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2021-10-29孙伟强
孙伟强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出现许多误区,必须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和科学,可以从四个维度思考,将家长、学校、社会和政策法律四驱形成合力,并把握几大原则。
关键词:家庭教育 维度 四驱 原则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俗语说“从小看看,到老一半”。古往今来,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心智的成熟意义重大,与孩子的未来休戚相关,事关家庭的和谐幸福,也与人才的培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一.家庭教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状况并不乐观:重智商轻情商,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盲目空洞的赏识教育,教条主义的挫折教育,好为人师对孩子过度干涉,像温室的花朵般过度保护,缺乏责任感对孩子放任自流,滥用权威缺少民主性忽视孩子独立性。这些家庭教育的怪现状比比皆是,令人担忧。究其根源,原因各异。断章取义照搬西方教育思想者有之,深受“学而优则仕”,“父为子纲”等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者有之,工作繁忙或者距离遥远无能为力者有之,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者有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产生过高的期望值者有之,过度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产生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感者有之。不难看出,当前以家长主观观念为主导的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规律不适应。
二.改变家庭教育现状,多维度挖掘精神财富
(一)习总书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
习总书记高瞻远瞩,发现了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社会的重大关系。习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给家庭教育提出新的定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习总书记提出,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人生第一课”,不仅为第一节课,而且还应该这么解读,家庭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课,它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总书记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二)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
作为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极其重视家庭教育。比如家训,百年家族的传承,主要靠的是德行,家训就是家族生存和繁衍智慧的浓缩与精华。“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是曾国荃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精粹。其他有名的家训还有朱氏家训、颜氏家训等。另外,《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养教材,在教化养育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列为“儿童德育教科書”向全世界推广。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经典教材,《三字经》言简意赅地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道德精神,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历史都有简单介绍。还有《弟子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唐诗三百首》等文化经典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育人育心,并代代传承。
(三)西方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以及家庭教育思想
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第一次被夸美纽斯发现和重视,并加以肯定。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认为儿童的成长是“健康的精神”与“健康的身体”的整体发展,父母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决定者之一。而卢梭把生命成长的权利还给了孩子,他更注重孩子的自然天性,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发展复合体。因此任何两个人都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发展。教育必须重视这种个性差异”。杜威进一步认为,“教师要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执行看守及助理者的任务”。19世纪末以后形成了“儿童中心主思潮”。19世纪后期,诞生现代意义上的儿童心理学,与中国不同,西方儿童心理学更重视实验方法和理论架构,各种学派百家争鸣,彼此融合、消长、革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飞速发展。进行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较,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也会产生别样的启示。
(四)沙里淘金、慧眼识珠,从中国当代家庭教育中汲取养分
狼爸、虎妈、兔爸、鹰爸、鸵爸、羊爸等因为独特的教育方式,一时的成功,成为网红。他们的育儿理念,也引起了网友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再看看身边,也有很多成功的家长,培养的孩子学业有成、知书达理、多才多艺、阳光健康。这些例子我们都可以参照、思考、借鉴、学习,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良方。即使是一些反面的例子,也用血泪给我们反思和警醒,时刻提醒千万不要再跳进“坑”里。一些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因为在所擅长领域不可替代的专业性,他们的理念以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我们绝不可以忽视。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绝不可以照搬,最终落脚点必须在那个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孩子。
三.形成四驱强劲合力,引领家庭教育新高度
而真正要让当代家庭教育成功引领孩子走向未来,“放眼看世界”,它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政策法律四驱形成合力。
(一)社会层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让传统家风家教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世界先进教育理念漂洋过海生根发芽。
家庭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站”。习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弘扬中华民族丰厚的优良家风,就要克服所谓“封建糟粕”的偏见,“睁大眼睛”用“火眼金睛”正确认识传统的家礼、家训和家风。你会发现,以德为本、立德树人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也是最重要的核心。习总书记一语定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这就不难得出推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讲座、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强大的舆论气场。
同样,日新月异的世界更像一个地球村,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无疑在家庭教育星空里打开了更多的窗户,我们必须以开放和开明的态度,敞开大门,拥抱这些成果,让它接受中华民族这一方水土的检验和滋养,看它是否能开花结果。
社会层面,我们不仅关注城市孩子,还应该将目光更多投向那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民工子女、流浪儿童、残疾儿童、失足少年等,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庭教育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二)法律层面
要进一步加快家庭教育立法进程。
家庭教育立法,可以以法律形式规范和促进家庭教育,给儿童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早在全国人大“十二五”期间,就有了制定《家庭教育法》的立法计划。2014年举行立法课题讨论会,并出台建议稿。之后,重庆、贵州、山西等地相继出台家庭教育的地方法规。2019年两会,有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快家庭教育立法的议案》。但《家庭教育法》至今还未出台。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呼吁推进全国家庭教育法的立法进程。就此,我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兼顾各种人群对法律内容的诉求,比如城镇居民子女、民工子女、流浪儿童、残疾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绝对不能教条主义地一刀切;其次,要把握好干预的“度”,什么时候该引领帮助,哪种情况该批评监督,哪种情况又该惩罚,惩罚到何种程度,法律强制和惩戒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在服务和惩戒两种功能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再次,立法要面向当今时代,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家庭教育法对于家暴、校园欺凌和网瘾等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网络道德与安全等焦点问题要厘清边界“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而使类似问题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三)学校和家长层面
强调家校共育机制,真正落实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教育既要分工,又要合作,这就对学校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建立家长学校。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教育方式概括为四种家庭关系,即专制式的家庭关系、监护式的家庭关系、“和平共处”式的家庭关系与合作的家庭关系。不同类型的父母和不同的家庭关系对儿童的成长与社会化起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建立家长学校,经常开展活动,提高家长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变得尤为迫切。其次,在教师指导下的家庭会议是家校共育的良好实践。每次家庭会议可以选择不同主题,以儿童为本,民主参与,以鼓励欣赏为主。家长会议让教师、孩子和家长良性互动,将学习、实践、反思三阶段形成良性循环,并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再次,建立真正的家委会,使家庭和学校无缝对接,形成合力。虽然有些学校也有名义上的家委会,但形同虚设。而班级家长群有时甚至会引发教师和家长尖锐矛盾。前段时间,一个微信圈的截屏走红网络,凌晨12点,家长在群里问“老师,你睡了吗”,老师回应“睡了,怎么找我有事”,家长质问,“你睡觉了,我闺女还没睡,你给孩子布置那么多作业,凭什么你能睡觉,我孩子12点还不能睡觉?”结果,该家长被踢出家长群。因此,必须真正建立起家委会,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重塑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赖。
从以上几个层面入手,将家长的家教力、学校的指导力、法律的服务力和监督惩戒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合而为一,就会推动家庭教育不断前进。
同时,不管从什么层面入手,都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等作为目标,并把握几大原则:
1.可以输在起跑线,但不能输在家庭教育。
2.平等民主尊重是和谐社会最小细胞的压舱石。
3.留给孩子成長空间也是留给自己空间。
4.给孩子一片热情的沙漠,他甚至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
5.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先把自己变成怎样的人。
6.育人为本,智育为辅。
7.量力而行,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夏冰.不同形式父母控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4):76-77.
[2]覃丽.家庭教育视野下的学前儿童教育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2):41-42.
[3]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