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患者下肢手术中采用B超引导下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2021-10-26吴东妮梁家乐张奕文邢祖民通讯作者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皮质醇B超下肢

吴东妮 梁家乐 张奕文 邢祖民(通讯作者)

(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麻醉科 , 广东 佛山 528300 )

下肢骨折高危人群为老年患者及危重患者,手术患者因自身机能较差,因此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不理想,且患者多伴有心血管等其他疾病,因此需要重视斟酌手术麻醉效果[1]。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为现阶段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麻醉方式,具有麻醉效果理想,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的优点,但是需要规范操作,否则会发生阻滞不全或是损伤下肢神经等不良问题,因此对麻醉医师要求较高[1]。现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将超声诊断仪应用于麻醉过程中,可有效提升麻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本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40例下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分别实施常规麻醉定位及B超引导下定位后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旨在通过对照分析B超引导下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可行性。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收治的下肢手术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集时间为2017年1月-2020年1月,计算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n=20)男女患各10例,最小和最大年龄分别为56岁、87岁,年龄均值(75.95±10.11)岁。观察组(n=20)女患8例、男患12例,最小和最大年龄分别为51岁、86岁,年龄均值(73.05±10.69)岁。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于本院接受下肢手术,选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排除麻醉禁忌患者、恶性肿瘤患者[3]。2组患者基线资料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比。

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规范完成术前处置后开展麻醉。对照组实施常规麻醉:患者保持侧卧位,患肢位于上方,选择穿刺点位于L4脊柱中线间隙偏患肢4.5cm处,即为腰丛穿刺点,穿刺深度为0.5-1.0cm,取出针芯后将15ml利多卡因(1%)+15ml盐酸罗哌卡因(0.5%)混合液缓慢注入。坐骨神经穿刺点选择股骨大转子下(1-2cm)和骶骨相交点,穿刺针垂直进入,将15ml利多卡因(1%)+15ml盐酸罗哌卡因(0.5%)混合液缓慢注入[4]。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定位后开展麻醉:患者保持侧卧位,应用B超声探头对腰大肌、L4横突、竖脊肌和腰方肌等位置开展横向扫描,开展常规穿刺,同时利用超声动态检测进针情况,电流降至0.3mA时对肌群颤动情况进行观察,如发生肌群颤动,说明进针位置接近腰丛-坐骨神经,那么可继续进行穿刺,同时密切观察肌群反应,从而准确判断神经位置,定位完成后缓慢注入麻醉药物(同对照组),同时利用超声明确麻醉药物扩散情况,从而及时对注射方向和扩散方向进行合理调整,确保麻醉药物能够将神经包围[5]。

3 指标观察:比较2组手术应激指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2组麻醉前、麻醉后(10分钟、30分钟)皮质醇水平。记录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比较2组镇静效果(依据Ramsay评分评价)。比较2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神经损伤、低血压、腰疼。

5 结果

5.1 2组麻醉前后皮质醇水平及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2组麻醉前和麻醉后,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麻醉前后皮质醇水平及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

5.2 2组Ramsay评分比较:观察组麻醉前及麻醉后(10分钟、30分钟)Ramsa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Ramsay评分比较分)

5.3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2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优势明显,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讨 论

开展下肢手术时,手术麻醉效果是确保整体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键。传统经静脉全身麻醉,对患者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系统的投射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是无法改善手术对交感神经中枢产生的刺激[6-7]。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和全麻相比,本种麻醉方式能够显著减低麻醉药物对手术患者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避免发生麻醉不良事件,能够尽量确保患者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确保手术顺利和安全[8-9]。椎管内麻醉效果良好,但通常需要同时实施抗凝干预,但是下肢手术患者容易存在抗凝药物禁忌,因此,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和其相比,能够有效控制出血情况发生几率,麻醉安全性更加理想,且手术适用范围更广泛[10]。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腰丛-坐骨神经定位的实际效果。传统麻醉操作时,通常是凭借麻醉师的临床经验选择穿刺位置,因此麻醉时的专业能力和临床经验对定位情况存在直接的影响,穿刺和进针的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盲目性,可能会导致患者神经受到损害,风险性相对较高[11]。如何更加准确地对神经定位是相关研究的重点,现阶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2]。麻醉过程中利用B超机能够动态扫描组织结果及相关信息,从而能够明确进针情况和神经血管情况[13]。麻醉过程中,在B超引导下完成腰丛-坐骨神经定位,对穿刺针位置进行引导,明确针尖和神经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观察麻药的注射和扩散情况,可进一步确保麻醉药物均匀散开,实现更为理想的麻醉效果[14]。

手术中因为创伤和疼痛等刺激,机体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导致生命体征异常,皮质醇为氧化应激指标,其分泌越多,表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越强,可判断镇痛效果[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麻醉前和麻醉后,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差异;观察组麻醉前及麻醉后(10分钟、30分钟)Ramsay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B超引导下定位可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手术应激反应;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B超引导下定位,麻醉效果更加迅速准确,维持效果更加理想,也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开展下肢手术中在B超引导下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显著提升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皮质醇B超下肢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B超诊断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价值
拿起手机扫一扫,就知道你压力大不大
写字的尴尬
“夏季忧郁”源于压力激素变化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