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CT评分系统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11-01潘景润宫希军徐海燕王龙胜通讯作者
潘景润,宫希军,徐海燕,王龙胜(通讯作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反复,病变范围以远端回肠、结肠及直肠多见,其特征性改变是肠壁的节段性受累和肠壁透壁性炎症,可侵犯肠壁全层。多数病理诊断结果以炎性病变结果居多,纵行溃疡及干酪样肉芽肿是CD及ITB的主要病理特征,但发现率较低,仅为14.3%及17.6%[1],随着CTE在诊断肠道疾病中的优势逐渐体现,CTE对两者的鉴别作用也日益提升,而目前对于鉴别的参数、方法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国内学者何瑶等[2]曾经提出过关于CD的内镜评分标准,使得依据相对客观、统一的标准诊断CD成为可能,目前对于CD的CTE诊断仍没有符合临床应用的评分标准,本文作者通过CD与ITB各方面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进行回顾性思考,并在本文中对研究制定出的初步CTE评分系统进行进一步验证,并对收集的60例确诊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讨论其实用性及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9月我院确诊的CD及ITB患者共60例(CD 患者40例,ITB患者20例),CD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5~50岁,平均(42.25±5.66)岁;ITB组患者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6~55岁,平均(43.11±5.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临床、内镜及CTE资料均完整收集记录;患者检查前均按要求做CTE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2 纳入标准
CD纳入标准:①符合WHO确诊标准或疑诊标准者[3];②病理未见干酪样坏死组织,病理所见符合CD诊断者;③临床、内镜与影像学表现均倾向于CD特征者;④按照CD治疗方案,随访时间≥1年,治疗后临床、内镜状况及影像学表现明显改善、有效且符合CD自然病程者。
ITB纳入标准:①术中发现病变肠壁、邻近腹膜或腹腔淋巴结中有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病理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②临床、内镜及影像学表现高度怀疑ITB,经正规抗结核治疗≥6个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肠镜或CTE病变基本消失,随访时间9~12个月无复发征象者也可为临床确诊。
1.3 影像及内镜检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CT检查前患者准备:CTE检查前2天进半流质饮食,至前1天进流质饮食并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前一日晚8点后禁饮食。扫描前1 h内每间隔15~20 min服完1 000~1 500 mL 2.5%等渗甘露醇溶液(注:有肠梗阻表现者应酌减,分3次),检查前5~10 min内肌肉注射山莨菪碱(654-2)20 mg。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注射液,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剂量1.5 mL/kg)。病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进行全腹扫描,扫描范围从膈肌至耻骨联合上缘水平。CTE所需观察内容包括:①病变肠壁定位、肠壁厚度、肠壁强化及肠腔狭窄情况等;②肠管周边情况,包括肠周脂肪密度变化、蜂窝织炎、脓肿及淋巴结等;③血管情况及瘘管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通过Olympus CF 260型电子肠镜或双气囊小肠镜(FujiEN-450P5,日本Fuji公司)进行观察与图像采集,请有经验内镜医师阅片,描述并记录病变部位、范围及特征表现,所观察指标包括节段性病变、直肠与肛门受累、溃疡形态、回盲瓣情况以及假息肉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本文作者初拟定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分(临床、内镜及CTE评分),予以记录比较,根据评分统计结果,运用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观察判断系统准确性,根据约登指数分别计算并比较各评分系统特异度及灵敏度。采用Pearson(正态分布数据)或Spearman(偏态分布数据)评价CTE指标与内镜及临床评分的相关性,并观察CTE指标(肠壁分层强化)与临床及内镜结果相关性。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评分结果分析
根据所得各组指标所赋分值对现有的60例病例进行评分,分别求出其临床、内镜及CTE评分结果,将评分结果应用SPSS软件分别绘制ROC曲线,由ROC曲线相关计算可得出临床、内镜及CTE评分系统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6、0.865及0.963,临床+内镜评分AUC为0.957。求得约登指数最大处临床评分系统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5%、90.0%,内镜评分系统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5.0%、80.0%,CTE评分系统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2.5%及100%。
由表1可得知,CTE与临床、内镜评分系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肠壁分层强化指标对于诊断CD有较高价值,且与临床及内镜指标呈正相关关系(P<0.05),可以认为对于诊断CD有价值,见表2。
表1 CTE与临床及内镜评分间的相关性
表2 肠壁强化方式与内镜评分的相关性
3 讨论
CD是一种肠道非特异性的肉芽肿性慢性炎症,多认为病变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是其始发因素,肠结核好发部位为回盲部,且我国ITB发病率仍然维持在高发状态,两者的鉴别诊断仍为现今需要解决的难题[4]。
本研究纳入特异度较高的CTE指标初步制定出了临床、内镜及CTE评分系统,而本研究通过对60例病例进行评分,进一步验证该评分系统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在本研究中,内镜+临床评分系统中肯定诊断36例(60%,CD 26例、ITB 10例),可疑诊断7例(11.7%,CD 5例、ITB 2例),16例不能提供诊断(26.7%,CD 9例,ITB 7例),误诊为1例(1.7%,ITB 1例)。结果与何瑶等人研究结果相似[2],说明此方法建立的评分系统有较高参考价值。CTE评分系统中肯定诊断44例(73.3%,CD 33例、ITB 11例),可疑诊断3例(5.0%,CD 1例、ITB 2例),11例不能提供诊断(18.3%,CD 5例,ITB 6例),误诊为2例(3.3%,CD 1例,ITB 1例)。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虽然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提供有价值诊断,但是CTE评分系统可明显提高CD及ITB诊断率,并且,单独CTE评分系统的建立更方便影像科医生独立判断,即影像指标的评价更加客观,更适用于临床实际应用。
同时,就本组数据显示,根据曲线下面积越大准确性越高的准则,就本研究而言CTE评分系统对于CD的诊断在统计上其诊断效能最佳(AUC 0.963),可能和CTE数据更完善、纳入指标较多有关。同时统计学中认为曲线下面积大于0.9时可认为有较高准确性,即可以认为CTE评分系统准确性较好。根据约登指数越大其真实性越高的原则,由上可知CTE评分系统灵敏度与临床评分系统相似,而特异度较前两者稍高,即可认为CTE评分系统临床可用性较高。可见相对于单纯临床及内镜评分系统而言,CTE评分系统的加入可提高CD诊断的特异度及灵敏度,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提高诊断率,在CD临床诊断及与ITB鉴别困难中有希望作为参考体系,对可观察指标进行有权重的分析[5]。
目前,关于CTE指标的研究也在不断细化中,评分系统的建立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加入和验证,进一步细化具体的成像标准结核临床指标有希望对轻、中、重度炎症进行量化,成为未来跨学科研究的课题,影像学指标的加入对于临床疗效及预后也可能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