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芥川龙之介的乡愁

2021-10-29金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理性北京

金荣

内容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相当多产的近代小说家,其许多作品都是取材于中国,甚至有些作品发生的舞台就在中国。《北京日记抄》是芥川亲身游历中国四年后整理笔记后发表的《支那游记》中的其中一篇,记录了当时北京的景色、名人等。《马脚》则是同年发表的以北京为舞台的小说。本稿诣在解读这两篇作品,探究芥川的北京印象。

关键词:北京 理性 狂性

明治时期以后,日本走上了被称为“文明开化”的近代化路程,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从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开始学习模仿的日本的文学也不例外。可以说,这一时期没有受到西方文学辐射的日本作家几乎没有。甚至有许多作家亲自来到西方国家留学或访学,亲身感受这些国家的魅力。但是,我们知道,在近代化以前尤其是古代日本一直学习模仿中国古代文化,文字、礼法等等都脱离不开中国的影响。所以说,日本的作家更是多多少少都学习接触过中国的文学。这其中就有从中国取材、或是直接吧小说舞台设为中国的作家。有些如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等更是亲自来到中国,芥川龙之介就是其中一员。

喜爱中国文学的芥川一直很关注中国,希望有机会亲自来中国。在大正十年(1921)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从古都洛阳到现代都市上海,以及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的首都北京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一时期,芥川把他在中国的经历体验都记录下来,这其中关于北京的内容于大正十四年六月(1925)以《北京日记抄》为题发表在杂志《改造》上,后来收录于《支那游记》中。而芥川的作品中更是有以北京为舞台的于大正十四年一月(1925)发表在《新潮》上的小说《马脚》。这部小说后来被收录于《大导寺信辅》中。

国内研究芥川的学者有许多。陶凤、靳明全、马岩、孟庆枢等从中国的角度分析了芥川龙之介及他的作品。专门从北京的角度解读芥川的基本上不可能脱离《北京日记抄》这个日记,如王书玮、单援朝等。有关《马脚》这个小说的文章甚少。单援朝在著作中分析了小说的怪异性及小说内容的来源。

可以说任何作品都是作者的努力的结晶,不可能是随意肆意的结果。笔者基于《北京日记抄》中芥川的北京印象来分析以北京为舞台创作小说《马脚》的理由,进一步解读芥川的北京印象。

一.北京日记抄中的北京印象

芥川龙之介在幼年时期就一直爱读《西游记》等中国的古典文学,在来中国之前就创作过如《杜子春》等取材于中国古典作品的小说。在大正七年寄给友人的信里这样写道:“我也想去一个月”[1],可以看出芥川的确非常想来中国。大正十年,芥川突然被他工作的大阪报社派遣到中国,以海外视察员的身份在中国呆了半年之久。实现了一直以来的夙愿,芥川非常喜悦,他带着对中国的憧憬起航了。但是,可能是生下来就体弱的原因,芥川在出发之前突然发烧感冒而不得不休息了三天。终于有所好转启程后,却又并发了严重的炎症,以致于整个航行芥川都处于不适中。

这次中国之行的最初到达地是上海,而最终到达地则是北京。通常来说,最初和最后总是不同的、特别的。也许因为生病导致心情抑郁,芥川对最初到达的上海印象并不那么美好。可能怀着即将归程的期盼,心情明媚,对作为旅行最后一站的北京有不同的、特别的印象。

芥川在回国后把在北京停留一个月所作的记录整理成包括雍和宫、辜鸿铭、十杀海、胡蝶梦、名胜共五章节的《北京日记抄》发表在杂志上。他在《杂信一束·北京》里这样写道:“黄色琉璃瓦的紫禁城旁种满了合欢、槐树,是谁把这森林变为城市的”。北京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千年古都种满了绿树,是个森林都市,迎接他的就是古都的绿,古都初夏的风。从芥川给友人的信中的描述——“已达北京。北京不愧是王城所在地。倘若能居于此地,两三年亦不厌”[2]“来到北京已有三日,虽然没能住在东京,若能长居北京也是极好。”[3]“王城北京壮观之极”[4]。从以上这些芥川对北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对北京的好感。在北京停留期间,芥川每天穿着马褂漫步于各个街道,过着陶醉在古都艺术中的日子。在离开中国之前某杂志的采访中,芥川这样说道:“在从南至北的中国旅行中,没有比北京更令我喜爱的了。因而在此停留了一个月,北京真是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登上城墙可从郁郁葱葱的白杨树、道路两旁的景观树中星星点点的看到城门。四处开着的合欢花真令人喜悦,而城外走过的骆驼更是让人勇气莫名感动。”[5]。《北京日记抄》发表后的一次谈话中,他言道:“我最喜欢的就是北京了。悠闲的街道和人、掩盖许多建筑的绿色的树,这是让人觉得如此协调的城市”[6]。从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芥川的充实感、满足感。在《支那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述:“我——走在这样欧风的街头,总有种乡愁。西村——您儿子还是单身?我——不,不是日本。而是想回到北京。”[7]北京甚至成为了引发芥川乡愁的地方,是他想归去的地方。

所以,对于芥川来说,北京是他爱的古都,是引发他乡愁一直想回去的故乡,是能慰藉他的精神、使他心静怀念的地方,是特别的、饱含他各种情思的城市。

二.小说《马脚》里的北京印象

小说的主人公忍野半三郎是在北京三菱公司工作的普通上班族,由于鬼差的出错,忍野被抓错魂又死而复生的离奇故事。在其死亡的期间,他的脚已经腐烂,不得不换上马脚。在复生后,忍野就一直活在为了隐藏自己特殊的脚——马脚而焦躁不安的情绪中。一天,北京突然刮起了一场来自草原的沙尘暴。这时,他那源自于蒙古马的马脚躁抑制不住得動起来,最终忍野发了狂性,随着沙尘漂流而去,不知所踪。

这是芥川归日四年后以北京为舞台而创作的小说。小说与《北京日记抄》发表时间都是1925年,我们可以猜想这篇小说很有可能是芥川在整理记录北京的笔记时偶发灵感而成。

小说中出现的正阳门、德胜门等都是北京芥川身着马褂亲自造访过的地方。而小说中唯一的自然景色描写“郁郁的槐树花正盛,运河的水美不可言。北京我依恋的地方。”[8]把上文芥川对北京的印象都凝练于此中。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篇小说中)不是我留恋美景的时候。

小说正文里这样描述主人公“可真不凑巧,并不是个不得了的人”[9]。广辞苑对“生憎”的释义为“不符合人期待的”。也就是说芥川所写的忍野并不是读者们所期待的许多小说中有的英雄式人物,而是一个和大众(可能作者自身也是其中一员)一样极其普通的平凡人。后文如“首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事情”、“恋爱结婚也是相当普通的”、“他的家庭生活也是及其普通的”[10],多次强调忍野的平凡。忍野和我们大众都是普通人,应该平平凡凡的、毫无波澜的度过他乏味的一生。但这个普通的忍野身上突然发生了一件不普通的事。鬼差弄错了名单,忍野死而复生了。由于死亡期间脚已腐烂,复活后的忍野上半身还是人类,下半身却安上了马脚。

有了马脚以后,忍野开始一点点的显露出马性,“我的脚一次跨了七层阶梯”[11]、“突然踢飞了车夫”[12]、“看着前方的旧书店一步步后退”[13]、“恐惧的不可抗的力量控制着我后退”[14]、“喉咙发出类似嘶鸣的声音”[15]、开始轻微地躁动,到“穿着长靴的脚躁动起来”[16]、“像是踩在踏板上一样不断的躁动”[17],狂性愈发难控,最终“半三郎挣脱了人性的枷锁”[18],他挣断了人类的枷锁,“奔向黄沙”[19],选择狂奔于黄沙中。忍野上半身人类的理性与下半身动物的狂性不断斗争,即使是北京这个使主人公依恋地、可以治愈他精神的地方也没有抑制住他的狂性,最终下半身动物的狂性发作起来,压制住了身为人的理性,不知所踪。结局不言而喻。

作为芥川游历北京后的日记体作品——《北京日记抄》,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北京的喜爱。通过芥川的其它作品、给友人的信件等等,也都能充分地感受到他对北京的感情。北京之于芥川就像故乡,满是依恋,治愈了他的精神。而在小说《马脚》中,他把舞台设定为北京,希望北京这个他怀念的地方能够充当镇静剂,抑制住主人公的狂性,最终却失败了,身为人的理性加上外界的镇静剂也依然没有战胜狂躁的精神。作品的结局或许也是芥川自身的写照,两年后,芥川服毒自杀,作者自身也同样在理性与狂性的这场斗争中失败了。

参考文献

[1]陶凤,勒明全.芥川龙之介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J].当代文坛,2014.6, 104-107.

[2]马岩.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9-132.

[3]孟庆枢.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1996.1,67-74.

[4]王书玮.芥川于中国旅行中的寻求《北京日记抄》[J].千叶大学社会文化科学研究11,2005.9,24-35.

[5]单援朝.芥川龙之介 治愈的东洋(Ⅰ)——以对北京的乡愁为中心[R].崇城大学工学部研究报告29(1),2004.3, 27-37.

[6]单援朝.芥川龙之介研究―以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为中心[D],1992.

[7]芥川龙之介.杂信一束.支那游记[M].东京:改造社,1925.

注 释

[1]本稿中对原文引用的译文均为笔者所译。引文来自于芥川1918年11月20日写给西村贞吉的信.

[2]引自于芥川1921年6月14日写给冈荣一郎的信.

[3]引自于芥川1921年6月21日寫给室生犀星的信.

[4]引自于芥川1921年6月24日写给泷井孝作的信.

[5]1921年某杂志采访芥川时芥川的谈话.

[6]1925年芥川发表在东京日日报纸的谈话.

[7]芥川龙之介.《杂信一束》、《支那遊记》.改造社,1925,264.

[8]芥川龙之介.《马脚》、《大导寺信辅》.岩波书店,1930,52.

[9]同上,40.

[10]同上,40.

[11]同上,50.

[12]同上,51.

[13]同上,54.

[14]同上,54.

[15]同上,54.

[16]同上,56.

[17]同上,57.

[18]同上,58.

[19]同上,59.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QNSK201912)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理性北京
Excerpt from Pygmalion
北京X7
北京的河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北京,北京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