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检查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2021-09-28马彦君
马彦君
(新疆哈密兵团十三师红星医院,新疆 哈密 839000)
0 引言
消化系统是人体中拥有脏器最多的系统,是由食管、大肠、小肠、胆囊、胰腺、肝脏、肛门、口腔、胃所构成的,消化系统功能较多,涉及到食物的输送、消化、吸收以及排出等。消化道肿瘤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1]。近年来,有相关研究发现,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变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消化道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消化道肿瘤疾病的发生对机体的健康及危害影响较大,大多发生于小肠、大肠等部位,尤其是恶性肿瘤,危害对于患者而言更大。在消化道肿瘤疾病的治疗中,需要明确患者的病情,患者的发病部位,才能为其选择对症的治疗方式进行干预。良性的消化道肿瘤疾病经过积极对症的治疗措施干预后,通常预后良好,但若患者患病后,未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发生恶化而对患者的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2]。因此,早期发现患者的病变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对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提升临床治愈率意义重大,也是促进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所在[3]。为寻求更佳的检查方式,本研究就消化道早期及癌前病变诊治中,消化内镜检查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中,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40~71岁,平均(63.52±3.65)岁;对照组中,女15例,男15例,年龄40~71岁,平均(63.47±3.71)岁。纳入标准:①精神正常;②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异常;②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存在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④存在手术相关禁忌证者;⑤无法良好配合,依从性差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内镜检查及治疗下开展诊疗工作。在采集患者的病变组织后,应用白光消化内镜为患者开展病理活检,诊断患者的疾病。根据检查情况,为患者开展外科常规手术,从距病变位置边缘5 mm处进行手术切除,为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观察组则在消化内镜检查下开展手术。应用图像增强内镜技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应用光学色素内镜或色素内镜确认其病变位置,并对距离病灶2 mm进行标记。在其黏膜下层注射2~3 mL与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对病变位置采用圈套器或Dual剥离刀进行切除。若患者病灶部位无法1次性切除,则可为患者进行多次切除。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诊断图像质量评分,包括胃小凹分型、病变形态、毛细血管影像质量评分,以分值越高代表其质量越高。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给予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填写,分值为100分,以80~100分代表患者满意、以60~79分代表患者较满意、以低于60分代表患者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诊断情况诊断情况
观察组胃小凹分型、病变形态、毛细血管影像质量评分均比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诊断情况( , 分)
表1 对比两组诊断情况( , 分)
毛细血管影像质量评分观察组 30 3.82±1.02 3.67±0.59 3.62±0.47对照组 30 2.01±0.52 2.06±0.39 2.17±0.45 t 8.659 12.469 12.205 P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胃小凹分型影像质量评分病变形态影像质量评分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
观察组住院及手术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表2 治疗情况( )
表2 治疗情况( )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手术时间(min)观察组 30 5.32±0.78 43.92±12.65对照组 30 7.56±1.39 65.19±15.78 t 7.698 5.760 P 0.000 0.000
2.3 对比两组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3。
表3 对比两组并发症[n(%)]
2.4 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治疗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等为消化道早癌的常见类型[4]。早癌的发生通过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行干预还能对病情的进展进行逆转,大多患者能取得较好的预后,而在发生恶化后通常预后较差,因此在患者发生消化道早癌后需尽早诊断,明确患者的病灶情况,及时为其选取有效的手术方式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以促进患者生存期的有效延长[5]。临床上过去常应用常规消化内镜进行检查,并采取常规手术方式为患者开展治疗[6]。在常规消化内镜检查下,主要是通过应用白光内镜进行检查,而由于部分癌前病变及早癌缺乏典型的病变形态,或仅仅存在一定程度的颜色变化,因此通过常规白光内镜检查无法及时对其病变情况进行评估[7]。在常规术式下开展检查所需的治疗时间较长,且手术后患者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恢复[8]。而在消化内镜检查中的图像增强内镜技术下,能通过无创性检查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更为仔细的检查,患者易于耐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操作简单易行。在消化内镜下开展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均为微创手术的一种,通过消化内镜的支持,能对病变情况进行观察,可在消化内镜下对病变进行切除。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胃小凹分型、病变形态、毛细血管影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及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说明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中,通过给予患者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能有效提升影像质量,更好地观察患者的病变形态,进行分型,能更具针对性地为患者开展治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综上,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中,应用消化内镜检查有助于对患者病变部位的进一步观察,能获取质量更好的病变形态影像,有助于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诊疗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