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2021-10-11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星宇何祥金钟祥银
◇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沈星宇 黄 丹 何祥金 钟祥银
目的:分析某市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为加强职业病防控能力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分析2182名噪声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结果:噪声作业人员血压、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异常率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异常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异常率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生产性噪声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作为目前我国较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其接触人群和涉及范围较广。近年来,由于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的提升,工人的职业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和关注。为了解某市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情况,我们通过对该市2182名噪声作业人员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探讨噪声对其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该市某年度参加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全部噪声作业人员2182人,年龄为19~66岁,平均年龄为(41.7±8.8)。
1.2 方法
(1)资料收集。通过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182名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个案卡数据,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个人基本情况、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2)结果判定。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异常判定根据为《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四川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校正值)≥40dB。
(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经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导出为Excel,转入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某市所有企业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2182名噪声作业人员,平均年龄为(41.7±8.8)岁,平均工龄为(10.4±8.5)。共收集到1754名劳动者血压结果,其中428名结果异常异常率为24.4%;收集到2182名劳动者心电图结果,其中232名结果异常,异常率为10.6%;收集到2182名劳动者纯音听阈结果,其中170名结果异常,异常率为7.8%;仅收集到7名劳动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结果,均正常。
2.2 职业健康检查
(1)血压。不同年龄作业人员血压检查结果:1754名劳动者血压异常率为24.4%,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血压异常率为21.0%,低于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血压异常率25.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作业人员血压检查结果
不同工龄作业人员血压检查结果:工龄<5年的作业人员血压异常率为22.4%,5-9年血压异常率为24.3%,工龄≥10年的血压异常率为2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工龄作业人员血压检查结果
(2)心电图。不同年龄作业人员心电图检查结果:本次调查中所有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率为10.6%,其中年龄低于35岁的异常率为10.3%,大于等于35岁年龄的异常率为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作业人员心电图检查结果
不同工龄作业人员心电图检查结果:工龄<5年的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率为9.9%,5-9年心电图异常率为11.0%,工龄≥10年的心电图异常率为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不同工龄作业人员血压检查结果
(3)纯音听阈测试。不同年龄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检查结果:2182名劳动者双耳高频平均听阈(校正值)≥40dB以上的为24.4%,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纯音听阈结果异常率为4.3%,低于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纯音听阈结果异常率8.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音听阈结果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见表5。
表5 不同年龄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检查结果
不同工龄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检查结果:工龄<5年的作业人员纯音听阈监测结果异常率为5.3%,5-9年纯音听阈结果异常率为7.9%,工龄≥10年的纯音听阈结果异常率为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纯音听阈结果异常率随接害工龄的增加而增加,见表6。
表6 不同工龄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检查结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该市噪声作业人员血压、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异常率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异常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异常率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主要表现为听觉损伤[1]。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随年龄和工龄的增加,该市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异常率也增加,调查结果与文献[2-3]的结果一致。近年来,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除噪声性听力损伤外的研究热点,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4]。因其目前噪声性耳聋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经损害,将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加强各相关人员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领导和监督,建立监管、劳动、社保、工会、卫生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动互补工作机制,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各用人单位要强化法制意识,落实保障机制,依法保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改善工艺流程,定期组织劳动者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各部门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多种媒体发挥作用。劳动者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积极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