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
2021-09-28赵燕
赵燕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王格庄镇卫生院,山东 烟台 264100)
0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可由于周围环境污染、吸烟、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因素造成。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造成威胁,需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1]。但多数患者在生活质量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情绪,导致治疗积极性低下,十分不利于患者治疗[2]。因此,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十分关键[3]。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展开护理,分析其临床作用,详见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接收治疗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6~68岁,平均(48.6±2.5)岁;所有患者均经由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所有患者皆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慢性咳嗽、咳痰、消瘦、呼气延长等临床症状;患者皆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意向书。
1.2 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1.2.1 焦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患病时间较长,同时需要治疗的时间更长,无法准确预判患者疾病的发展,且长期治疗下,患者所需使用的药物更多,经济负担更大,加重了患者焦虑心理;同时,在临床中,多数患者与家属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的情况下,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心理,且部分患者认为,自己生病,应该与家人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家属被自己连累;临床观察发现,该类患者普遍表现为姿势紧张、不思饮食以及胸闷心悸等症状。
1.2.2 抑郁
抑郁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理特征,多数疾病严重患者皆可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抑郁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在患者住院后,患者身边能够接触交谈的人群只剩下部分亲属以及医护人员,而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不对等,无法完全交心,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长期自身压抑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消极、自卑的心理特征,进而引起抑郁症状出现,甚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残、轻生念头。
1.2.3 恐惧
患者在生病后,生活环境突然转变为了医院,由于治疗限制,患者多数时间只能在病房内,日常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导致患者可能对医院、病房本身产生空间恐惧感,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患者治疗效果迟迟得不到改善,则可能给患者造成一种临近死亡的恐惧感,严重患者甚至可能出现惊叫、不敢独处等症状。
1.2.4 误解
在临床治疗中,部分患者并不十分了解该种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认为该类疾病只需要坚持几天服药治疗即可像风寒那样自动痊愈,因此对疾病后期治疗依从性较差;而另一部分患者则过度放大疾病严重程度,认为没有治疗的希望,整日郁郁寡欢,不愿意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加重病情。
1.3 护理对策
1.3.1 做好疾病知识普及工作
在患者护理中,应注意告知患者本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与患者讲解关于疾病发病因素、治疗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使患者意识到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也可通过讲解治疗相关案例,使患者明白疾病治疗的难度以及有效缓解痛苦的方式。
1.3.2 交流
对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的患者需耐心细致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并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尽量回答,并通过介绍治疗成功案例使患者重新对疾病治疗充满信心,进而积极接受治疗,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在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时,护理人员可与患者讲解关于药物在服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在出现异常时能够积极面对,并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救治;对抑郁、焦虑患者做到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使患者了解到自己病情好转情况,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 注意力转移
对部分心理不良情绪较为严重患者,可适当对患者采取精神转移干预方式,带领患者去做一些患者比较喜欢做的事情,将患者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此外,也可指导患者采取呼吸机锻炼方式进行放松,同时也可帮助锻炼患者肺功能,帮助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也可促进患者肺功能康复。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SA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评分在80~100分;较满意: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评分在60~79分;不满意: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评分在60分以下;护理总满意度为满意以及较满意总和,不良事件包括:自伤、轻生、伤及他人。
2 结果
分析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SA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数据表明,46例患者对本次护理表现满意,另4名患者对本次护理不满意,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2.0%,50例患者SAS评分平均为(86.7±2.6)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详见表1所示。
表1 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SA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n, %)]
表1 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SA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n, %)]
指标 例数 评分/百分比SAS 50 86.7±2.6不良事件发生率 3 6.0满意 30 60.0较满意 16 32.0不满意 4 8.0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指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早期可见于患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现象[4]。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可出现肺心病以及护理衰竭,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在患病后期严重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治疗费用较高,经济负担重,同时,长时间治疗容易使患者丧失治愈的信心,进而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6]。因此,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针对不同患者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心理特征选择采用健康教育、精神转移方法,帮助分散患者注意力[7]。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信息,并通过讲解治疗成功案例以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并使患者正确看待疾病,不轻视疾病,也不过度放大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8]。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展开护理,研究数据表明,46例患者对本次护理表现满意,另4名患者对本次护理不满意,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2.0%,50例患者SAS评分平均为(86.7±2.6)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可见,针对患者心理特征对患者展开有效的心理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并疏导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减少由于不良心理情绪所引起的不良事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案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心理状态,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