,是深植于土壤、生生不息的种子,为我们提供“求是挺进”的动力源。“采访他们,触摸他们的心灵、感知他们的思想境界,每一次都是精神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从中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巨大力量。”采访中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感受。特别是90后的年轻新闻从业人员感触特别强烈,加深了他们对“初心、使命、担当”等词语的理解和领会,他们用自己的笔和镜头通过一位位鲜活人物讲述一个个红色故事,讲述他们怎么信党、怎么跟党,怎么忠诚于党,把党的宗旨、理想隐藏在讲述的故事里,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感召力。
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乡间农村,坐下来与老人促膝谈心,听他们回忆人生经历和讲述红色故事,将从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运用到新闻实践中。有百岁老人深情地说,“共产党好,有共产党才能活到今天,是共产党给了我如今的幸福生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广大新闻工作者从采访对象的眼中、嘴中、心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因此,采访过程就是沉浸式、体验式的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也是增进党和人民的情感的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学深悟透,学史增信”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那样,“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百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始终保持顽强意志,勇敢战胜各种重大困难和严峻挑战”[6]。
三、强化岗位练兵,发挥党建带队建的作用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支撑作用,把党性教育贯穿系列大型红色主题采访活动的始终
加强党组织对大型新闻采访活动组织领导。中心机关党委早参与、早谋划,把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列入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组建了由资深党员记者、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组成,并由支部委员带队的五个红色采访团队,成立了临时党小组,突显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增强仪式感,县融媒体中心举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党组书记为首批出发的采访团队授旗,开启了红色采访之旅。
每个红色采访小组党员佩戴党徽,深入基层、深入乡村、深入革命老区,采访老党员、重走浙西南挺进师足迹。采访团队自我加压,做到当天出稿当天上传。机关党委及时召集各小组交流心得,谈体会、谈收获,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中心党组班子成员靠前指挥统筹规划指导,确保进度和质量,增强节目刊播效果。
(二)凸显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淬炼团队优良作风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系列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不仅是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再提升,更是工作作风的再淬炼。很多采访对象居住在偏远山区,年事已高,又存在严重的听力障碍,正常采访交流互动有不小的难度。有的行动不便,步履蹒跚,或坐轮椅,加上时间久远,许多老人记忆模糊,故事的时间节点、人物讲述不清,老物件老照片一时难找等等,要用镜头语言讲好红色故事,难度较大。在困难面前,采访团队不畏缩,花心思,下功夫,做到细心、耐心、用心。老人讲不出故事,就先行铺垫性的聊天,听老人聊过去、说往事,倾听、观察、多问,不经意间撷取最闪亮的浪花,小处着笔,深挖细采。老人本人难以完整回忆或清晰叙述的,就通过家属、邻居进行补充采访,或等周末子女回家再采访。为了拍摄到最佳的视频资料,走一趟不成,就二趟,走二趟不成,就三趟,不辞辛劳,最终拍摄到场景丰富的鲜活视频素材,把宏大的主题用微观细节去表达,力求拿出最佳作品。
采访活动中,一个采访小组就是一个战斗分队,突出党员的表率引领作用。团队在思想、作风、团结协同等方面均得到集成锻炼。老党员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于吃苦、敢于打硬仗的优良作风,通过自己的亲力亲为、善作善成,为年轻新闻工作者树立标杆,使我们新闻战线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一次锤炼,业务水平得到一次提升,思想觉悟上得到一次洗礼。
四、知信行合一,提炼精神,强基铸魂
学史力行,锤炼能力本领。系列主题采访活动中,广大新闻采编人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足迹遍布全县18个乡镇街道150多个村庄,深挖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精致打磨流之于笔端、呈之于镜头的新闻语言。深化思想性、增强艺术性,提高感染力。目前共出了五个系列130多篇稿件,电视、广播、网站、新媒体步同刊播。《朴素梦想,三代人的共同富裕故事》系列开篇之作《缙云虞家的五十载麻鸭情》在《浙江日报》四版和浙报融媒体推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生动讴歌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既弘扬正能量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打动受眾、感染受众,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奋斗精神。
学史崇德,坚守精神追求。系列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在采访实践中,大家结合浙西南革命精神,提炼出“根植人民、求是创新,忠诚使命,化人润心”的缙云媒体人精神,强化了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和锤炼,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五、关于载体设计和活动组织的几点思考
(一)抓住机遇,做好策划实施
当重大主题宣传内容与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契合一致时,就为我们策划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缙云县融媒体中心相继策划了《不忘初心重走浙西南红色革命路》《寻找红色足迹》《百岁老人讲百年历史》等系列主题采访活动,都是紧紧围绕中央党史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丽水市委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教育要求,以主题教育为思想动力,加强新闻策划而产生的主题采访实践活动,推动了工作,锻炼了队伍,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一,乘时借势,容易推动策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从外部环境来看,因为重大主题活动是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经过层层动员部署,社会宣传氛围浓厚,我们策划实施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容易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与大力配合,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从主观认识来看,在全社会的积极氛围下,我们新闻队伍思想认识快速到位,对大型采访活动的迫切性、重要性和“实战演练”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能够精准把握。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对高强度的大型采访练兵活动具有较高的心理预估值和思想承载力。同时大型主题宣传往往延续时间较长,一般具有巨大的内容载量和时空载量,采访对象数量多,对新闻队伍学习教育和岗位练兵提供肥沃的土壤。
第二,相融统一,避免主题宣传与自身学习教育“两张皮”。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要根植于社会实践,又要服务于社会实践,我们既是实践主体,又是学习主题,学中做,做中学,思想学习与实践历练相统一,高度有机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领导重视,学习工作两促进,快出成果。因为采访活动是自身学习教育在工作实践方面的深化,是规定动作外的自选特色动作,到思想与实践的“无缝黏合”,作风上的“强筋健骨”,工作推动上的“凝神聚力”,容易得到上级党委领导重视和支持,组织更加有力,快出成果。
(二)营造创优争先良好氛围
形成“创优争先”工作机制,组织力量对每次主题采访活动新闻作品展开评比,将“学党史悟思想”“讲好红色故事”“强化岗位练兵”“开新局出精品”相结合,使党史学习教育往心里走、往深处走、往实里走。
(三)加强协调配合
由于采访小组属于临时组队,队员来自不同部门岗位,党组织要做好牵头工作,及时掌握每个采访小组采访进度、出稿及后续剪辑制作情况,指导相关人员做好后续多媒体刊播的衔接。
六、结语
浙江省缙云县融媒体中心通过策划系列红色主题采访活动,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以新闻力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实处走、往深处,同时整个队伍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得到空前的提升,以全新阵容和融媒体作品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验。该中心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对新闻队伍建设推动作用,体现在队伍脑力、脚力、眼力、笔力的提升,体现在对党的宗旨和目标、初心和使命的忠诚与担当上,更体现在对党新闻事业的赤诚和奉献上。
参考文献:
[1] 高建民.机关党员干部要始终“走在前,作表率”[J].党建研究(北京),2015(1):3.
[2] 江金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J].求是,2021(14):23.
[3]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246-248.
[4] 史征,厉春雷.守护与敬畏——新聞道德重建的探究与对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267-272.
[5] 习近平.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J].求是,2021(12):1-5.
[6] 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J].求是,2021(13):1-5.
[7] 编写组.加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205.
作者简介:舒美发(1966—),男,浙江缙云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