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思维差异下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
2021-10-21黄一珮
黄一珮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对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写好一篇地道的文章一直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短板所在。许多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还是在应试过程中,都习惯用母语思维去组织语言。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思维差异,逐步培养运用英文思维组织语言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 写作教学
一.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现状
由于不同地区对英语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同,许多英语专业学生在开始专业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常见问题如下。第一,文章层次不清,主旨表达模糊。以专四写作为例,许多学生在开头段着墨过长,文章结构头重脚轻。第二,在词汇方面,盲目追求高级词汇,没有去仔细挖掘词汇在英英释义下的具体意思,造成表意不明。第三,在句子方面,多使用简单句,句型单一。第四,在语法方面,死搬硬套语法规则,容易造成人称混乱,时态,语态错用,介词,冠词丢失。第四,在行文逻辑方面,中心论点和论据联系不紧密,论点之间出现重复现象。另外,在平时练习中,遇到不会表达的单词或句子,容易养成依赖翻译软件的习惯,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不符合英语思维,较为生硬。因此,在英语专业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
二.中西语言思维差异
(一)语言差异
西方国家临近大西洋,海洋气候显著,需要靠海外移民或者从事海外贸易维持生计,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英语注重形合。在写作中常用时态,语态的变化表明句子本身的意义。在句与句之间,用逻辑词,介词,副词,关系代词,关系连词来表明句与句之前的逻辑关系。通过清晰的结构,严谨的论点来体现行文逻辑,这也体现了西方民族注重效率,严谨负责的特点。中国位于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更强调集体主义。汉语强调意合,在写作中没有时态,单复数的变化,没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表明主次关系,也很少用介词副词表明逻辑,而是靠汉语本身的含义来传达信息,语句精简,用词富有深意。
(二)思维差异
西方民族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思考问题非常理性,属于直线型思维,在英文写作中往往开门见山,直抒己见。在英文写作上,通常在开头段引入背景,提出中心论点,表明作者态度。在中间段,提出分论点,并通过具体的论据加以佐证。在结尾段,再次重申论点,归纳要点。而汉民族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属于螺旋型思维,表达委婉含蓄,富于想象,依靠直觉,在文章中通常表现为经过许多铺垫和叙述后,结尾段才明确中心要义。西方文化以物为本体,在写作中,通常不会明确表示施动者,而是采用事物来作为主语,力求客观公正,且多用被动句。而中国文化以人为本体,强调“天人合一”,通常以人作为主体来思考和衡量事物。
三.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在英语教学中,需要探寻在写作中体现中式思维的根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出体现中式思维的作文,带着同学们一起探究中西思维在作文中的表现,探究深层次原因,并用更符合英语思维的例句加以改正。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中西思维的不同之处,强调培养英语思维进行写作的重要性,另外,英语写作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搜集整理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易错点,在课堂上具体讲解错误原因,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中式英语的原因,是因为缺乏足量的可理解输入,导致短语搭配错误,所用单词过于空泛,无法精准表达其含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原著,外语刊物,在阅读中积累地道表达。在课后,老师可以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写作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好词好句,在课上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分享给全班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又不断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
(三)纠正学生英语写作的常见误区。许多同学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喜欢生搬硬套作文参考书的高级用词和复杂句型,但经常忽略了单词拼写是否正确和语法是否严谨。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可以对写作的必备句型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的水平,介绍较为复杂的句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结束语
对于英语专业的写作教学来说,了解中西思维差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英语思维,是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综合实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语专业负责写作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对中西文化思维的讲解,普及相关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英文思维来写文章,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云河. 论中西思维差异与英语写作教学[J]. 菏泽学院学报,2005(4)
[2]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3]彭智蓉. 英語写作认知策略研究[J].外语论坛. 2003(2)
[4]陈振芹.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英语教学.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