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课堂互动现况的调查研究
2021-10-31肖燕灵
肖燕灵
【摘要】本研究对随机选取的59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了“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亲和力、互动课堂的态度和互动课堂的形式与实施情况三个维度,共计12题。调查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教师的亲和力在年级和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男教师的课堂互动性低于女教师;教师的亲和力与课堂互动性没有显著的关系;互动课堂的开展需要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力和相关理论支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小学高年级教师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政课程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同时,教育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如,学会与人交往、互动,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开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互动”涉及哲学、社会学、生物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本研究侧重在研究教育学领域中的互动问题,旨在为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形式的更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依据。
保娟认为:“思政课的互动教学是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教材、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情景,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和谐、真诚的交往、对话、理解与合作,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的统一过程。”本研究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动教学就是指在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围绕六大生活领域等要素,利用教学过程中主客体要素之间的一切有利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做有负责感的公民。互动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在充分熟悉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情感储备、教学现有的设备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各类教学要素的有利影响,强化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从而形成一种多维立体、自主平等、动态开放、交融互促的课堂状态,最终达到较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想要引导或者干预教师课堂中的互动行为,就需要更清楚地了解当前教师的课堂互动和教学情况。本研究希望在对小学高年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课堂互动情况,并借此找出教师建设《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的努力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本地区随机选取的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互动情况,为开展互动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现实依据。
(一)测量工具
本调查使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教师亲和力、互动课堂的态度和互动课堂的形式与实施情况三个维度(不包括最后一题开放询问题),并从中选取相关问题,共设置了12题(见表1)。
(二)测试对象及统计分析
随机抽取来自本地区三所全日制普通小学的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共59名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100%。其中,男教师13人(22.03%),女教师46人(77.97%);五年级教师27(45.76%),六年级教师32人(54.24%)。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输入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教师的亲和力
对于教师的亲和力调查,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与学生相处的心情和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程度三个层面去评定,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与学生的远近关系和亲和力情况。其中,每道题第一选项赋值4分,第二选项赋值3分,第三选项赋值2分,第四选项赋值1分。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亲和力总分教师对于性别、年级都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亲和力总分教师对于性别、年级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总结可知:不同亲和力总分教师对于性别、年级全部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二)教师的互动课堂的态度
对教师对《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的态度的调查,包括自身课堂互动状况评定和课堂互动的效果估计两项。结果显示,调查能够一定程度上区分教师对互动课堂的态度。
从表3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不同教师课堂互动的形式对于性别的差异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对于性别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教师对于性别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总结可知:不同性别教师对于课堂互动模式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从表4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教师的课堂互动形式对于性别的差异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对于性别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性别教师对于课堂互动形式呈现出差异性。
同时,不同教师对于性别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13.525,p=0.009<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以课堂讨论为主的,女的比例为93.10%,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77.97%。选择“学生做练习为主,老师订正为辅”的,男的比例为100.00%,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2.03%。选择“学生听课,教师讲解为主”的,男的比例为60.00%,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2.03%。总结可知:不同教师课堂互动形式对于性别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男教师的课堂互动性低于女教师。
从图可知,从教师对互动教学模式的教育预估的分布上,大部分教师为“有很大提高”,比例是62.71%。另外,“有一定提高”的教师比例是32.20%。
从表5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对于性别的差异关系,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对于性别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教师对于性别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总结可知:不同教师课堂互动意向对于性别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从表6可知,利用交叉分析去研究年级与多选题的交叉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年级对于互动课堂的作用并不会呈现出差异性(chi=0.440,p=0.932>0.05)。
(三)教师的亲和力对其互动课堂态度的影响
另外,根据教师的亲和力评分,把教师分为高亲和力、较高亲和力、中亲和力、较低亲和力和低亲和力五组,分别与其对互动课堂的态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从表7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运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亲和力总分的差异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对于亲和力总分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教师对于亲和力总分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总结可知:不同教师对于亲和力与其互动课堂的态度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四)教师的互动课堂的形式与实施情况
题项7主要是了解教师实施课堂互动的内容依据来源。计算教师对互动课堂的内容依据的各种选择率,并对各项因素进行排序。为了解各年级教师对各项因素的考虑是否存在差异,分别统计各年级教师在各项因素上的选择率,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8。
从表8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互动课堂内容的来源对于年级的差异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对于年级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教师对于年级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总结可知:不同教师互动课堂内容的选择对于年级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题项8目的是了解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采用的评价方式。计算教师对于课堂评价方式的选择率,并对各选择项进行排序,结果见表9。
从表9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教师的评价方式对于年级的差异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教师对于年级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教师对于年级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总结可知:不同教师互动课堂评价方式对于年级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题项9目的是了解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采用的讨论方式。计算教师对于课堂讨论方式的选择率,并对各选择项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0。
从表10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年级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内讨论方式的差异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年级教师对于讨论方式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年级教师对于讨论方式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总结可知:不同年级教师对于讨论方式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题项10目的是了解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采用的展示方式。计算教师对于课堂展示方式的选择率,并对各选择项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1。
从表11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年级对于展示方式的差异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年级教师对于“同桌展示”“全班展示”“自由展示”共3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年级教师对于“同桌展示”“全班展示”“自由展示”共3项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另外,年级教师对于“小组展示”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年级教师对于“小组展示”均呈现出差异性。
年级对于“小组展示”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chi=4.386,p=0.036<0.05),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五年级选择0.0的比例25.93%,明显高于六年级的选择比例6.25%。六年级选择1.0的比例93.75%,明显高于五年级的选择比例74.07%。总结可知:不同年级教师对于“同桌展示”“全班展示”“自由展示”共3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另外,年级教师对于“小组展示”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题项11目的是了解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采用的合作方式。计算教师对于课堂合作方式的选择率,并对各选择项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2。
从表12可知,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年级对于合作方式的差异关系,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年级教师对于“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自由合作”共4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年级教师对于“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自由合作”共4项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总结可知:不同年级教师对于“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自由合作”共4项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四、结论与讨论
1.小学高年级教师的亲和力在年级和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根据本次调查的评定,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亲和力分值较高,教师能够很好地跟学生建立互动关系。
2.男教师的课堂互动性低于女教师。在讨论互动课堂形式中,我们发现,男教师开展课堂更多是“学生做练习为主,教师订正为辅”。同时,值得考虑的一点是,本次调查中男性教师只占了22.03%,需要考虑样本单一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2.教师的亲和力与课堂互动性没有显著的关系。教师的课堂的互动性高低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亲和力,而与教师开展课堂的形式有明顯的关系。其中,教师在“小组展示”的形式上需要多加强开展力度。教师开展课堂的形式越多样,课堂的互动性越强。
3.互动课堂的开展需要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力和相关理论支撑。调查中发现,互动课堂能够有序开展,跟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苦于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还有先进的经验交流,从而妨碍了互动课堂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月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互动教学初探[J].家长,2020(36):81-82.
[2]王云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思考[J].考试周刊,2021(2):47-48.
[3]范学婷.互动生成,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智慧[J].启迪与智慧(中),2020(9):7.
[4]张海波.课堂互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150.
[5]夏健.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型课堂互动教学初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7):132-133.
[6]周继芳.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互动式教学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0(58):89-90.
[7]左军丽.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0(12):183.
[8]左军丽.互动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0(12):183.
[9]李冰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华夏教师,2020(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