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13市为例

2021-10-12韩小燕曹培培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协调性江苏省评价

韩小燕 曹培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生产中知识含量的比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优化人力资本、创新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直接创造财富的积极作用,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是高等教育投资的前提和基础,经济体制及结构的变化均影响着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彼此融合,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两者的协调发展对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纵观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早期研究成果主要以宏观定性研究为主,近几年则主要集中在利用各类计算模型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上。傅为忠[1]、高耀[2]、方鹏[3]、袁晶[4]、周绍森[5]、姜华[6]等分别对中国31省市、中国十大城市群、长三角、江西、辽宁等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利用熵权一TOPSIS法定量地测度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以期能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一)熵权法

熵权法是一种常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是客观赋权法,能够克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信息熵越小,权重就越大,反之依然。首先采用极差法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新的矩阵:Y=(yij)m×n,然后计算信息熵ej,并最终确定指标权重wj,具体公示如下:

(二)TOPSIS法

三、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典型性及可获取性等基本原则,借鉴相关研究成果[2][8],结合相关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整个指标体系共分为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经济规模(E1、E2、E3)、经济结构(E4、E5)、经济潜力(E6、E7、E8)三个方面综合评价,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主要从教育规模(H1、H2、H3)、教育水平(H4、H5)及教育经费(H6、H7)三个方面这评价。

表1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四、实证研究

(一)评价对象概况

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包括13个地级市,总面积占全国1.12%,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为8050.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6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0.3%,此外,江苏省人均GDP、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省域第一。江苏省具备雄厚的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在国内首屈一指。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42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2.74万人,拥有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 、“211 工程”高校 11 所,“111工程”高校14所,26所高校的124个学科进入ESI前1%,“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持续推进[9]。江苏省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两者之间到底协调性如何,至今还鲜有学者关注。因此,选择江苏省来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原始数据全部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14-2018),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由总就业人数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计算获得,教育文化娱乐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获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教育支出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计算获得。

(三)权重计算

通过熵权法可以计算得到2013-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表1)。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指标得分差距不大,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权重在这5年间大体均衡,没有出现一方独大的情况,说明各指标因素共同决定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

(四)协调性分析

表2 江苏省13市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与 经济发展协调性水平

由TOPSIS法可以计算得出江苏省13市2013~2017年连续5年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数值,按照得分均值高低进行排序得到表2。

1.时序特征

由表2数据可进一步得到协调性指数统计量(表3)。可以看出,5年间,江苏省各市总体协调性指数为先增后减,并未乐观的呈现出持续向“协调”迈进的发展态势。2017年13市总体协调性指数较2013年下降了0.0336。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市5年间的协调性指数的趋势图可知,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泰州5市的协调性指数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他8市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南京,为0.1175,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宿迁,为0.1669。

表3 江苏省13市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与 经济发展协调性指数统计量

2.空间分布

为了考察5年间江苏省各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相似性及差异性,利用SPSS软件组间联接法对表2中协调性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度量标准为欧式距离平方,得到的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结合相关专家关于协调性等级的划分方法,我们可将其划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较协调,包括南京和苏州2市。南京和苏州均是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中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是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经济发达,崇文重教,拥有普通高校53所,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市。苏州近5年GDP一直居江苏省各市之首,在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中位列第4,拥有普通高校26所,数量仅次于南京。第二等级为一般协调,包括无锡、常州、南通和徐州4市。该4市拥有的普通高校数量约为40所。无锡、常州和南通均属于扬子江城市群,徐州则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第三等级为较不协调,包括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淮安、宿迁和连云港7市,总共拥有约45所普通高校。

图1 2013-2017年江苏省13市高等教育与 经济发展协调性指数的系统聚类结果

通过图2可以更为直观的看出江苏省13市协调性等级的空间分布情况(图上数字表示总体协调性指数由高到底的顺序),整体上呈现出由苏南向苏北逐渐衰减的空间布局。

图2 江苏省13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等级分布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科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利用TOPSIS法定量评价江苏省13市2013-2017年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情况。得出的结果合乎实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具体结论如下:第一,江苏省13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指数并没有乐观的呈现出持续向“协调”迈进的发展态势,而是在不同的年份,协调度有不同的变化。5年间,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和泰州5市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而其他8市则呈下降趋势。第二,通过SPSS软件的系统聚类法,可以将江苏省13市划分为3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较协调,包括南京和苏州2市。第二等级为一般协调,包括无锡、常州、南通和徐州4市,第三等级为较不协调,包括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淮安、宿迁和连云港7市。协调性指数总体呈现出由苏南向苏北逐渐衰减的空间布局。

(二)建议

第一,依靠经济的发展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通常高等教育发展的也较好。将5年间各市协调性指数与GDP排名相比较可以看出二者高度重合(表4),所以提高各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提高。政府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重创新引领、自主发展,同时要加大对高校的财政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更好地促进经济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表4 江苏省13市城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和GDP排名比较

第二,通过“科研—生产力”转化,实现高等教育助推经济的发展。培养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科技平台,加强高校产学研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使科研成果更直接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苏南地区要注重发展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相对落后的苏北各市要挖掘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潜力,根据自身特点培养“新的增长点”,以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培养各种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三,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江苏省各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状态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需要政府关注,以免出现区域间的“最大化程度维持不平等”现象。针对高等教育和经济都发达的苏南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等多项举措,使资源经济和技术经济联动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苏北高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借助苏南优质的经济与教育优势,帮助苏北更快更好地发展,最终促进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协调性江苏省评价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协调性练习在小学足球训练中的作用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第七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隆重举行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