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细读”探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2021-10-12邓红华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文本细读

刘 燕 邓红华

(1郴州市一中,湖南 郴州 423000;2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一、引言

“文本细读”指对文本进行全面、完整而细致的阅读,紧扣文本,重在细读。王先霈在《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中指出文本细读,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看作文学教学方式;二是看作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工作程式;三是看作一种文学阅读态度。在本文中,我们取其第一种与第三种含义。就教师而言,除了自身去体验文学魅力,感受、欣赏小说美之外,还必须十分熟悉文本,能在文本细读中归纳、分析小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既可在课堂教学中传达小说所呈现的美与价值观,陶冶情操,感受文化的力量;也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就学生而言,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写作的能力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水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说教学,重视小说文本阅读鉴赏。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主要出现在必修三的第一单元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却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点。以近四年的全国卷为例,可以发现,在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出现的次数远高于散文。具体如表一所示:

表一 2017-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续表一

年份卷别分值体裁篇目与主要内容主要考点2019全国卷115小说《理水》;具有中国脊梁艰苦卓绝的实干精神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文章的基本特征全国卷215小说《小步舞》;老舞蹈师的怀旧与落寞,小人物的世事沧桑变化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某物/地点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全国卷315小说《到梨花屯去》;基层干部的实事求是与责任担当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某一情节结构的作用2020全国卷115小说《越野滑雪》;对越野滑雪的喜爱,以及二人再难同行滑雪的惘然分析人物心理;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作用全国卷215小说《书匠(节选)》;传统工艺中体现的匠人精神从语句欣赏中探讨人物内心情感;分析人物形象全国卷315散文《记忆里的光》;以看火车的经历,写出作者对镰刀锤头的特殊情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脉络层次;考查标题的作用

由上表可知,在文学类文本考查中,小说出现次数最多,并且在现代文阅读中所占的分值最大。在语文高考全国卷中,关于小说的考题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情节结构、环境描写、词语含意与语言鉴赏等,而这些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落实的重点与难点。

对于小说教学这一模块,学生的积极性会比较高,因为他们会提前阅读这些小说,所以对故事情节或主人公都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但是在小说课堂教学中,小说阅读讲授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个别学生对此小说不感兴趣或看不懂,导致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减弱;二是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能看懂,能理解,因而在课堂中,没有特别注重老师所讲的重难点,也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三是部分学生觉得都是白话文,能看懂故事情节,知道故事内容,了解作者大致的情感态度就可以了。总而言之,现代文小说因阅读难度偏低,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松懈,最终没有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小说细读机制等等,也就导致小说教学效果出现偏差。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本细读”理论来引导学生细读小说,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小说考点,做到细读文本结构和细读文本内容,获悉主题,把握内容。其中细读文本结构包括细读标题和细读结构;细读文本内容包括细读语言和细读三要素。本文主要从细读题目、结构、语言、三要素等四个方面对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文本细读策略进行探讨。

二、小说细读的策略

(一)细读文本结构

1.细读题目

题目既可指标题,也可指问题设置的题干信息。就标题而言,一篇小说的标题会揭示此小说的主要内容。如在必修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这个标题中,它揭示了主人公、自然环境及地点等信息,自然会产生林教头为什么会在山神庙中,在山神庙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林教头结果如何等问题。当同学们关注标题所呈现的信息时,自然地就会就会在阅读中去思考,从而达到有效的文本阅读。因而在文本阅读中,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文学体裁都要关注文章标题,它是文章内容的直接反映。对于考试中出现的“以某某为题有何作用,有何好处”题型,作答一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内容主旨等方面进行,但如果标题有比喻象征意义也要对此进行说明。

就题干而言,关注问题设置的题干,可以更为准确的审题和查找信息。在选择题中,一定要注意题目问的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在简答题中,一定要注意题目问的是什么,所问对象前有没有修饰语或限定语。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问“在沧州偶遇旧识这一情节中,林教头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这个问题其实是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但是所问前还有限定语“沧州偶遇旧识”这一情节,那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注意此情节在文本中哪个位置有出现,然后在结合情节内容对此进行分点作答。

2.细读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文章结构构思的巧妙与否,也会影响到作品阅读兴趣度的高低。小说主要以故事的形式来展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它要经过作者的整理,提炼与安排,运用灵活的结构形式把故事情节有效串通起来,从而清晰明确地体现故事发展脉络,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时小说的结构线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作者在创作时,也会特别注重小说的结构。

小说是属于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绝大部分以事件/故事的展开发展过程来组织材料。无论是用何种叙事方式,只要能清晰地说明某一事件,用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方式都可。但要注意叙事过程中的结构线索。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我们进行细读,可以发现文章是以现状结构呈现,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以林冲的心理活动变化为线索,林冲的忍,到一忍再忍,最后到忍无可忍进行反抗;暗线是以高俅及高衙内的迫害为线索,抢老婆、设奸计、谋性命、断后路,他们对林冲一逼再逼,直至逼到死地。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将文章内容有机联成一个整体,不但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为鲜明,而且也使作者的情感倾向得到充分表达。在考点中,要明白结构的一些作用,而这主要与情节联系在一起。如“照应前文、首尾呼应;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等等。

(二)细读文本内容

1.细读语言

小说的语言是丰富多样的,其语言意义可以是简单明了,也可以是意蕴深厚。因而在阅读作品时,要细细地品读,尤其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高潮阶段,更要仔细品味,慢慢欣赏,去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看其是否带有某种情感。朱光潜先生在其《咬文嚼字》中指出,要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勉,追求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对重点字词句进行赏析,不仅体现自身谨严精神,还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还可以提高读者语感、阅读与写作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的整体综合素养。

阅读文本,首先是要读懂文字,把握语言。这就意味着在小说教学中,要对小说中的某些语言进行重点分析,从字词句出发,去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语言,使其走进文本,体会意蕴,挖掘情感。《装在套子里的人》 是外国小说,又加上年代比较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语言比较晦涩,无法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主题。因而在讲解中,除了对语言分析外,还要涉及时代背景,在知人论世的条件下,走进文本,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如在“我们教师们都怕他……”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夸张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别里科夫对人们的管辖之严、管辖之广,突出了全城人对的害怕与恐惧。一个“怕”字,写的不仅是对别里科夫的害怕,更多的是对他背后的统治阶级的害怕。再联系时代背景,“此文发表于1898年,这正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只要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而那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文中的别里科夫就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的典型代表,显示出旧势力顽固及强大,正是这些旧势力的镇压,使得全城人“怕”“不敢”,所以当别里科夫去世时,人们觉得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当“怕”“不敢”到极致时,那就会有敢于反抗的人出现,于是文中就有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他们是有着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旧势力尽管强大,但仍有新生革命力量。从这些文字当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批判,对新生力量的赞颂。

文本讲解还需联系生活,拓展教学内容。关于“套子”,教师要对其延伸,在文中,它是指就生活、旧制度等。但从广义来说,“套子”是指“规章制度、思维方法”等,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套中人”出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套子”是随处可见的,比如国家国规,校有校规,班有班规,这都积极有利的,需要每一个人去遵守和维护。但对于那些含有陋习的“套子”,需要适时变化,从而告诉学生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套子”。这使文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既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明白作品的深厚意蕴。那么课堂教学也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细读三要素

(1)细读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重要枝干,丰富的故事情节是构成小说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小说没有故事情节,那就不能称之为是完整而又高质量的小说。无论是在古典文学还是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尤指小说)必须有着丰富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因此在小说阅读中,要提醒学生文本细读,把握故事情节,因为文本中的许多关键因素会暗含其中,这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重要的情节进行细讲,对关键信息进行提取和挖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以必修五中的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这篇文章包括三大情节,第一部分主要是写套中人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特征,包括有形的套子——生活习惯、无形的套子——思想方式;第二部分主要是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姐弟之间发生的事件,包括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漫画与骑车风波、别里科夫与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的争吵交锋、华连卡对别里科夫滚下楼的大笑;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写别里科夫的去世,以及还有说明像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许多。在这情节的梳理中,知道作者是不喜、批判以及同情套中人的,再联系社会背景,可明确文章主题。

小说情节的构思是作者的创作能力和才情的重要体现。作者在描述情节时,可能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有趣性,并且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更加鲜明地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等。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漫画事件”这一情节,作者就运用了细节描写刻画出别里科夫的胆小怕事、拒绝新事物的形象特点。因而在分析情节中,要注意表现方法的运用、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人物心理的刻画,内容主旨的概括等。

(2)细读人物

荣维东指出“小说家创作小说的一个核心使命,就是塑造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展开自己对人性深度的理解和探索,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一部优秀作品,大多有对社会现实或作者个人经历的一个投射,而人物角色的设定,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等各方面的认知。细读小说要特别注意情节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形象内心的波动。在小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节或环境描写中去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在课堂中落实人物形象分析。同时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去阅读经典名著。在作品细读中去感悟美,多联想,多批注,提升自己分析文本的能力。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密谋害林冲”这一情节为例,当林冲知道陆虞候又来害自己时,林冲首先是大惊的,并说“那泼贱贼是敢来这里害我”;其次是气愤,想叫他骨肉为泥;再次就是复仇,上街买刀,带在身上,到处去寻仇人陆虞候,但几天之后,不见动静,就“自心下慢”,可看出他的松懈,对仇人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这体现出了主人公林冲的心理变化,并且作者运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有着反抗意识,但反抗意识不强的安于现状的人物形象。

作者在塑造林冲这个形象时,避免了把他塑造成单纯英雄主义形象。林冲既可是威风凛凛、武艺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又可是一个柔情似水、疼爱妻子的好丈夫,也可是一个深受官僚体制影响的士大夫,即使是发配到沧州,他也委曲求全挣扎着想有朝一日能在回到京都,再回到他原来的那个家。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通过细读情节来分析,并归纳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对于考试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题型,除了关注文本中出现的形象词外,还需更多地关注故事情节、人物间的关系、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3)细读环境

细读小说,还需要注意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在自然环境中,作者主要通过描写自然地理等方面来构思情节结构或塑造人物形象;而在社会环境中,作者主要通过历史背景来推进读者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带领学生细读环境,并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小说环境的描写不仅仅只是在描写环境,它还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或人物内心活动、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联系。同样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作者在“风雪”的描写中,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烘托。“风雪”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交代背景,渲染渲染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凄凉、悲壮气氛;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的人物形象;因风雪天气,推动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在风雪天气下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主题,受压迫者反抗的必然性”。

学习语文课程不仅是为考试,还有是为欣赏与了解古今中外文学,注重文化的力量和人格感化,在精神文化层面去帮助学生构建健康而又积极向上的人生体系。这些思想意识的形成会受到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影响。而小说正好有着很强的故事性、情感性,通过文本细读,架构起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桥梁,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小说,作者的情感不是直接表露的,这需要读者通过阅读,理清作品主人公的情感,然后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并在立足作者情感之上积极融入自我的情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满堂言,要运用一定的手段去使学生思考和探讨作者的情感。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设想自己是主人公,然后再融入自己已有的阅读知识及独到的体会,去分析主人公的情感,但是要提醒学生不能偏离文本进行无限遐想。又在主人公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推知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其意图何在,有何情感。而教师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点拨学生,并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基础较好的同学就会总结出“别里科夫是封闭、守旧、胆小维护旧有秩序之人,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可悲者、可怜者、可憎者,重点揭示了沙皇专制统治造成的僵化、腐朽、可悲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迎接新生活的强烈愿望”。由此可知,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文本内容,因为这不仅可从内容中获知情节,也可分析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与作品主题等,还可获得审美的享受、人格的塑造。

三、结语

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小说细读的作用。从细读题目、结构、语言、三要素等出发,根植于文本,认真细读,获知主题,又在文本细读中落实题目、结构、语言、三要素等小说各个方面的知识,分析主题。在小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均会对这些知识进行重点落实。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分析的能力,提升应对小说考试的能力,也能为学生之后的文本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文本细读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野猪套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相约二十年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