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 立足变式 生成素养

2021-09-30李春红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变式训练问题驱动数学思维

李春红

[摘  要] 文章以抽象模型——模型使用——拓展提升为路径,展示“圆的拓展应用”教学片段,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基于问题驱动,立足变式训练,能帮助学生掌握几何模型的基本解题策略,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促进其数学思维水平步步提高,数学核心素养自然生成.

[关键词] 问题驱动;变式训练;数学思维;核心素养;圆的拓展应用

近期,笔者主讲了“圆的拓展应用”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抽象基本的几何模型,然后通过层进式的变式题组推进教学,试题选择有代表性,难度呈阶梯式上升,整个课堂流畅自然,学生掌握了几何模型的基本解题策略. 通过变式训练,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数学思维水平步步提高,数学核心素养自然生成. 下面与各位同仁分享本课的实录与思考.

课堂片段展示

1. 抽象模型

师: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求线段的最值或求因变量的最值屡见不鲜,同学们,想一想在求最值的问题中用的数学知识有哪些呢?

生1:利用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

生2:也可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来求最值.

生3:在求因变量的最值时,常需要建立二次函数的模型,然后利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性质求最值.

师:很好!这些都是求最值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同学们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求最值的方法,即利用辅助圆求最值.

问题1:如图1所示,已知圆O的半径为4,圆O外有一点P,线段OP的长为10,设点A是圆O上任意一点,那么线段PA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是多少?

生4:点A在圆O上运动,点A到达点B时,线段PA的长度是最小的,此时PA=PB=10-4=6;点A到达点C时,线段PC的长度是最大的,此时PA=PC=10+4=14.

师:为什么?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生4:如图2所示,连接OA,在△PAO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PO-OA

設计意图:这是一道比较常见的几何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几何模型,即经过圆外一点与圆心作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其中一个交点与圆外的一点的距离最远,另一个交点与圆外一点的距离最近.

2. 模型使用

问题2:如图3所示,已知△ABC是直角三角形,∠B是直角,两直角边AB,BC的长分别是12和8,然后以AB为直径作半圆O与斜边AC交于点D,取弧BD上任意一点P,求线段PC的最小值.

生5:由问题1的解题经验可得,求圆外一点到圆上各点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就是过圆外一点与圆心作直线. 如图4所示,连接OC交半圆于点E,当点P位于点E的位置时,PC最小. 在Rt△OBC中,由勾股定理,得OC==10,因为OE=AB=6,所以EC=10-6=4.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掌握模型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旨在让学生及时运用模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与建模意识.

变式1:如图5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是直角,两直角边AB、BC的长分别是12和8,取AB的中点D,点E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将△BDE沿直线ED翻折得到△B′DE,连接B′C,求线段B′C的最小值是多少.

生6:如图6所示,因为DB=DB′,所以点B′的运动路径为一个圆,圆心是点D,半径是DB,此时连接CD,当点B′位于CD与圆D的交点处时,线段B′C有最小值,最小值是CD-DB′=10-6=4.

师:由上述两道题可以看出,决定线段B′C最小值的关键是什么?

生7:首先确定点B′的运动路径,如果点B′的运动路径是圆,那么就可以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各点距离的最值问题.

设计意图:在变式训练中,题中没有圆,必须根据题意找到这个隐藏的圆,这样才能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各点距离的模型. 而这里判断动点运动路径的主要依据是圆的定义,即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变式2:如图7所示,已知△ABC是直角三角形,且∠ABC=90°,两直角边AB,BC的长分别为12和8,设点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且∠PAB=∠PBC,那么线段CP长的最小值是多少?

生8:因为∠ABC=90°,∠PAB=∠PBC,所以∠PAB+∠PBA=90°.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PB=90°,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点P在圆弧上运动,如图8所示,连接OC与圆O交于点Q,点P位于点Q时,CP有最小值,最小值为10-6=4.

设计意图:变式2从另一个角度探究了圆存在的条件,即固定线段所对的角是直角,那么直角顶点就是在圆上移动,然后利用圆外一点到圆上各点距离最小值的模型来解答.

3. 拓展提升

问题3:如图9所示,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A在x轴的正半轴移动,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移动,那么线段OC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生9:如图10所示,连接OC,OD,DC,在Rt△OAB中,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得OD=AB=,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由解直角三角形,得DC=3,在△ODC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得OC

师:此题可不可以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呢?

生10:也可以,把点A、B、C三点看作固定点,把点O看作动点,那么点O的运动路径就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如图11所示.

一点反思

1. 构造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方法

在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当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添加辅助线构造几何模型是有效的手段. 在构造几何模型时,切不可“想当然”地乱作辅助线,务必要将已知与求证进行有机联结,形成一条解决问题的通路,以使我们能够运用已掌握的几何模型解决问题[1].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掌握数学中基本的几何模型是前提条件.

2. 基于变式训练,知识自然生长

基于问题1,学生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圆外一点到圆上各点距离最值”的模型,后面的问题2与问题3及它们的变式训练,层层递进,学生不断经历识别模型、构造模型. 运用模型的过程. 学生在知识的自然生长中,逐渐掌握了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与感悟了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数学思想[2].

3. 立足问题驱动,促进深度思考

立足于问题的驱动,学生才能积极思考[3],实现探究式教学. 苏格拉底曾言,教学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知识给引导出来. 可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好方法,当然,教师也要发挥好“助产婆”的作用[4]. 在本节课中,笔者以问题为导向,层层设问,通过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探究本源,在深入思考的同时,学生的知识自然生长,素养自然生成.

参考文献:

[1]牛建萍. 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J]. 教育艺术,2019(07).

[2]刘礼祥. 变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21).

[3]宋代晖. 问题驱动,提升数学课堂的“向心力”——以“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为例[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30).

[4]于连鸿. 苏格拉底“产婆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变式训练问题驱动数学思维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探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变式训练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