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图书出版实践与策略分析

2021-10-08谢晓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6期
关键词:图书出版博物馆

谢晓雪

摘 要:图书出版是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方式之一。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实践成果的梳理,阐述博物馆图书出版的重要性,同时基于罗伯特·达恩顿提出的“传播循环”模型理论,对博物馆出版工作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图书出版;安徽博物院

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图书编辑出版日益兴盛,《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明确规定“一级博物馆应当做到定期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内人员经常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博物馆的原创性出版已成为博物馆科研实力、服务能力的显著标志,有助于受众与博物馆建立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关联与认同。如何进一步通过图书出版促进博物馆完善自身定位、优化社会服务,成为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以2015年以来安徽博物院图书出版实践为例,探讨博物馆图书出版的重要性并提出优化策略。

1 安徽博物院出版实践

依据《出版管理条例》,具有图书出版许可证的出版单位才有资质出版图书,目前在我国只有故宫博物院拥有自建出版社,其他博物馆一般与出版社合作完成出版活动。因此,本文关于博物馆图书出版实践指的是博物馆作为选题策划及内容创作的主体与出版社合作完成的出版行为。

1.1 着眼馆藏文物,呈现学术成果

此类出版物包括基于馆藏资源,面向的受众通常为具备一定知识基础或在相关领域从事研究的业内人员出版的各类藏品图录以及相关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一般是馆藏文物的专门研究或其阶段性成果的及时披露。这类出版物既可作为学术资源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也可用于业务工作,提炼精品并建立档案;亦可推动宣传推广,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在阅读需求日益精细的今天,收获一批忠实的读者,供其欣赏、了解、研究、借鉴。

藏品相关出版物,如《寻珍数典薪火相传—安徽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配合成果展是安徽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的成果转化与利用;《安徽博物院藏孙大光捐赠文物精品集》一书收录了孙大光先生捐赠给安徽博物院的百余件古代艺术珍品,是安徽博物院30多年来对孙大光先生捐赠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科学保护成果的集中展示,附以孙大光年表、纪念文章、捐赠文物索引及文物信息词条,使读者在全面了解相关藏品的同时领会孙大光先生慷慨无私的胸怀;入选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优秀作品的《安徽明清绘画三百家》则以新安画派为主线,采用理论研究、作品分析与史料方志相结合的手法,图文并茂,给读者以直观、便捷的方式欣赏和了解明清时期安徽绘画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一部实用检索与鉴赏相结合的艺术文集,为广大收藏爱好者及美术工作者提供有据可查、有本可考的内容资料。还有一种索引类出版物,如2020年出版的《安徽博物院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安徽博物院1912年以前古籍数据一万余条,每条数据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检索使用。研究型出版物,如2017年出版的《许承尧未刊稿整理研究》,收录、点校了近代爱国诗人、学者许承尧的未刊刻书稿,包括了许承尧各个时期的诗词、碑文、游记等近20万字及许承尧研究文章两篇,展现了安徽博物院古籍整理研究的成果。学术刊物以由安徽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馆协会主编的《安徽文博》为例,该刊物于2010年(总第六辑)复刊后,每年一辑,到2020年已出版至第十五辑,主要栏目包括“博物馆学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研究”“文物科技与保护”“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注重挖掘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以物证研究为重点,扶持学术原创,打造学术交流平台。

这些出版物名目以安徽博物院学术成果的形式在院官方网站上公开,可供查询。

1.2 配套陈列展览,促进知识传播

各类展览配套的图录、读本等也是博物馆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博物院配合相关展览,打造了一批能够提供高知识含量的读物,力图突破博物馆展览读物装帧昂贵、价格不菲等刻板印象,以严谨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降低阅读门槛,拓宽受众面。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红色主题展览,与之相配套的出版物也广受好评。以《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图鉴》为例,該书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在安徽的重大事件、重要战斗和人物活动,通过革命文物、历史照片、图表文字、美术创作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既是常设展览的配套图录,更是安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的一份珍贵资料。

与传统的展览图录不同,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20年度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的《一日香事—带你认识古代香炉》是安徽博物院首次以绘本形式推出的展览配套读物,全书通篇手绘而成,依托丰富的院藏文物和展览资源,对香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香炉进行图文诠释。运用全新的创绘思路,读者对象涵盖青少年和成年观众,装帧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函套经折装样式,绘画风格结合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和现代插画形式,体现出对东方美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手绘的文物图为读者展现了在实物上不易体会的细节。在“幽香氤氲—香具·香品·香文化”展览期间,该展览图录配合“文化沙龙—谈香论道”活动与观众互动,并在网易新闻“领读新春”栏目中作为安徽博物院推荐书目,体现了博物馆视觉艺术语言的多样化,是安徽博物院突破传统展览图录的叙事体例、落实博物馆大众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有效发挥了审美引导和知识普及的功用。

不限于文物本身,而是全景式展现展览全貌的科普类读本也是近年来博物馆出版物的一股清流。安徽博物院配套“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推出的读本《繁华平城—4-5世纪的北魏生活与艺术》(图1)立足于展览本身,注重挖掘文物背后故事,一物一文,环环相接,展现出北魏生活艺术全貌。同时囊括了考古纪实、修复过程、展览缘起、策展巧思、空间设计等内容,严谨清新又通俗易懂,专业人士可产生交流与共鸣,普通观众也不会觉得艰涩难懂,望文生怯。

1.3 立足公共服务,丰富教育形式

教育是博物馆重要职能之一,博物馆出版物的推出正是这种职能的有效延伸。安徽博物院在充分挖掘本院文物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学术成果向通俗科普读物转化,在社会教育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教育中做出了诸多有效尝试。

如入选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19年度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的《国宝耀安徽》(圖2)青少年历史AR系列读本、《会讲故事的大楼》“红色记忆”AR社教绘本等就是安徽博物院打造“互联网+文物文化教育”品牌的重要成果,在对文物文化内涵进行追根溯源性阐述的同时,依托增强现实技术,在手持移动终端上实现文物读本与虚拟影像叠加,与传统社教读本相比更具参与性、互动性、科技性,增强体验感,对阅读者更加具有吸引力。这种社教读本+移动终端的便携形式,建立“移动博物馆”,可突破时空限制将博物馆文化送入校园、社区、乡村等,推动博物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同样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绘本《大国重器楚大鼎》,作为安徽博物院文物故事系列丛书之一,通过两位虚拟人物通俗易懂的对话,揭示文物知识与其背后的故事。

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大国重器楚大鼎》《国宝耀安徽》等青少年历史AR系列读本和文创产品一起展出,吸引诸多关注。

2 博物馆出版策略优化分析

美国学者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曾提出“传播循环”模型,他认为,书籍的创作、生产、销售、读者阅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书籍在循环模型中传递往复,产生具体的群体行为、习惯或意识,启发社会交流,同时这些元素受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思想及普遍趣味等因素的影响。基于该理论,在此探讨博物馆当前存在的部分问题和优化策略。

2.1 面对不同受众,丰富内容形式

在创作阶段,博物馆应有“受众细分”观念,即面对不同的群体,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出版价值的博物馆资源。从目前的博物馆出版情况看,面向专业人士、青少年等特定群体的读物已经日臻成熟,但是面向大众的、以知识普及为目的的书籍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类出版物在内容创作阶段就应在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中追求普及性与服务性的功用。以美国纽约现代艺术馆出版的《纽约现代艺术馆亮点》一书为例,仅就美术作品而言,不同于一般博物馆书籍的编排方式,不拘泥于对藏品做全面介绍,而是将毕加索的画作和迪士尼的动画放到一起对比,或者用不同的作品来串起一个故事,启发读者思考大师与艺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关联。

此外,出版物作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延伸,理应突破时空限制,帮助博物馆与观众建立更加亲密且长久的关系。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以亲子观众为对象的导览类出版物《亲子携手游故宫》系列丛书就提供了范例,除了有关于文物的介绍,该书还涵括了读者可以在家尝试的简易DIY活动,将博物馆的参观学习经验深化至生活之中。第一章“博物馆的幕后工作”,介绍博物馆幕后工作,第二章“携手游故宫”则介绍相关藏品,较为复杂的概念另以“知识补给站”栏目进行说明,每章之后的参考资料提供读者进一步深入检索的参考书目。“动动手”则是亲子观众可在家进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机会。第三章“延伸学习”介绍了网站学习资源及其他相关的参观景点。这种内容设计将知识普及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读者深度学习提供了渠道。

2.2 拓宽宣传渠道,形成深度参与

除了内容创作阶段,博物馆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宣传、营销的后续流程。从销售渠道看,目前包括安徽博物院在内的多数博物馆书籍销售还是以博物馆文创商店、文博展会等传统的线下平台为主,电商渠道或融媒体推介利用上还有很大空间。

一是利用博物馆自身平台,在博物馆线上文创商店上架本馆出版物,尤其是普及型书籍,拓宽销售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等宣传平台,推送相关出版资讯,对优秀出版物进行推介,提高知晓率;二是借力其他网络平台进行品牌塑造及出版物营销,与历史、书画等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合作,将潜在读者聚集起来,如微信公众号“民国画事”对博物馆出版物的“带货”能力就值得注意,其中令人瞩目的是与故宫出版社的合作,在几天内销售了近百套定价9600元的《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和《故宫藏四王绘画全集》。从另一方面说,受限于较为狭窄的销售、宣传渠道,当前博物馆出版行为多停留在创作、生产、销售环节,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反馈关注较少。在书籍出版后,读者阅读是体现出版物意义的环节,对线上渠道的广泛利用,可便于读者利用商品评价功能与其他网络平台进行阅读体验反馈。这些意见对之后的出版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促进文博知识教育普及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晓婷.博物馆教育与博物馆出版物[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店,2014:185-189.

[2]雷锦怡.我国博物馆出版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20.

[3]刘松矗.罗伯特·达恩顿的书籍史观[J].文化学刊,2015(5):208-211.

[4]赵玉.基于观众视角的我国博物馆微信营销策略研究[J].东南文化,2016(4):100-105.

猜你喜欢

图书出版博物馆
博物馆
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规范化探索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体育图书出版与营销策略刍议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