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综合康复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影响

2021-09-28唐亚秋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1期
关键词:心绞痛血栓静脉

唐亚秋

(泗阳县中医院,江苏 泗阳 223700)

0 引言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该病症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我国相关数据统计显示,40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其主要因素在于冠心病易引起心肌梗死、心衰等并发症,进而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针对老年患者进行冠心病防治任务较为严峻[1]。介入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下床时间短等优势,常用于临床冠心病治疗。但是由于患者自身、冠心病病变或操作等高危因素易导致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进而影响预后质量,因此有必要加强护理干预[2]。综合康复护理是基于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干预,达到改善预后质量的效果。本院在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60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0例。观察组男169例,女131例;年龄40~80岁,平均(62.83±3.57)岁;病情分型:稳定性心绞痛94例,非ST段抬高ACS(NSTE-ACS)97例,急性ST段抬高冠状动脉综合征(STEMI)109例。对照组男173例,女 127例;年龄 41~79岁,平均(63.58±3.16)岁;稳定性心绞痛96例,NSTE-ACS94例,STEMI110例。两组患者病情分型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诊断标准:符合《高龄老年冠心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3]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主要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表现出劳力性心绞痛或因血管痉挛引起的静息性心绞痛、无症状心绞痛等症状,经临床心电图诊断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表现出反复发作的可疑心绞痛症状,且持续不缓解,经临床心电图诊断证实,并根据ST-T段变化进行分类。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冠心病诊断标准,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2)满足介入治疗的适应证[4];(3)患者自愿配合本研究治疗方案。

排除标准:(1)对所用药物及成分过敏、不耐受;(2)合并慢性代谢性疾病、电解质紊乱、血栓性疾病等疾病;(3)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恶性心律失常等疾病者;(4)排除术前出现深静脉血栓患者。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介入术后护理,内容如下:术后进行镇痛消炎等药物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进展情况,进行健康认知宣讲,对术后高发并发症知识进行讲解,让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检查,对患者体位进行护理,采用术后制动等措施。

观察组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常规护理: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进行严格检测,观察肢体颜色、指温、血运情况;对患肢进行制动,应用胶布固定压迫止血器,术后8 h可拆除压迫器,促使机体静脉血液回流;将患者患肢抬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微微屈膝关节,避免小腿深静脉回流受阻;进行健康宣讲、心理及饮食护理等,确保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及治疗,摄入纤维素等食物,保持大便畅通,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做好肢体保暖等护理,避免血流淤滞。

②潜在并发症预防:针对高危患者需要提高警惕,做好监测及识别工作,同时加强护理工作巡检及护理,及时发现药液外渗、静脉穿刺红肿等风险事件,做好饮食、体位、肢体活动等预防工作,尽可能采用上肢静脉穿刺,避免下肢静脉损伤,缩短扎止血带时间,降低对远端血管的损伤;并进行抗血栓泵处理,必要时可采用加压治疗仪,加速深静脉血流速度。

③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循环状态制定康复计划,采用被动运动联合主动运动方案,由责任护士进行示范陪护患者进行被动双下肢活动,术后6 h即可按摩,缓慢活动踝关节各部位,过程应保持力度适中、热感适宜,不损伤伤口及肢体皮肤。主动运动即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主动运动,包括卧位更换、关节环绕、握力锻炼等锻炼,以患者不劳累为最佳,加速肢体血液循环。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调整。

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预后质量。护理风险事件包括深静脉血栓、肠道功能紊乱、肢体肿胀、术后疼痛等,深静脉血栓检测应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评估,其余均以护理记录为准。预后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量表涵盖生理机能与职能、躯体疼痛及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一般健康情况8个板块。总分相加并换算为百分制,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评估预后质量。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预后质量越佳。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干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67%,明显低于对照组15.67%的风险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5.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预后质量更佳,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分)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00 69.43±5.37 92.37±4.22*对照组 300 70.25±5.31 81.62±4.16*t 1.881 31.422 P 0.061 0.001

6 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及进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多由运动、情绪等负荷状态诱发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表现出心绞痛等不良症状[5]。由于该病症病变呈现为多支、弥漫、钙化等特征,出现心肌梗死风险较高,且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等高危并发症,血运重建治疗术后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导致患者预后不佳。因此有必要对各阶段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降低不良结局风险。介入手术治疗属于临床常用冠心病治疗术式,通过应用导管技术对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进行疏通,改善机体心肌血流灌注[6]。本研究显示,术后联合综合康复护理可以降低介入治疗的风险事件,改善预后质量。

综合康复护理以快速康复为护理目的,对患者进行术后连续护理服务,采用渐进式康复锻炼,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确保患者各方面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最佳状态,逆转心肌重构发生,缩短患者康复时间[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穿刺过程对血管损伤、患者自身合并糖尿病等高危疾病因素有关[8]。其他护理风险均与患者自身因素及操作有着密切联系,综合康复护理是给予患者个体化、合理化的康复锻炼,进而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及运动耐量,降低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冠脉的狭窄闭塞问题,但仍无法改善患者运动受限、心绞痛等症状,消除危险因素,而联合综合康复护理,给予术后科学有氧运动,进一步增加心肌灌注,调节冠脉扩张,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术后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心绞痛血栓静脉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