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

2021-10-04马兵兵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3期
关键词:瘘管肛瘘括约肌

马兵兵

(涞源县中医院,河北 涞源 074300)

0 引言

肛瘘属于临床常见肛肠科疾病,是指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相通处出现的慢性感染性通道,该病症好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肛周肿痛、反复发作性的流脓、发热等症状,且难以自愈[1]。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但临床术式较多,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后遗症风险均存在差异性,因此有必要研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2]。本院采用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治疗肛瘘,取得了相对理想的效果,实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至2020 年7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肛瘘患者,根据患者的术式适应证及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125 例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观察组75 例行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对照组男94 例、女31 例,年龄29~52 岁,平均(39.43±2.52)岁;分型:低位单纯11 例,低位复杂26 例,高位单纯13 例,高位复杂25 例。观察组男57 例、女18 例,年龄30~49 岁,平均(38.57±3.15)岁;分型:低位单纯23 例,低位复杂40 例,高位单纯25 例,高位复杂37 例。两组患者的病情分型、基线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符合《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试行草案)》[3]中关于肛瘘的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伴随发热症状,临床一般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单纯性(一条瘘管、内外口直通)及复杂性(两条及以上瘘管及外口,内口可为一个或多个);根据病变深浅分型低位肛瘘(瘘管管道处于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和高位肛瘘(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肛瘘的西医诊断标准;(2)经磁共振检查证实,内口及支管出现明确非特异性感染;(3)患者有独立自主能力,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不满足手术适应证;(2)合并肝肾疾病、凝血障碍等相关影响手术效果的疾病;(3)合并结肠息肉、结直肠癌等疾病者;(4)排除特异性感染引起的肛瘘或复发患者;(5)依从性差。

2 方法

对照组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操作方法如下:做好术前准备及评估工作,采用骶管麻醉,引导患者取截石位,应用肛门指诊、探针探查等手段探查内口位置、瘘管走向以及瘘管与肛门括约肌之间的位置关系。于脓肿高突部位处做切口,引流脓液,于切口处探入小血管钳,脓肿内口穿出为指引方向,于小血管钳周围皮肤行放射状切口,切除坏死病灶组织,固定血管钳(橡皮圈固定),并由皮肤切口处引出,应用橡皮圈拴住肛管直肠肌部,确保两端合拢,并结扎固定挂线,对切口处进行止血,放置纱布加压固定。

观察组行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操作方法如下:术前及探查方法同上述操作,探针于外口探入,沿着瘘管经出口引出,并在探针球头部结牢胶线丝线,在探针引导下经内口引入橡皮筋,经出口引出拉紧固定,逐层切开瘘管内外组织,切除坏死组织及瘘管壁,进行挂线处理,结扎冲洗创面充分止血,缝合远端伤口,置入引流管,凡士林纱条填塞。

3 观察指标

预后不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包括切口感染、肌间切口裂开、肛门漏气、漏液等。

疗效标准:参照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疼痛、发热、排尿障碍)、肛门功能制定疗效标准,治疗痊愈:疼痛、发热、排尿障碍等症状消失,肛门功能恢复正常,肛瘘愈合;治疗有效:疼痛、发热、排尿障碍等症状基本消失,肛门不全失禁,肛瘘基本愈合;治疗无效:上述基本症状未出现改善,肛门完全失禁,无法自主控制,肛瘘未愈合。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肛瘘治疗结果,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两组肛瘘患者的外科手术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80%的治疗疗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肛瘘患者的外科手术疗效对比情况[n(%)]

5.2 两组肛瘘患者预后不良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预后不良指标(并发症、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肛瘘患者预后不良指标对比情况[n(%)]

6 讨论

肛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直肠肛管周围出现破裂或引流脓肿,于肛周皮肤处形成外口,该病症属于肛肠外科难治性疾病,出现复发概率极高,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风险[4]。临床治疗以降低肛门失禁风险,保护肛门功能为原则,本研究显示,应用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治疗效果显著。

挂线术利用挂线的弹性勒割作用,对括约肌进行缓慢切割,同时对括约肌段黏连处固定,避免一次性切开肛门括约肌,出现回缩分离,防止肛门失禁,保护肛门功能效果理想[5]。但是该术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切割过程中对肛门括约肌的损害较大,容易增加切口愈合风险,导致肛门功能丧失[6]。联合切开缝合置入引流管,可以降低切口感染风险,促进切割括约肌的快速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由于对照组的挂线术的刺激性较高,容易影响创面愈合,遗漏对内口的感染源处理,出现复发率较高[7]。观察组的预后不良指标(并发症、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由于联合术式可以让切割括约肌在不同张力下进行伤口愈合,避免括约肌回缩分离,出现后遗症风险[8]。

综上所述,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肛周肿痛、流脓、发热等相关症状,降低预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瘘管肛瘘括约肌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手术可以根治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肛瘘微创手术治疗进展分析
“耳仓”是福还是祸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