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颈“四针”联合针刺合谷穴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MDA、SOD和NO水平影响
2021-09-28张敏杨坚
张敏,杨坚
(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 康复医学科,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中枢性面瘫主要是由于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1]。随着我国脑外伤和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中枢性面瘫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在中医上多给予针灸、中药治疗。针刺是在临床治疗中枢性面瘫的常用手段,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120例,探讨面颈“四针”联合针刺合谷穴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及对MDA、SOD和NO水平影响。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9例,年龄 45~72岁,平均(56.79±5.84)岁,病程 20~70 d,平均(44.85±7.97)d;67例脑出血患者,53例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均中枢性面瘫;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病情较为严重;伴有精神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5~71岁,平均(56.73±5.81)岁,病程20~70 d,平均(44.81±7.93)d;34例脑出血患者,26例脑梗死患者。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5~72岁,平均(56.85±5.87)岁,病 程 20~70 d,平 均(44.89±8.01)d;33例脑出血患者,27例脑梗死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等基本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对侧合谷穴,采用0.25 mm×40.00 mm一次性针灸针近针刺,直刺进针的针刺手法,行针5 s,针刺深度为10~15 mm,采用捻转法并且角度在 90°~180°,频率为 120 次 /min,1 次 /d,留针时间为20 min,1次/d,5次/周,1周为1个治疗疗程,两组患者治疗 4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面颈“四针”治疗,取患侧地仓、迎香、廉泉、颊车。采用直径3 mm×50 mm的毫针,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40 mm,迎香向鼻翼方向斜刺3 mm,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40 mm,颊车向地仓方向透刺40 mm,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5次/周,1周为1个治疗疗程。两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4]: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两侧鼻唇沟及额纹对称,面部表情肌完全恢复,露齿、鼓腮没有障碍,口角没有残余食物,流涎基本消失;有效-大部分面部表情肌基本恢复正常,鼻唇沟及额纹基本得到纠正,口角残留少量食物残余,偶有出现流涎;未愈-治疗后没有明显改善,鼻唇沟及额纹显著不对称。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2)面部残疾指数(FDI)[5]:包括喝水的困难程度,进食后将食物固定于一侧颊内的困难程度,漱口或刷牙的困难程度,流泪干涩或过多的困难程度,发音的困难程度等5个躯体功能活动的困难程度。每个方面根据困难程度不同评分分别为:5 分-没有困难;4 分-稍有困难;3 分-有些困难;2 分- 非常困难;1 分-健康原因;0 分-其他原因。总评分范围为0~25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困难度越高。
(3)MDA、SOD和NO水平:采集患者肘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 %)
2.2 两组患者FDI指数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FDI各项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DI指数对比( , 分)
表2 两组患者FDI指数对比( , 分)
喝饮料困难评分 进食困难评分 漱口或刷牙困难评分 流泪困难评分 发音困难评分 总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75±0.43 3.63±0.58 2.81±0.46 3.45±0.52 2.65±0.39 3.38±0.45 3.04±0.45 3.72±0.56 2.51±0.39 3.31±0.47 13.29±2.1317.85±2.59治疗组 2.74±0.45 4.16±0.62 2.87±0.48 4.28±0.62 2.69±0.41 4.06±0.61 3.06±0.47 4.17±0.64 2.54±0.40 3.82±0.52 13.35±2.1919.26±2.92 t 0.179 4.519 0.385 4.476 0.329 5.062 0.316 4.924 0.529 4.396 0.471 4.37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2.3 两组患者血清MDA、SOD和NO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SOD和NO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MDA、SOD和NO水平比较( )
表3 两组患者血清MDA、SOD和NO水平比较( )
MDA(mmol/L) SOD(mIU/mL) NO(μmol/L)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7.76±0.86 4.74±0.71 62.94±8.65 85.76±10.48 36.82±5.89 57.94±8.97治疗组 7.79±0.84 3.62±0.58 62.89±8.75 93.49±12.43 36.76±5.98 66.48±9.94 t 0.518 4.498 0.647 5.876 0.497 5.17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3 讨论
中枢性面瘫在中医上属于“卒口僻”的范畴,以单侧口眼㖞斜为主的病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由于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一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病灶对侧下部表情肌发生瘫痪,即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或变浅、病灶对侧面部出现随意动作不协调等。目前西医多通过营养神经、改善血液循环、清除自由基等基本药物治疗,治疗效果欠佳。在中医上多予针灸、中药治疗。针刺是在临床治疗中枢性面瘫的常用手段,能够通过对口颜面部肌肉给予被动刺激,能够起到调养经脉气血的功效,从而加快神经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使面部神经兴奋性提高,使肌纤维收缩增强,并且促进受损肌肉和神经进行修复、再生[6];陈艳萍研究表明,通过针刺合谷穴,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7]。本研究在治疗组患者在针刺合谷穴基础上给予面颈“四针”治疗,选取地仓、迎香、廉泉、颊车为主穴,颊车、地仓、迎香均是阳明经穴,并且均在面颊处,以上穴位相配合能够疏通面部气血,特别是面颊处的气血,从而改善患者唇颊沟留食、口角喁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廉泉能够改善舌纵涎出[8]。
本研究采用面颈“四针”联合针刺合谷穴进行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FDI各项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MDA是细胞膜脂质进行过氧化反应时的一种中间代谢产物,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与MDA浓度呈正相关;SOD是临床上反映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一种常用指标。NO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血管扩张因子,具有维持血管稳态的作用,当NO水平较低时,使神经内膜血管出现舒张障碍,从而引起神经缺血缺氧损伤。所以MDA、SOD和NO水平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缓解神经损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SOD和NO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采用面颈“四针”联合针刺合谷穴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