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的有效渗透
2021-10-16郑耀东
郑耀东
【摘要】学生进入中小学阶段之后,正式步入了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心各个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想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除了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向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再能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中小学阶段是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能够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才能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1.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学生进入中小学阶段之后,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学内容已经全部孤岛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所有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从这门学科的教材中获取。但是随着中考的临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中考成绩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忽略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大部分的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时,都会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同时也没有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这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塑造,还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既不能体现出这门学科的教育意义,还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要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创新,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未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学生认识不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法律意识相对也比较淡薄,从而限制了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1]
2.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的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就要不断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向学生讲述如果没有按照道德规范或法律法规行事会引发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重视,这样才能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将所有的重点都放在考试成绩上,并且还将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虽然这对学生而言并没有任何不妥,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过于片面,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1.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
现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并且也在不断提倡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教育,希望他们能够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德育教育的内容,这对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所以教师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并且还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才能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保障。另外,教师在挖掘的过程中还要确保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全面,这样才能通过德育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和道德品质。
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的教学活动时,这个章节的内容中就包含了很多与德育教育相关的资源,如:以礼待人中的“礼”在《弟子规》就体现的非常全面。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能掌握更多的德育内容,并且还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当做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德育意识得到强化,就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2]
例如:教师在开展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解开情绪的面纱》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与情绪相关的表情或者图片,可以是影视作品中的表情包或者教师自己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表情等等,然后再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的表情进行仔细观察,总结他们之间的异同点,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情绪的变化会让我们的表情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如:开心的时候人们嘴角会无意间上扬,心情也会特别舒畅,身体会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而不开心的时候眉头紧锁,情绪也会非常低落,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教学內容,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还能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3.将德育教育与生活实例相结合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直观,教师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讨论和沟通的过程中强化他们对德育的感知能力。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时,由于他们之间的年龄相仿,所以在沟通过程中会更加顺畅,也更加融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学生共同得到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所以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这样才能让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潘弘.基于道德与法治中的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上),2017(7):218-218.
李志云.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J].学周刊,2018,No.373(2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