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枫桥经验”在韧性社区应急治理中的运用研究

2021-10-04徐柳怡汪涛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枫桥经验

徐柳怡 汪涛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多发而复杂多样。基层治理过程中,各地借鉴“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展现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韧性。本文从“枫桥经验”和韧性社区的演化逻辑出发,论证得出“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韧性治理理论互融互通,为社区应急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结合当前实际,为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提升空间韧性、制度韧性、组织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枫桥经验”;韧性社区;应急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9.3;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9-0089-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易发高发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也是一场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1]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抗疫工作的成功,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基层社会组织起来了,特别是将“枫桥经验”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用灵活的思维和韧性治理方式来创新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做到最大限度动员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构筑起全面动员、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统筹安全和发展已成为国内城乡社区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因此,为适应新发展阶段,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精神力量,将“韧性”理念应用到社区应急治理体系中,全力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形成相融互促、同频共振效应,着力提升社区应急治理韧性,加快推动基层社会应急治理现代化。

一、社区已成为城市风险聚集地和暴发地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2018-2019)》指出,随着社区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且极易演化为灾害和事故,危害程度呈增长态势。长期以来,城市应急治理相关评估和安全检查工作主要聚焦于厂矿工业园区、重要交通设施、人员密集场所等,特别是危化品产业链条上的点位。社区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面临多重内生性风险和公共安全隐患,特别是老旧社区、旧村、旧厂矿周边生活区等区域,不仅有“黑天鹅”式的突发灾难,也有着巨大而悄然逼近的“灰犀牛”式的风险,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增强社区韧性,筑牢城市安全底线迫在眉睫[2]。目前,社区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社区“生命线”风险日趋严峻

包括地下燃气管道、电线、供排水管道等,这些都是不能发生风险的“生命线”。20世纪60-80年代大规模建设的住宅、工厂等基础设施,大多都混杂交织在一起,使用年限已超过30年,普遍存在设计建设标准不高、建设维护不规范、安全防护功能设施不足甚至缺失、重要设施老化更新不及时、使用强度大等问题,现阶段可能已经处于“质量报复期”,必须高度重视。

2.人群集聚场所安全隐患频现

一些新建社区人群车辆高度密集、超高层建筑以及公共设施使用“过密化”,致使社区公用空间面临更突出的安全问题,较为集中的有电梯故障、电动车充电起火、高空抛物、交通事故等。特别是很多大型社区集购物中心、酒店、影院、超市等功能区于一体,交通拥堵情况更加突出,还面临环境污染、消防隐患等风险。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很容易演变为城市风险爆发点。

3.城郊社区风险明显加剧

城郊社区是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本地人员和外来人口混杂的地区,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管理最为棘手。较普遍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流动人口多,管理服务难;二是刑事犯罪高发,防控能力弱;三是出租房多,社会秩序混乱;四是小企业量多面广,安全隐患多;五是居民成分复杂,矛盾纠纷多[3]。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使城郊社区安全陷入困境。

二、“枫桥经验”与韧性社区建设内在契合

1.“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在实践中创造出“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及时有效地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4]。1963年,毛泽东在枫桥人民创造的这一经验材料上作出肯定性批示,要求各地效仿,并经过试点在全国推广。此后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热潮从浙江涌向全国,各地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从乡村治理实践、地方治理经验过渡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坚持好和发展好“枫桥经验”,坚持好和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明确提出打造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枫桥经验”基层治理体系样板。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这说明“枫桥经验”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發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纵观“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见表1),可以看出,它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历经半个多世纪积淀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生发出了现代基层治理独特的理论解释框架,汇聚升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2.韧性社区的内涵与发展

以韧性城市理念为指导开展社区韧性建设,是城市韧性的理念、技术和内涵在更精确空间尺度上的演绎[6]。尽管社区生活场域与大范围的城市场域比起来要相对稳定,但社区同样面临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重大事故等不确定性威胁,并且还面临着基层治理中独特的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和差异性。2010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组织UNISDR发布的全球城市抗灾行动纲领指出,社区恢复和重建的能力是城市韧性的十大要素之一[7]。在突发事件应对视角下,社区韧性是指预测灾害的能力,并在灾害发生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灾后有及时恢复能力,确保社区功能正常发挥。

3.提升社区应急治理韧性是“枫桥经验”的题中之义

可持续发展是韧性蕴含的一个重要特质,即韧性要求长期治理有效。新时代背景下,“枫桥经验”在各地的创造转化中得到发展,展现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韧性。从本质上说是因为“枫桥经验”非常重视解决好常态化情境下的公共治理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应对社会风险中具有明显优势。从价值功能、方式方法、成效功用来看,“枫桥经验”与社区应急治理韧性互融互通、高度契合。

其一,价值功能趋同。“枫桥经验”要求切实把平安压在一线,其核心价值功能在于就地预防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格局。社区应急治理韧性则强调增强社区自组织、自我适应和恢复的能力,在及时化解风险与矛盾的基础上提升社会稳定性,避免对外界过度依赖,从而使社区能够承受公共事件的周期性扰动,形成范围更广、效果更佳的区域版“枫桥经验”。

其二,方式方法相通。“枫桥经验”源于熟人社会,扎根于日常生活,主要采取劝解、说理、帮扶、矫正等柔性手段消除矛盾和纠纷,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枫桥经验”治理对象的社会层级和利益结构错综复杂,不仅包括熟人,还包括陌生人和信息时代的网络人。社区应急治理的对象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适用“枫桥经验”灵活多样的治理方式,提升社区应急治理韧性需要用“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模式综合化解矛盾、规范社会行为,同时善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社区应急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

其三,成效功用互鉴。“枫桥经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典范,牢牢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四化并举、共建共享”原则,为提升社区应急治理韧性提供了基础和样本,使其起点更高、视野更广、空间更大。同时,社区韧性治理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性和社区基础设施超前规划,确保“枫桥经验”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治理的统筹性,加速其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以增强复制推广的内生动力和持久力。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城乡社区生动诠释了“枫桥经验”的治理优势可以转化为基层社会应急治理效能,在此背景下体现的韧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成了具有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系;另一方面是持续提升具有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能力[8]。本文尝试建立的韧性治理是根据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样板“枫桥经验”凝练出来的治理理论,它并非只是一种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变化的适应性治理,更重要的是其治理创新力和内生能力。概而言之,基于“枫桥经验”的韧性社区应急治理研究框架可以理解为将社区应急治理的思维与社区治理现代化相结合,强调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在预防风险、处置危机、恢复秩序的应急治理中,有序进行社区综合性建设的过程[9]。

三、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韧性社区的思路

“枫桥经验”蕴含着“中国之治”的普适性规律,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样本和理论源头。结合当前社区实际,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提升空间韧性、制度韧性、组织韧性、社会韧性、技术韧性等方面着力,构建富有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制,实现社区应急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与风险共存转变。

1.建好社区生活圈,空间韧性提升打基础

“枫桥经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重心在于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鉴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基层社会应急治理必须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化社区生活圈层级的韧性建设,坚持常态应急和非常态应急相统一,实现平时做好安全准备、战时快速安全启动,做到监督常态化和防治一体化。

一是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超前规划和预留优化。社区应当具有多功能性和冗余度的网络连接作用,为此必须做好韧性社区规划,控制社区密度,结合社区实际开辟临时避难场所,统筹利用社区公园、广场、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进行多功能转换,落实人群疏散、物资集运、隔离治疗等空间,提高区域内整体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共同分散城市风险。

二是加强定期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将城郊社区和老旧社区作为应急治理的重要布控点,强化巩固社区内条块的联合执法检查,推动各类老旧设施的维护、更新、改造与重建,动态评估未来1至2年可能发生的重点灾害,加强部署,重点防御。

三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备必要的应急指挥终端、救援器材、应急照明设备等救灾、救助和安置物资设备,并及时循环更新,减少物资损耗;鼓励社区居民家庭配备必要的应急包,确保灾害来临时具备先期自救能力;充分借助社会物资,与辖區内的医疗机构、仓储超市、企事业单位等签订应急物资保障协议,规范应急物资征调程序。

2.完善治理体系,制度韧性提升作支撑

“枫桥经验”的政治优势是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全过程,以统筹发展为核心要义,现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共识。针对深层次的制度性梗阻,基层社区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尊重应急治理空间层次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社区应急制度,建构“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应急治理网格系统。

一是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并落实构建应急治理体系的工作措施,推动完善政府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治理工作机制。将应急治理作为城乡基层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双向融合。建立和完善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制度,明确公共危机下的社区居民行动准则。

二是强化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机制。扩大社区应急防控自主权,完善立体化应急治理体系,精心打造治安巡逻防控网、应急处突网、群防群治守护网“三张网”,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开展先期救援。

三是开展韧性社区试点示范工程。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开展韧性社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通过制定一批制度、组建一支队伍、打造一个平台、绘制一张风险地图、编制一本手册搭建“五个一”社区安全治理架构。做到“五有”(有预案、有装备、有风险排查、有培训演练、有保障),并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示范工程的区域覆盖。

3.强化多元统筹,组织韧性提升为保障

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新格局、就地化解矛盾和风险已经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大亮点。为有效应对全域性突发事件,适应新时代“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要求,必须健全社会各方联合联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参与机制,使社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具备稳定能力、适应性和行动力的组织韧性,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真正实现就地解决问题。

一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以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安保力量、业主委员会、楼栋长、社区志愿者为主力,动员医疗、燃气、电力、法律、心理咨询等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向社区下移,整合形成社区一线的应急队伍体系,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服务的统一出入口,整合各类资源,提升整体合力。构建社区及其辖区内有关部门、基层组织、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邻近社区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理顺各组织间的关系,明确各环节职责,确保应急事态处置力量快速到位。

三是发挥社会应急专业组织的作用。推动“放管服”改革,支持和引导社会应急组织依法登记。建立社会应急组织孵化基地,鼓励各部门和社区向社会应急组织开放更多公共资源,建设一批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性社会应急组织。

4.凝聚共识合力,社会韧性提升添动力

新时代“枫桥经验”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虽然应急治理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创新,但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一理念作为其核心和精髓却从未改变,所以现阶段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更好地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区应急治理体制的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社会韧性根基,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增强责任意识,明确社区内相关主体的安全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发展社区安全文化,加強安全知识技能宣传力度和风险灾害预防演练,增强社区居民对风险灾害的主动识别和应对能力。

二是强化精神引领。持续加强互联网舆论引导能力建设,通过社区微信群、微邻里小程序、城市留言板等网络媒介,挖掘优秀典型,宣扬先进事迹,发挥网络的宣传阵地作用,凝聚社区群众同心同力、和谐向善的精神力量。

三是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保障。加强对重点群体、弱势群体的安全宣导,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民生兜底保障和特殊人群关爱机制。

5.抓好科学防控,技术韧性提升谋促进

“枫桥经验”的顽强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在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枫桥经验”在治理方式上从传统治理转为数字治理,注重加强数字赋能多场景治理应用领域,持续优化社会治理效能。推进基层社会应急治理现代化,需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以科技赋能韧性社区建设,加快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社区应急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基层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新空间。

一是强化预测预警预防系统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升社区安全类数据的采集、汇总、应用能力,实时获取社区各方面动态风险信息,提升全时空、全地域安全预警预报、防控指挥能力,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成立市级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对自然灾害、高空坠物、火灾消防、交通事故、危化品等社区风险开展大数据综合叠加分析,为社区应急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提升应急治理智能化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万物互联的智慧治理模式。构建大数据驱动的全时空全场景应急公共平台,实现信息孤岛的无缝对接,构建大数据公共安全部门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湖北日报评论员.力量下沉,让社区成为坚强堡垒[N].湖北日报,2020-02-12.

[2]肖洋溢.风险社会背景下政府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以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19(17).

[3]任映红.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社区安全问题与解决策略[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

[4]陆健,严红枫,张颖.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J].小康,2021(11).

[5]陈海娟,徐文标.耦合中释放新动能——浙江省诸暨市“枫桥经验”+应急管理工作的调查[J].中国应急管理,2021(3).

[6]房亚明,周文艺.韧性城市建设视域下社区动员的机制优化[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5).

[7]王世福,黎子铭.强化应急治理能力的韧性社区营造策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J].规划师,2020,36(6).

[8]王杰,曹兹纲.韧性乡村建设:概念内涵与逻辑进路[J].学术交流,2021(1).

[9]王东杰,谢川豫,王旭东.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J].江淮论坛,2020(6).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对完善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启示
“枫桥经验”视野下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化研究
多元化打造新时代 “枫桥经验”的日照模式
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 不断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平安特色小镇”建设中“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应用
“枫桥经验”和党的群众路线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问题检视
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多元解决机制的重塑
基于“枫桥经验”的新时期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