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视域下合肥都市圈综合实力评价研究

2021-10-13崔琚琰

铜陵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等值线合肥都市

崔琚琰 万 艳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一、引言

都市圈是指大城市中的核心城市为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周边城市分工合作,实现圈内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组合。 自长三角一体化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体化思想便成了城市发展的一种战略手段, 区域内城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更高质量的提升综合实力。 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都市圈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带。

都市圈建立的目标是通过城市之间优势互补,结合发展以提高城市群整体实力。 而单一因素无法对城市或区域进行综合评价[1],因此城市综合实力可以通过综合指标体系的计算与分析, 可以判断都市圈处于成熟型、发展型或培育型,从而可以加强都市圈内外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打破区域发展的行政边界,从而促使都市圈之间优势互补、优化组合,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一体化, 实现都市圈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探讨和研究。 赵欣等[2]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得出武汉都市圈的建设是以武汉为核心,武汉市的综合实力位于中西部核心城市第一。 胡树华等[3]选取了客观赋值法的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了东部区域城市综合实力较强,而中西部综合实力较弱。 叶依广等[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综合实力, 对15 个城市按综合实力高低划分成一核心三圈层,并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出建议。 郝兆印[5]根据对济南都市圈现状的综合评判,为济南都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 现有研究大多反映都市圈的静态综合实力, 因此,本研究通过动态观测研究合肥、都市圈综合实力变化比较研究。

自《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以来,合肥的经济辐射不断增强, 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经济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实力,还带动着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利于合肥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大数据时代,运用统计数据对合肥都市圈的经济进行分析评价, 有利于制定可操作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政策。 合肥作为安徽的中心城市,对安徽的崛起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等更具有重要作用, 这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城市的综合实力代表着一个城市在各个领域的现有实力以及发展实力。 本文以合肥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在一体化思想下,研究合肥都市圈的综合实力,为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言献策。

二、指标选取以及数据来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四大类选取15 个指标, 分别为:“经济建设”指标:GDP(亿元)、人均 GDP(元/人)、第三产业比重(%);“文化建设”指标:公共图书馆数(个)、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学校数(所)、毕业生数(人);“社会建设”指标:总人口(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卫生机构数(个);“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造林面积(公顷)(见表 1)。

表1 合肥都市圈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把原来的多项变量通过相关的线性变换转化为不相关的少数的几个综合变量的统计方法[6]。 首先通过 SPSS 软件对数据标准化,得到 ZX1,ZX2,…,ZXn, 再通过因子降维分析得到相关矩阵、成分矩阵和解释方差。 根据特征值大于1、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 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远不如引入一个新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 而累计贡献率反映了对原始数据信息的利用程度,当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大于85%时, 说明对原始数据所包含信息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最后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所占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得到综合实力总得分[7]。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市统计年鉴。2013、2016、2019 年合肥都市圈城市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如表2 所示。

三、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本研究运用SPSS 软件对以上15 个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其次,进行因子降维分析,最终根据特征值和方差累积贡献率提取主成分,如表3 所示。 2013 年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2.999%,特征值都大于1;2016 年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8.577%,特征值都大于1;2019 年前三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2.544%,特征值都大于1。 根据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因此提取出三个主成分。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其次计算三个主成分线性组合, 用载荷数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的开方即可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8]。 载荷数如表 4 所示。

由表 4 中 2013 年数据可知,F1 在 X3、X4、X7、X8、X9、X10、X13、X14、X15上载荷比较大,多数指标反映了文化、 社会发展的状况,由此F1 可表示人民生活质量因子。 F2 在X1、X2、X8、X9、X10、X12、X15上载荷较大,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状况, 则F2 可表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F3 在X3、X4上载荷较大,可表示社会进步水平因子。 由表 4 中 2016 年数据可知,F1 在 X2、X5、X6、X11、X12上载荷较大, 反映文化和社会因素较多,则F1 可表示人民生活质量因子。 F2 在 X1、X2、X8、X9、X10、X12、X15上载荷较大,多数反映经济水平和社会建设,则 F2 可表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 F3 在 X3、X4上载荷较大,可表示社会进步水平因子。由表4 中2019年数据可知,F1 在 X1、X3、X7、X8、X9、X10、X12、X13、X14、X15,多数指标反映社会建设状况,可表示社会进步水平因子。 F2 在 X2、X6、X12上载荷较大,包含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三方面,则F2 可表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F3 在 X7、X15上载荷较大,F1 可表示人民生活质量因子。

表4 成分矩阵(2013 年、2016 年、2019 年)

将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9],算出各市在三个主成分上的得分, 由此得到的线性组合。 最后,通过SPSS 软件转换中的计算变量,得到最终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 利用ArcGIS 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合肥都市圈地级市的总分值,绘制出综合实力等值线图[10],如图1 所示。

表5 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分析结果

四、结果分析

从表4 可以看出合肥都市圈的地市级城市在三个主成分上的总分值以及排名情况。 在等值线图中(图1),同一等值线上城市综合实力相等,相邻等值线的综合实力之差也相等, 而等值线疏密程度可以判断综合实力的变化趋势,等值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差值越小,综合实力变化越快,城市的综合实力就越强,相反,等值线越稀疏,单位距离的插值越大,综合实力变化越慢,城市的综合实力就越弱[10]。图1 中,三张图中合肥市周围的等值线都十分密集, 可以看出是整个都市圈的综合实力发展中心和引领重心,2013 年等值线图中,合肥等值线最密集,综合实力最高,六安、芜湖和滁州的等值线比较密集,综合实力较高,而马鞍山、淮南、蚌埠等值线较为稀疏,综合实力较低,形成了综合实力洼地。 2016 年等值线图中,合肥等值线最密集,综合实力最高,芜湖几乎与合肥等值线相等,综合实力与合肥相近,是都市圈的第二中心,滁州和淮南等值线也较密集,综合实力较高,而马鞍山、六安、蚌埠等值线比较稀疏,综合实力较低,同样形成了综合实力洼地。 2019 年等值线图中,合肥等值线最密集,综合实力最高,其次是马鞍山,等值线较密集,综合实力较强,而等值线相等的芜湖和马鞍山综合实力相近,蚌埠等值线微密集,综合实力一般,而六安、淮南、滁州等值线较稀疏,综合实力较低,形成了综合实力洼地。 根据这三年的综合排名和等值线图情况将城市分成三类进行比较分析[11]。

图1 合肥都市圈地市级城市综合实力等值线图

(一)合肥

综合得分最高、排名稳居第一的是合肥。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滁州,阜阳,芜湖这三座城市之和,目前合肥已经成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合肥综合实力最强,实至名归。 2019 年,恒大研究院《2019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报告》中公布“2019 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 强” 排名榜, 合肥入选, 并且合肥GDP 超过西安、福州、沈阳、大连、厦门等重要城市,离全国20 强只差临门一脚, 人口基数也超过了800万。 在最新的《2020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15 个新一线城市中,合肥首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 国家对合肥的规划, 把合肥的战略定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对合肥的重视,合肥也会趁势崛起。

(二)芜湖、滁州、马鞍山

以综合总分值大于标准水平(以0 为标准水平)的城市(除排名第一的合肥外)分为第二类。 马鞍山发展趋势呈上升趋势,由于马鞍山靠近南京,在整个地理位置上是相当巧妙的, 不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又或者是文化历史古迹, 马鞍山有着相当强劲的表现,但由于资源型城市面临缺乏总体布局、产业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困扰,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芜湖排名较稳定, 发展比较均衡, 由于芜湖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交通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加强,目前整个趋势往东发展,但产业配置远远不足,导致发展缓慢。 不过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大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的城市, 芜湖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和机遇,抢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可以更快实施“呼应浦东、开发皖江”的开发开放战略。 而在《2019 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报告》公布的“2019 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 强”排名榜中,芜湖、马鞍山与合肥一同入选。 滁州虽然相对于马鞍山和芜湖比较落后一点, 但是在安徽的16 个地级市当中,滁州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滁州凭借地理优势,近年来积极与南京对接,承接了不少南京的开发资源,发展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三)六安、淮南、蚌埠

综合总分值低于标准水平的城市作为第三类。虽然总得分并不高, 但是这些城市在某些领域上却大有作为。 六安,安徽最大的地级市,由于六安与合肥交界, 相邻关系使得两座城市具有更大的合作空间;2020 年前三季度实现GDP1219.3 亿元, 名义增速4.61%,在疫情影响下,仍然保持全省第四的增速。目前。 六安处于一个以农业产业较为突出的、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阶段,产业结构不协调、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导致六安整体城市化水平不高,辐射能力有限,但到2021 年,合六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六安将成为合肥都市圈重要副中心城市。 淮南位于安徽中北部, 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以矿业为主,是中国的能源之都,淮南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2014 年以来,全国煤炭等行业处于低迷状态, 加上淮南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地区生产总值过于依赖能源,导致淮南经济下滑为安徽GDP 负增长城市,但随着未来合肥的崛起,淮南在资源上会率先受益,同时交通便利、铁路公路网发达、淮河水系运输畅通,更是为人才聚集提供了便利。 蚌埠, 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路的便利,许多企业和组织的迁入,一度使蚌埠成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在2019 年GDP 达2057.2 亿元,在七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五, 但是却与芜湖、 合肥合称 “合芜蚌”,可见蚌埠市在安徽省经济地位。 在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排名中, 蚌埠排名39 位,2018-2019 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与发展综合影响力评估结果中,蚌埠是全国地市前20 强,省内地市排名第一。 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将落户蚌埠临港区域,为蚌埠医疗条件带来质的飞跃。

五、提升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主成分分析结果以及等值线图表明, 合肥都市圈的地级市的综合实力相差较大, 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远高于周围城市, 所以要充分发挥合肥这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头作用才能提升合肥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而其他城市也要加快自身的发展,这样才能与合肥齐头并进,共同推动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一)互联互通:改善圈内综合交通网

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协同发展的 “先头兵”,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改善圈内综合交通网络是推动都市圈与长三角其他城市设施高水平对接的关键。 一要依托合肥新桥机场二期工程,加快新桥国家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 把新桥机场建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机场之一。 二要加强以合肥为中心的都市圈城际铁路网, 实现合肥与都市圈内主要地级市和县域的城际线路连接。 三要加速城际公路主通道扩容。 要加快都市圈内国省干道路网建设和现有公路的改造提质, 重视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出入口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出入口,改善通行环境。

(二)互融互补:加强都市圈产业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将产业合作作为主攻方向,是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的有力举措。 一要强力推进新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增长极。 要由省级牵头成立领导组,避免各自为政, 向上争取将新桥国际空港示范区申报为省政府特殊政策区; 要争取国家和省给予财力、融资、税收、用地计划、环境能量指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二要借鉴沪苏浙在三省交界处建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做法,在市域边界共建园区,发挥合肥人才科技优势和其他城市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机制, 发展飞地经济。 三要加强产业协作,实现城市功能互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

(三)带动引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

近年合肥的经济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以及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等桂冠, 使之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合肥要扛起责任,强化中心城市担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责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携手进步。 一要提升自身实力,抬高经济首位度,并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二要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合肥对外合作的能力和影响,要以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为机遇,成立合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推进对外学术交流;以“三区”(三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三港”(三个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为支撑,打造融入国际的战略通道。 三要强化龙头责任,带动都市圈区域整体提升。 合肥只有在更大的平台内,发挥头雁作用,引领产业分工、资源互补,才能有效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发挥最大效益,提升整体实力,当前要先带动淮南、 六安等联系最为紧密的核心圈发展,打通 1 小时通勤圈。 紧密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谋划重点项目,完善基础配套,优化发展布局,共推基础设施一体化,共促科创产业一体化,共享公共服务一体化。

猜你喜欢

等值线合肥都市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基于规则预计格网的开采沉陷等值线生成算法*
基于IDW插值的测量数据等值线生成方法*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GeoProbe地球物理平台的软件等值线追踪算法研究与软件开发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