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针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21-10-26苏万鹏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椎动脉椎体颈椎

苏万鹏

( 沈阳市骨科医院软伤科 , 辽宁 沈阳 110044 )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日常电子产品大量介入我们生活工作,及日常体育活动的减少,颈椎病日渐增多,多数患者因工作或症状持续时间短,未积极就诊,随着病程的迁延,颈椎病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因颈部神经根被压迫发展成神经根型颈椎病,少部分患者因脊髓受到刺激进展成为脊髓型颈椎病,若颈动脉被卡压刺激则进展成血管型颈椎病[1]。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所有颈椎病的20%,多好发于中老年人,以40--60岁的人群为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平行上升的趋势[2]。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运用眼针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于2017年10月- 2019年5月间我就诊于我院软伤门诊并被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共27例,女性患者共33例。患者病程为3-6个月 ,平均4.4个月,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眼针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观察组和传统物理疗法对照组,各30例,每组患者治疗均为1次/d,连续10天。患者年龄35-53岁,平均46.3岁。眼针联合颈椎关节松动术观察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病程3-6个月,平均4.4个月。传统物理治疗对照组患者年龄40-53岁,平均48.5岁,评价病程4.3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1)诊断标准: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发病不超过6个月,无环枢椎脱位或半脱位、无严重椎间孔颈狭窄、无严重颈椎间盘突出或间盘滑脱;无颈椎椎体骨折、畸形、严重骨质疏松、感染等,无针灸、正骨复位禁忌证。2组患者均同意参与调查。如出现以下情况均需排除:(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孕妇,病情危急或疾病晚期者;(3)疗程中断者;(4)不能按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患者;(5)治疗过程中私自添加口服药物或用其他方法影响数据资料收集,影响疗效和评估的患者;(6)耳源性眩晕、内耳药物中毒、耳石症、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神经官能症、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4]。

2 方法:眼针治疗取穴部位:肝区、肾区、上焦区[5]。操作:患者略仰头坐位,后背轻靠椅背,以稳定舒适为宜。眼部周围75%酒精涂擦进行常规消毒,以0.25x13mm1次性无菌毫针(苏州华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按上述穴位采用眶外横刺法针刺。进针后用医用胶贴固定。针刺后留针10分钟,患者无不适反应开始进行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揣按定位颈椎节段局部是否存在结节(以圆、扁、椭圆、条索、连珠形组织,按之有酸、麻、胀等感觉),并以指柔法松解筋结之柔软或消失后进行颈部牵引。颈椎牵引时患者取仰卧位,将头探出于床外,术者用单侧手掌置于患者枕部虎口置于枕骨下侧并稳定头部,另一手掌心置于患者下颌处固定,前臂内贴于患者面部时注意不要剐蹭眼针施术部位,嘱患者略仰头后,术者身体可略后倾牵拉其头部,持续牵拉1分钟,反复3-5次,以患者无不良反应为度。牵引完成后予患者起针,局部按压无出血后,进行椎体被动活动。患者取俯卧位,椎体被动活动操作:先定位需要松动的椎体,对椎体左右侧椎弓板下压和对棘突左右侧横推方式进行操作,治疗时配合患者呼吸,各步操作持续治疗3-6分钟以手下略有震动感为宜。被动松动后予患者颈椎主动活动,包括颈椎侧屈摆动,颈椎旋转摆动,治疗时可选坐位或平卧位,施术时术者一手中指及食指置于需要松动节段相的椎弓板并进行锁定,以限制相邻节段椎体发生移动,另一手置于患者头部,嘱患者颈部随同术者手臂运动方向同向运动(颈椎侧屈摆动、颈椎旋转摆动),运动时配合呼吸持续治疗3-6分钟;然后进行相反方向治疗。上述治疗每天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物理治疗对照组患者予《颈椎病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推荐的物理治疗项目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予颈椎牵引20min/次/d,以改善椎体间隙、中频电治疗40min/次/d,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中药蒸气浴治疗40min/次/d,以改善颈部肌肉代谢。

3 评价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标效标准》拟定。临床痊愈:眩晕、头痛、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就诊的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旋颈试验阴性,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显效:眩晕、头痛、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颈部可有酸胀不适感,旋颈试验基本正常,能进行短时间的正常工作,症状因疲劳时有反复;有效:眩晕、头痛、颈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旋颈试验弱阳性,不足以支持正常工作生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旋颈试验阳性。

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基于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a =0.05。

5 结果: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n,%)

讨 论

2010版《颈椎病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指出:血管型颈椎病解剖学基础可以归纳为颈部肌肉与劳损后,颈椎因肌肉拉力失衡出现节段性不稳定,长期结构紊乱诱发局部间盘突出和椎间隙骨赘形成,在椎钩关节和椎体边缘的骨刺导致椎间孔狭窄,椎动脉在穿行过程中被扭曲严重者被直接卡压,或赘生物直接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以上诸多原因都可以使椎动脉发生痉挛,导致血管管径变细而出现椎动脉血流减小流速加快,出现椎-基底供血不足诱发眩晕头痛等主要症状。基于以上病理基础临床中颈部正常活动时导致疾病发作。现代生理学研究这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主流学说如下:横突孔原发性或继发性狭窄学说、头下斜肌压迫学说、寰枕筋膜的压迫学说,环椎沟环的卡压学说、局部软组织刺激学说、局部纤维束带挤压学说、血管自身影响[6],以上观点将发病机理的注意点集中在局部解剖细节处,但对于椎体与椎体、椎体与软组织(肌肉、神经、筋膜、血管)的运动时的相互关系对于本病的影响关注较少。李义凯教授指出椎动脉型颈椎病机制尚无定论,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与神经内科学中后循环缺血表现类似,后循环缺血与颅内Willis环功能密切相关而非压迫[7]。还有不同学者提出如交感神经刺激学说、体液学因子说、微循环学及牵系学说[8],更能合理解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颈部运动试验阳性,说明颈椎稳定性不足或肌肉运动不协调,使自身代偿能力不足以维持正常功能。可以认为颈椎椎体及椎体周围软组织(关节囊、肌肉、神经、筋膜、血管)因外界刺激发生无菌性炎症,通过炎性因子诱发局部脑灌注不足。

眼针疗法由彭静山教授依据五轮八廓理论创立并完善的一种微针疗法,其通过对白睛血络变化判断病性病位,将眼周区域与脏腑联系进行分区针刺。在临床中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9],眼针疗法证明可有效增加脑血流改善脑灌注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10]。眼针疗法具通调气机、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肝主筋、肾主骨,颈椎属于上焦,因而治疗时取肝区、肾区、上焦区。以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以疏通上焦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改善眩晕缓解头痛的治疗作用。

关节松动术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针对关节粘连一种有效治疗方法[11],临床中常应用于与脊柱相关关节疾病进行治疗。通过调整颈椎椎体之间关系,治疗时从关节的位移或旋转入手,可有效梳理颈椎内源性静力性稳定结构,通过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使颈部肌肉可控地、有节律地、进行往复运动,并在运动的过程中逐渐扩大运动幅度,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肌肉拘挛从而减轻疼痛。关节松动术通过定向牵拉目标关节及其附属软组织,可以有效松解锁定关节维持关节的伸展性,增大颈椎关节活动范围,促进椎体间活动节律的一致性,有效改善外源性动力性稳定结构,从而改善运动相关肌肉软组织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因子代谢[12]。

椎动脉型颈椎病因症状发作对体位变换较为敏感,因此不推荐使用快速低幅手法,如中医旋转定位扳法、颈椎斜板法、美式整脊颈椎手法等,颈部推拿应尽量避免刺激颈内动脉系统以防颈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斑块脱落产生不良后果。通过眼针疗法发挥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改善血管痉挛状态,通过关节松动术改善颈部运动节律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可有效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椎动脉椎体颈椎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治疗“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分析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