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奋斗精神的主要进路

2021-10-13刘俐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培育

刘俐

摘  要: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奋斗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政课应从加深认知、厚植情感、坚定意志和指导行为等四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奋斗精神。通过阐明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哲学根源、历史渊源和应然面貌,加深大学生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认知;通过激活奋斗有成例证的效用、重视缺失奋斗的深刻教训和澄明奋斗精神的重要价值,厚植大学生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积极情感;通过诠释永久奋斗的必然性、立志奋斗的重要性和顽强奋斗的必要性,坚定大学生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意志;通过明确奋斗保质的归属和方向、指明奋斗增效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抓住奋斗有为的条件和机遇,指导大学生升华新时代奋斗精神的行为。

关键词:新时代奋斗精神;培育;主要进路;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4437(2021)03-0001-04

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奋斗精神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1]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政课培养习得新时代奋斗精神,对其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奋斗精神旨在促进大学生通过学习教育形成一种实践品质或实践精神。“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需要经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以及行为过程这四个心理阶段”[2]。当前高校思政课应从加深认知、厚植情感、坚定意志和指导行为等四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奋斗精神。

一、加深大学生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内涵认知

“认知过程是个体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思想基础”[2]。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新时代奋斗精神,首先要加深大学生对其起源、发展演化以及主要内容的认知。

(一)阐明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哲学根源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对立统一规律知识讲授,向大学生阐明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哲学根源。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也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缘起的理论依据。世界上一切事物乃至人类社会都处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之中,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会影响事物的和谐美好,但是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理解和把握了矛盾的基本属性和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人类会力求积极面对、努力化解矛盾,推动事物发展,获得和谐(统一)状态。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主动自觉地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与事物对立性(斗争性)进行斗争的精神外显就是奋斗精神。此外,矛盾对立性(斗争性)为新事物的生成、发展开辟道路、提供根本保证,使得人类的“奋”而进之有了可能,让奋斗精神保持价值有了保障。

(二)厘清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历史渊源

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向大学生厘清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几千年顽强斗争、自强不息的实践历史中塑造的,是新时代奋斗精神孕育的历史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3],也为民族精神融入了爱国主义的灵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抗击侵略、获得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为民族精神熔铸了浓厚的革命色彩;建国后以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丰富了当代民族精神的内涵;伟大奋斗精神亦成为伟大民族精神中最富实践力量的组成部分。新时代奋斗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中,在与爱国主义的互动中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

(三)明确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应然面貌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帮助大学生明确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应然面貌、主要内容。新时代奋斗精神形成于新时代,必然与时代精神和时代主题相呼应。一是与改革创新精神相呼应。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元素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改革创新要求主动与一切不合规律的束缚作斗争,主动超越自满自足,与新时代奋斗精神同样指向锐意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二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奋斗者标明了爱国、敬业等具体做法,树立了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奋斗精神则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得以体现和锻炼的。三是与新时代其他精神单元相互渗透。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地诞生了许多精神单元,如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新时代女排精神,以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等,纷纷呈现了各领域中的奋斗样态。新时代奋斗精神主要内容凝练了各个领域中的奋斗因子,共同组成了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应然面貌。

二、厚植大学生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积极情感

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强化、诱发人们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大学生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积极情感可以通过教育影响逐步形成并加深。

(一)激活奋进有成例证的效用

积极正面的例证能够增强人的正向情感。思政课教师应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激活近现代历史中奋发前进的正面例证,激发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深厚情感。一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马克思的一生历经艰辛困苦,但他始终坚持斗争、不懈奋斗,最终成就了伟大人生;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伟大理论的历史,是无数马克思主义者捍卫真理和无产阶级争取独立解放不断斗争的历史。要以此向大学生们证明不懈奋斗终能成就伟大的人生、伟大的理论。二是突出党和国家团结奋斗的历史。“辉煌的党史、新中国史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感天动地的奋斗历程,是涵养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天然营养剂。”[4]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经历挫折到逐渐发展壮大,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这是我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彰显奋斗伟力的最真实、最亲近的例证。

(二)重视缺失奋斗的深刻教训

失败往往给人们留下经验教训,也有强化情感的作用。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强化大学生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情感。一是以“落后就会挨打”的教训强化忧患意识,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清王朝的落后腐化招致西方列强纷纷而来的侵略瓜分,以及前所未有的屈辱和几乎亡国灭种的危机;建国初期我国国力较弱,美帝国主义依仗科技、武装之强进行全方位的“围压”;当前恃强而霸的美国明目张胆支持台独、打压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这些现象揭示了“落后就会挨打”的现实规则,表明只有奋发图强才能赢得尊严。二是以“不进则退”教训强化危机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奋斗动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欧洲一些国家拥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但随之却产生了大批“寄生虫”人群,致使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引发这些国家国力衰退;当前我国社会中一些安于现状的“佛系”群体一生都将陷于平庸、无为。这些现象揭示了“不进则退”的现实趋势,表明缺乏奋斗精神必将堕化沦落。

(三)澄明奋斗精神的重要价值

高校思政课最重要的责任是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应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为大学生澄明新时代奋斗精神的重要价值。一是奋斗使人幸福。人生目的影响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达到人生目的的渴望会促进人们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幸福快乐是所有人的终极人生目的,为实现人生目的而奋斗的过程是不断拉近与幸福距离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5]。二是奋斗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奋斗具有手段与目标相统一的特质,是同时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效路径”[6]。新时代奋斗精神是一种主观努力,与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成正比。只有通过奋斗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人生的意义和快乐。

三、坚定大学生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的意志

(一)昭示永久奋斗的必然性

应当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有关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教学向大学生昭示持续奋斗、永久奋斗的意义。一是获得“质变”成就的过程需要永久奋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一百七十多年的持续奋斗才赢得当前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只有不懈奋斗、持续奋斗、永久奋斗,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才能获得进步、成功和成就。二是永久奋斗必然会有结果。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这印证了奋斗不息的合理性,直接证明不懈奋斗、永久奋斗终会获得一定的成果、成就;一时的、间歇的奋斗只会产生一些微小的成果,往往不会形成大的成果、成就。形成与之相应的结果。这些能够坚定大学生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大学生永久奋斗的意志力。

(二)诠释立志奋斗的重要性

应当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有关实践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教学,向大学生讲明立志奋斗的意义。志向即理想。一是理想能指引奋斗的方向。志向、理想是引领奋斗行为的目标,没有理想的人生只会四下迷茫、碌碌无为。个人志向与国家、社会的共同理想要保持同向,不仅能确保个人奋斗方向始终正确,还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同时兼顾社会价值、提高个人价值的实现效率。二是理想能激发奋斗动力。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3]。理想如同无形的牵引,会时刻推动人们为之努力奋斗,艰难险阻于前也不会畏惧退步。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伟大理想之中,则会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使人目光长远,进而为奋斗过程注入持续动力。三是理想能够克服不良影响。物质充裕的生活、网络自媒体构建的娱乐世界等,让大学生处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中。大学生只有树立明确而远大的理想,才会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消极行为、抵制不良影响,主动超越自我实现理想。

(三)明晰顽强奋斗的必要性

应当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向大学生讲清楚顽强奋斗的必要性。一是需要顽强奋斗的原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曲折性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停顿或是倒退,现实生活中体现为困难、挫折等。奋斗精神的缘起和对象就是人生中总会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困难或挫折,人要克服巨大困难、挫折就需要付出更巨大的意志力或其他代价,这就要求人在奋斗过程中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力。二是顽强奋斗的具体表现。顽强奋斗的直接体现是自强不息,具体表现为在挫折困难前的直面勇气、承受耐力、恢复能力和成功信力,更表现为挫折中的永不气馁、逆境中的百折不挠和艰难环境中的坚韧不拔。

四、指导大学生升华新时代奋斗精神的行为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竞争和很高的社会期待和要求,大学生要赴时代之邀,乘风破浪实现人生价值、获得人生意义和精彩,就需通过思政课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习获得新时代奋斗成才的方法技巧。

(一)明确奋斗保质的归属和方向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有关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知識的教学,促使大学生明确奋斗的正确方向。一是新时代个人的奋斗必须要与祖国同行。部分离不开整体,个人发展成才离不开国家提供的物质、文化条件。个人为实现理想的奋斗应当融入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既能够充分依托国家发展的红利、获得相应的支持,也能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回报国家。二是新时代个人的奋斗必须要与人民群众同道。“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7]人民群众的总体行动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新时代个人的奋斗要融入中华民族的奋斗事业中,在团结奋斗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在造福人民的过程中实现奋斗成才。离开祖国和人民,一切孤芳自赏都会陷入故步自封的狭小天地。

(二)指明奋斗增效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有关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知识的教学,为大学生指明有效奋斗的方式方法。一是努力掌握新时代奋斗进取的方法技巧。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精神品质能通过教育习得。应当自觉接受奋斗精神教育,主动学习了解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有效的奋斗方法技巧;主动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广泛了解各类优秀人物奋斗典型事迹,汲取奋进力量,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努力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二是积极践行新时代奋斗精神。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当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主动担当、有始有终等过程中锻炼、强化奋斗品质;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践行、磨炼精神品质。此外,对大学生来说,最现实有效的奋斗方式应当是珍惜学习时光勤奋学习,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增强自己的才智能力。

(三)抓住奋斗有为的条件和机遇

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引导、激励大学生积极抓住和把握新时代为其奋斗成才提供的条件和机遇。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丰裕的社会条件。历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新时代创造了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关爱、开放、公正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所长、发展兴趣爱好提供了广阔平台,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增强个人奋斗成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开放包容是时代意涵,创新则是时代特色。教师应鼓励大学生选择更加自主、多元的人生,通过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在创新引领下的发展热潮中脱颖而出、实现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杨芷英,王希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4.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1).

[4]张筱雯.培育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DB/OL]. (2020-06-02)[2021-02-25].https://pollitics.gmw.cn/2020-06/02/content_33881292.htm.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5.

[6]崔健,谭雷春.“空巢青年”奋斗精神的缺失与建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02):64-70.

[7]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N].人民日报,2014-05-04(01).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