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脑梗死偏瘫功能恢复中的效果分析
2021-10-29许丽萍过敏芳骆燕芳
许丽萍 过敏芳 骆燕芳
1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14000;2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14023
脑梗死患者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其局部脑组织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该病患者易出现偏瘫症状,在出现偏瘫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范围受限、自主运动控制能力减弱等,给其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带来极大负面影响[1-3]。等速技术早期主要用于运动员的肌肉评价、运动创伤后的肌力训练等领域,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开始被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现已经被公认为是最先进的肌肉康复训练方式之一[4-5]。为探究等速肌力训练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比较常规康复训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6例,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范围为25~86岁,年龄(50.86±5.73)岁;病程范围为20~60 d,病程(35.26±2.17)d;偏瘫部位:左侧25例,右侧18例。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24~86岁,年龄(50.12±5.54)岁;病程范围为20~60 d,病程(35.50±2.21)d;偏瘫部位:左侧24例,右侧19例。纳入标准:均经CT确诊为脑梗死偏瘫;生命体征稳定超过48 h;无药物、食物过敏史;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血常规异常;心肺肝肾功能较差,未能耐受系统性康复治疗。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病程、偏瘫部位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签属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时间为1个月。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营养与抗凝治疗等;采用神经促进疗法,并配合平衡协调功能训练、等肌张力恢复训练、桥式运动、步态调整训练等,1~2次/d,60 min/次。(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等速肌力训练,干预时间为1个月。医护人员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对患者进行恢复训练,引导其采取端坐卧位,根据实际情况将座椅调整至患者感觉舒适的角度,并借助辅助固定带对患者躯干、下肢等部位进行约束,使患者肘关节保持伸直状态下,前臂旋前80°,使其腕关节伸直,将其固定在操纵杆的相应位置,确保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动力轴轴心和患者肩峰齐平;准备体位的肩关节屈伸维持在0°,将患者肩关节屈伸范围预设为16°~30°;引导患者热身2 min之后,让其用最大力气使肩关节屈伸,采用60°/s角速度持续进行训练,6个屈伸动作为1组,持续进行6组,训练总时长为30 min,期间休息5 min;每次训练以患者次日不感到肌肉酸胀感为宜。1次/d,30 min/次。
1.3 观察指标(1)肌张力共分为5个等级,即0~4级,等级越高说明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越好[6]。(2)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7]。NFDS总分为0~45分,Barthel指数、FMA的总分均为0~100分。NFDS评分越低、Barthel指数与FMA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好。(3)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患者左右步幅差进行测评[8]。测量并分析患者的站步、站立期时间、摆动期时间以及步宽,患者始终维持自我适宜的速度在压力传感板上行走,共测试2次,取其平均值,分析其左右步幅差。引导患者在10 m距离内行走,统计其行走时间,计算出步速。(4)采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9]。量表共有8个维度,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每个维度总分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肌张力改善情况 观察组干预后0级肌张力占4.65%(2/43),明显低于对照组23.26%(10/43);4级肌张力占41.86%(18/43),明显高于对照组16.2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充分体现观察组方法对于患者肌张力改善的显著优势。见表1。
表1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例(%)]
2.2 神经功能 干预前,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充分体现观察组方法对于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的明显优势。见表2。
表2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比较(分,±s)
表2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比较(分,±s)
注: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 P<0.05;NFDS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为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3 43 43 43 NFDS评分30.20±6.76 31.01±6.64 0.561 0.577 23.49±4.38a 16.57±5.20a 6.674<0.001 Barthel指数55.65±9.46 55.91±8.89 0.131 0.896 63.43±4.63a 70.79±5.60a 6.642<0.001 FMA评分54.29±6.11 54.36±6.23 0.053 0.958 60.25±5.09a 69.17±5.26a 7.991<0.001
2.3 左右步幅差与步速 干预前,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左右步幅差与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左右步幅差明显低于对照组,步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充分体现观察组方法对于患者左右步幅差缩小、步速提高的显著优势。见表3。
表3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干预前后左右步幅差与步速比较(±s)
表3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干预前后左右步幅差与步速比较(±s)
注: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 P<0.05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3 43 43 43左右步幅差(cm)8.79±1.26 8.66±1.38 0.456 0.649 6.10±0.72a 3.29±0.65a 18.996<0.001步速(m/s)0.39±0.21 0.41±0.23 0.421 0.675 0.56±0.17a 0.89±0.33a 5.829<0.001
2.4 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与精神健康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充分体现观察组方法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的显著优势。见表4。
表4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4 两组脑梗死偏瘫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s)
注: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 P<0.05
时间干预前干预后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3 43 43 43生理功能55.46±8.79 56.05±8.90 0.309 0.758 61.32±10.15a 76.41±11.40a 6.483<0.001生理职能45.45±7.76 45.93±8.01 0.282 0.779 50.45±9.52a 64.37±7.09a 7.690<0.001躯体疼痛60.12±9.05 61.03±9.56 0.453 0.652 66.59±11.23a 70.65±10.24a 1.752 0.084总体健康40.51±9.62 41.46±8.79 0.478 0.634 53.26±8.23a 59.79±8.27a 3.670<0.001活力39.57±9.79 40.05±9.56 0.230 0.819 55.31±7.28a 62.33±9.04a 3.910<0.001社会功能57.68±10.21 56.99±10.35 0.311 0.756 65.72±7.86a 74.19±8.35a 4.843<0.001情感职能56.49±7.88 57.12±8.21 0.363 0.718 64.09±7.83a 75.48±9.30a 6.144<0.001精神健康60.46±12.32 59.93±11.51 0.206 0.837 65.94±9.25a 73.41±8.72a 3.853<0.001
3 讨 论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因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或供应障碍等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性病变,从而使脑组织坏死[10-11]。脑梗死也称缺血性卒中,该病患者由于脑组织缺血会使其运动细胞、传导通路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其大脑主动控制能力逐渐减弱,难以有效控制自身肌肉的运动,从而使患者难以正常行走或无法行走[12]。正常行走是脑梗死偏瘫患者能够自主生活的重要前提,肌力训练能够促使机体多个肌群的运动,持续肌力训练能够不断提高患者的肌力和肌张力,强化肌肉力量[13-14]。等速肌力训练的开展能够促使患者肌纤维不断收缩,提高肌肉张力,该训练方式引导患者以恒定的速度进行训练,使肌纤维能够不断拉长或收缩,逐渐缓解患者的偏瘫症状[15]。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肌张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原因为借助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为患者提供一种阻力,即顺应性阻力,在干预过程中还能够结合患者实际肌肉收缩张力适当调节顺应性阻力的大小,使肌肉运动具有等张收缩、等长收缩等特点,逐渐改善患者的肌张力[1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神经功能强于对照组(P<0.05);显示等速肌力训练可增强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原因为在干预过程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等速仪器所提供的顺应性阻力的大小,促进机体神经的反复活动,逐渐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神经功能[17]。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左右步幅差小于对照组,步速高于对照组(均P<0.05);这表示等速肌力训练可缩短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左右步幅差,提高其步速,原因为等速肌力训练通过反复拉长与缩短患者肌纤维,增强其骨关节活动能力;同时等速肌力训练集中于患者膝关节屈伸肌,提高其膝关节稳定性,有助于平衡能力的加强,从而缩小步行时的左右步幅差,提高步速[18-19]。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这说明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因为等速肌力训练能够确保运动速度的恒定,使相对稳定的肌肉运动训练不会出现加速运动,不断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逐渐改善其偏瘫症状,促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20]。
综上所述,指导脑梗死偏瘫患者开展等速肌力训练,能够增强患者的肌张力,促使其神经功能得到改善,降低其步行过程中的左右步幅差,提高步速,并且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