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2021-11-01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学研究室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学研究室 李 燕
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对于每个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已不再单纯关注计算的正确与否,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计算背后的道理和数感、运算能力等素养的培养上来,借助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共识。本文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进行简要阐述。
一、计算教学及其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反映了各个学科教育中学生应具备或者学习后应形成的素养,是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都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数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以课程标准中的十个核心词为具体表现,其中数感和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计算教学之中。
(二)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模块,主要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其掌握数学运算法则及其本质规律,掌握计算的逻辑性。例如“小数的加法”与“整数的加法”“分数的加法”具有一致性,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叠加。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关于加法的学习就会将重点放在确定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上,各种计算法则就成了具体情境中的个性化表述,就不再晦涩难懂了。学生越是掌握了计算的本质,越能理解法则,将规定变为自觉的行为,提升运算能力。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理简洁运算途径的能力。计算教学除了要学生知道怎么算、为什么要这么算之外,能够选择最佳策略进行计算也非常重要。选择合理简洁的计算策略是学生运算能力的价值体现。当学生将口算、笔算、估算和简算当作解决问题时的自主选择时,运算能力的培养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突出了弱化计算教学的理念,将繁难偏旧题目大量删减,提出计算教学在内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背后的道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2001年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将“运算能力”纳入十大核心词,突出计算不仅要正确和合理,更要理解运算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计算教学与“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勤于反思”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又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阶段是计算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借助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反思能力、审辨性思维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计算教学是数学教育的重要内核,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计算作答习惯,引导学生懂得计算规律,正确解答,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会算,更在于促进思维的发展。另外,计算能力是科学、工程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会让学生在其他课程学习中受益。
其次,要看到小学生思维还不完善,计算往往会出问题,但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黄金阶段,在小学计算教学中不能教导学生死记硬背和僵化套用法则,而是要让学生懂得计算的本质,提升多元计算能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计算方法的探索,感受计算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在学习运算的过程中,每种运算书写格式和运算法则的形成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它们的发展历程中,必定会鄙弃不合理和烦琐的,发扬简洁和便于交流的。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考虑,这些算理和算法比较抽象,不便于学生理解和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个性化的寻找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计算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进而更好地理解算法背后的算理,将计算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点子图自主探究“14×12”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多种解决策略的基础上,突出乘法竖式的简洁和普适性。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竖式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借助我国古人“铺地锦”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了解竖式历史的同时,进一步感受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掌握竖式计算的本质。带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清晰的计算体系框架,学生计算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计算能力会就会越来越强。
(二)将计算教学融入解决问题中,突出计算的实践意义
计算作为一种工具,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最能彰显其作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并且大多都与计算息息相关。借助情境,可以改变计算抽象、枯燥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真实价值,培养学习计算的兴趣。此外,将计算教学融入解决问题中,也便于学生借助生活情境,理解算理。
在五年级上册学习“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借助“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3.5×3”的计算结果。借助加法算乘法、借助“35角×3”计算等方法就是学生理解了情境后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为学生借助小数点的移动和利用小数的意义计算3.5×3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发挥评价的引导与反思作用,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在计算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真正探有所得、习有所获。要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师需要恰当发挥引导作用,借助有效的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完成关于计算的良好结构。
在四年级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总是有些混乱,要么与乘法结合律混淆,要么在进行改写时总会漏掉一部分。基于这样的现状,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题目:关于25×(4+8),下面哪个计算正确?说明理由。
(1)25×4+8;(2)25×4×8;(3)25×4+25×8。
同时呈现评价量表帮助学生依照评价量表开展活动,进一步认识问题。
维度 标准 评价方法恰当说明理由的方法不够清晰,方法不够明确。(☆☆)讲解清晰 结合理由,能够清晰表达。(☆☆)能用画一画、写一写或说理的方法明确表达理由。(☆☆☆)结合理由,不能清晰表达。(☆)结论正确 结论正确。(☆) 结论不正确
这样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有目标,在完成任务后,还能对照量表反思自己的学习是否需要修正和完善,从而进行调整,提高计算能力。
(四)创新计算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用有趣、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做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计算策略,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达到计算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后,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但单纯的练习学生不感兴趣,不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回文算式”这一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大量练习,进一步发现乘法计算的规律。在练习之初,教师呈现“12×42”“28×41”等算式,学生发现将算式从右往左写一遍之后,得到的算式和之前的算式结果相同。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学生自主尝试,通过大量的练习发现并非此类算式和得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达到了熟练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技能的目的,又进一步探索了算式和得数的规律,学生兴趣盎然,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量的计算训练来提升,但用“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会养成学生的固有思维,让学生陷入计算思维的僵局。围绕数学知识点核心领域,创设不同条件、不同情境的计算题,增加学生计算题与知识点对应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计算的规律,提高从多个要素中辨析关键要素、正确信息、错误或诱导信息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在计算教学中的学习动力,提高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全面认识计算教学的作用,不断深入研究,设计真实、有趣、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计算的理解,提高运算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发挥计算教学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