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情的现代性表征及成因分析

2021-10-13陈慧慧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成因人生

陈慧慧

摘  要: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以人文主义立场写一代知识分子当下的生活日常、人际交往、精神面貌和情感抉择。通过记录和刻画知识分子情感上的诸多挫折、痛苦,展现了爱情的现代性面貌。对比《人生》和“转型时代三部曲”,可以看出现代爱情具有高速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关系错综复杂。成因是自我牺牲式爱情的消散,女性意识的觉醒、自我认同的焦虑。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义浪潮、科学理性的普及,市场经济发展对当代爱情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爱情的现代性表征;成因;转型时代三部曲;《人生》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3-0079-03

2019年,叶炜出版了“转型时代三部曲”:即《踯躅》《天择》《裂变》,主要讲述了一群高校知识分子当下的职场生活、生存状况、情感追求、价值取向等诸多问题。其中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小说刻画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具有高速流动性、不稳定性特征,与路遥《人生》中的“巧珍”和“张克南”自我牺牲式的苦恋截然不同。叶炜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极富感染力的笔调,继承了传统小说的人物形象,又加以写实手法的运用,对读者进行灵魂拷问,引人深思。其忠实地记录着现代爱情关系错综复杂与不稳定的具象,为解读爱情的现代性面貌提供了丰富的文本。

一、爱情的现代性表征

《裂变》主要讲述川城大学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感情生活及科研工作。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中,唯一没有乱搞男女关系的,就是何采。然而何采后来确诊为白血病,成为这个单位里的异类。他需要接受周围人的救助和捐款,把自己的事业心和名利心放下,才能成为“正常人”。何采的患病情节,在整个故事中具有极强的隐喻性,因为他没有那么多流动的情感关系,情感上過于稳定,所以他“病了”,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需要接受周围人的俯视和教诲。

《踯躅》讲述“我”是一个名校的博士生,见证着老同学陈敌情史的故事。小说中叙述的男女情感纠葛关系,比《裂变》描写的男女情感关系更为复杂和纷乱。《踯躅》不仅仅讲高校里的事情,它以陈敌的感情经历为线索,交叉叙事,讲述了农村、小城大学、南京城三个不同地理上的人际关系,呈现的是乡村、小城、都市人的情感生态。

《天择》讲述牛万象在古彭师大宣传部工作时经历的一切。《天择》中所展现的流动的、随意的、不稳定的男女情感关系,与《裂变》《踯躅》所刻画的情感面貌是一致的,共同描绘了爱情的现代性表征。

综上所述,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所呈现的爱情现代性面貌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具有高速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现代爱情中,很多情感没有归宿,只有短暂的情感。二是情感关系错综复杂。

二、爱情现代性表征成因

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中所呈现的爱情现代性特征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其成因主要是现代社会自我牺牲式爱情的消散、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人们自我认同的焦虑。

(一)自我牺牲式爱情的消散

路遥《人生》里的巧珍,是自我牺牲式爱情的典型。她诠释了爱情对象的神圣性、独一无二性。为了高加林,巧珍情愿牺牲一切,只为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巧珍身上有强烈的殉道精神,在与高加林恋爱时,完全失去理性地去投入感情,也没有衡量双方的家庭地位、财富等。巧珍做了自己一切能做的。但高加林进城之后,遇到高中同学黄亚萍,两人旧情复燃,黄亚萍与男朋友张克男分手,高加林与巧珍坦白,张克南和巧珍无不表现出“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无私精神,没有算计和报复,即使不在一起,也诚心希望对方幸福。在张克南得知母亲举报高加林走后门工作时,张克南极力阻挠,并遭到母亲的耳光。巧珍得知高加林打算结束这段恋情之后,选择了强忍痛苦,默默接受。

《人生》中展现的浪漫爱情类型,属于我国刚刚进入改革时期的青年男女的爱情面貌。它常伴随着自我利益的放弃、非理性、自主性匮乏等特点。相比之下,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呈现的爱情面貌,更具有现代性。当爱情这种高风险行为变成精打细算、理性思维之后的抉择,选择爱情对象则逐渐沦为一门科学。“转型时代三部曲”体现了现代社会心理学、互联网技术、市场经济逻辑共同构筑的一个精细择偶甄别机制,它可以满足男性或女性高度细节化的要求,以匹配男性或女性独一无二的品味和情感需求。“以肉体吸引和情感兼容两大理念为基础,协助人们寻找浪漫史,甚至找到真爱。寻找人生伴侣不再是要寻找一个‘令你感到愉悦的人;取而代之的是寻找一个能满足你那些高度细节化的、热烈的情感愿意的人。”[1]当爱情的面纱被揭掉,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享受更先进的选择技术,爱情对象的唯一性、爱情体验的独特性、爱情观念的神圣性便逐渐退出舞台,自我牺牲式爱情就会消散,取而代之的即是自我保护式爱情,爱情便不再是信仰似的存在。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与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中的女性相比,巧珍的感情显得极为不理性。叶炜笔下的女性是新时代的女性,她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但对感情的管理和把握,更多是取决理性的考量,类似于经济活动中的互利交换。三部曲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联系,读起来更像三本厚厚的经济账簿,上面写满了精打细算和理性的、有据可依的情感投入。而《人生》以1982年的陕北高原为背景,描写的故事相对更加原始、单纯。叶炜笔下的人物所展现的爱情观与《人生》相比有显著差异。女性主义浪潮深刻改变了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实践。“女性主义为自我牺牲的主旨带来了重大变迁,人们将它理解为一种范围广大的文化劝导;它劝导将人权延伸到女性群体,并揭露支撑、掩盖、希望剥夺女性权利的社会机制和意识形态机制。”[2]女性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对男性主宰的社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冲击。女人逐渐摆脱依附、从属地位,走向独立、自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生》中的巧珍,最大的梦想是与高加林生活在一起,过上安稳的农村生活,她有爱情追求,但这种追求是附属性的、牺牲性的。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言,巧珍追求的是小富即安、以家为重。而《裂变》中的王华,离婚、考博、大胆向导师表白,最后选择与美国专家维纳斯唐在一起,毕业之后顺利去美国攻读第二博士学位,这一系列的抉择彰显着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追求,已经是这个时代年轻女性的主流价值取向。如果把“巧珍似”的爱情观和“王华”似的爱情观进行互换实践,两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差异和隔膜,现代爱情转型的问题才值得注意和书写。

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自主选择自己的爱情,自主地要选择自己的爱情。女性在选择伴侣时会精打细算,考虑自己的追求。女性不再是男权的附属品。“转型时代三部曲”中的爱情已脱离了喜爱,更多是利益抉择的体现。

(三)自我认同的焦虑

《人生》和“转型时代三部曲”的主人公普遍有着从鄉村步入都市的经历。“转型时代三部曲”中,“一方面是作者对当下知识分子处境的深入挖掘,一方面也在试图塑造新的知识分子形象,聚焦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焦灼精神状态。”[3]弗洛伊德观察的结果显示:“爱情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不受批判的自由,而且其所有特征都得到了更高的评价。”爱情能提升人的自我感觉,恋爱使人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是源于被对象不加批判地热爱,并且自己也回馈这种热爱给恋人。在《人生》中,巧珍为高加林涂药水的例子已经表达了这种非凡的感觉。但对于进城后的高加林来说,黄亚萍身上所具备的品味刚好可以在互动关系中彰显出他的价值,也能给其带来新的价值感。一个国家干部新身份迫切需要新认同,而巧珍对于他来说,意味着单纯、单调,甚至是对自我价值的贬损。高加林的痛苦源于他生活在农村,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希望自己能来到城市,大展身手,寻找自我价值。与黄亚萍的爱情关系可以为其带来自我价值的提升。

小说《踯躅》中的陈敌,在农村、小城和大城市里建立了三次爱情关系。第一次在农村老家,与红颜结婚并没有产生价值感,相反得到的是对自我认同的损害,因为陈敌无法赚钱养家,红颜每天责骂他没有出息,所以陈敌跑到中俄边疆要挣大钱,也是证明自我的一条道路。后来他又去考大学,从农村进了小城,自我价值发生转变,加上以前的爱情关系脆弱,陈敌必然与前妻断离关系,与大学同学郭聪建立爱情关系。从小城大学毕业后,陈敌去了南京,自己的身份再次发生转变,新的认同需求导致陈敌结交了李巧。李巧作为南京重点中学的音乐老师,家庭条件优越。宽容、淡定、自信等等,李巧身上彰显的品质更能匹配陈敌的现实身份,陈敌也更容易在与李巧的关系中找到自我价值。

无论是高加林还是陈敌,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生于农村,通过努力在城里获得新的工作,得到新的身份。他们因为来自农村而内心自卑,所以当环境变化时,自身对认同的需求更加迫切和焦虑。现代都市如此的庞大和繁华,以至于个人与城市对比之下,人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受到城市空间的挤压。对于这代知识分子而言,农村无法提供给他们所需要的生活条件、文化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机遇等等。但在城市里,他们也无法融入其中。在城市,他们也会怀念儿时单纯的生活,但那是回不去的时光。即使回到家乡,熟悉的儿时玩伴也已认不出,和老人更是无话可说。身体漂泊是他们的无可奈何,精神漂泊是他们的命中注定。正如小说中的陈敌感叹自己在南京生活多年,仍然是城市的局外人、流浪者,是农村的异乡人。

三、结语

叶炜的“转型时代三部曲”,更多是以贴近的姿态,以零距离方式融入知识分子的立场,去记录知识分子的生活,展示草率、随意、流动的男女情感关系,揭示爱情的现代性面貌。在现代,爱情呈现出高速流动性、不稳定性和情感关系错综复杂的表征,究其原因,主要是:伴随女性意识的觉醒,牺牲自我的爱情观念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女性跳出传统婚恋观,为自己着想,加强对自我的关注,对自我存在的追问。男性在择偶中,也会通过伴侣来体现自己的地位,婚姻关系更像是一场买卖。小说还呈现了从农村进城的一代知识分子寻找自我认同的焦虑。从而展现了现代男女爱情正在经历的巨大转型。

叶炜的“转型三部曲”敏锐地捕捉到现代人的情感之殇,直面时代的伤痛和焦虑。忠实地记录了转型大潮之下的一群知识分子的情感抉择。三部曲对当下人们情感流动状态,从农村进城的一代知识分子如何找到自我认同,表现出深深的质疑和不安。面对高速流动的情感关系,人们如何坚守崇高爱情的信念,如何在庞大轰鸣的都市中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知识分子如何坚守初心,保持清醒头脑,值得深思。互联网时代到来,婚恋网站、手机应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恋爱对象高度细节化的要求,因此,人们的抉择也更加理性,但由于高度理性,人们也更加孤独。在新的选择技术到来之后,一部分人“宁缺毋滥”,一部分人“应接不暇”,这两种相反的局面实则指向的是同一问题,那便是挟裹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安置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既不把爱情当作一种科学,也不会因缺失自我认同而陷入情感高速变动的恶性循环。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丰富了二十一世纪高校叙事文学,作品更具时代性。作者叶炜说:“我不写那些浮在表面的东西,我要极力写的是不易察觉的暗礁潜流的隐秘人性”[4]从作品内容看,作者虽笔锋敏锐,但或许是出于满足大众阅读兴趣的需要,或许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作品并没有达到预期高度。《天择》结尾开放式的结局也是作者留白、隐藏的体现。二十一世纪高校叙事文学未来的走向,也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葛红兵.中国文学的情感状态[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82.

[2]苏枫.古代爱情向现代爱情的走向与构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8):111.

[3]刘卫东.当代知识分子的三种状态[J].当代文学,2020(04):69.

[4]夏琪.叶炜:我尽量写一个真实的高校生活[N].中华读书报,2019-04-22(01).

猜你喜欢

成因人生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