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吲哚布芬治疗8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2021-09-26

北方药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吲哚血小板阿司匹林

柏 林

(益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湖南 益阳 413000)

冠心病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可通过抗血小板治疗显著降低,国内外指南均将其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Ⅰ类推荐。但在临床实践中,这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呈现较大的个体差异,一些出血和/或血栓高风险的特殊患者,在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时常发生血栓和/或出血事件[1],导致临床决策困难。近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吲哚布芬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对患者预后结局改善价值较高[2]。为进一步明确高龄患者合理治疗方案,本文回顾我科应用吲哚布芬治疗8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8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8)与对照组(n=18)。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80~87岁,平均(83.47±2.69)岁;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为81~88岁,平均(83.56±2.70)岁。两组上述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入选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年龄≥80岁,无意识不清与沟通交流障碍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此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疾病者;②心、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③病案资料缺失者;④合并有恶性肿瘤疾病及其他危急症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应用氯吡格雷、抗凝、调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休息、冠脉介入治疗等。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首次负荷剂量300mg口服,继以100mg/次,一天一次,口服维持。观察组采用吲哚布芬治疗,首次负荷剂量200mg口服,继以100mg/次,一天两次,口服维持。随访所有患者2月。

1.4 观察项目

1.4.1有效性评价

回顾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心血管死亡发生率、血栓栓塞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心肌缺血未改善发生率。

1.4.2安全性评价

统计项目包括:出血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皮疹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分析,(%)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有效性分析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心血管死亡、血栓栓塞、缺血性脑卒中、心肌缺血未改善等事件总发生率方面无差异,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对比[n,(%)]

2.2 两组安全性分析对比

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我国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仍然强调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不足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即便是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天)仍有18%的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3%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事件,其余的不可耐受的症状还包括支气管哮喘、皮肤症状等[3]。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由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服药5年内血栓性事件复发率增高。

在多种抗血小板药物中,吲哚布芬是一种有效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抗栓药物[4]。吲哚布芬通过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途径代谢、影响二磷酸腺苷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三种途径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因此吲哚布芬理论上更适用于需要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2008年ACCP指南提出吲哚布芬是有效的血小板环氧化酶1抑制剂,无论是生化功效还是临床有效性方面都与标准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可比性。多种证据表明该药治疗多种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有效和安全的。其在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方面的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但出血风险较华法林低,且无需血液监测、更简便[5]。在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隐静脉血管的闭塞方面,口服吲哚布芬与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潘生丁进行对比,二者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对于阿司匹林过敏的冠脉PCI术后患者,应用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优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可有效减少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该药还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学者对吲哚布芬临床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采用吲哚布芬治疗,该药物引发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仅为3.9%,另一针对非类固醇类药物药效学的研究同样证实,健康人群长期采用吲哚布芬治疗也未出现胃肠道损伤事件。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心血管死亡、血栓栓塞、缺血性脑卒中、心肌缺血未改善事件总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吲哚布芬安全性优于阿司匹林,高龄患者应用吲哚布芬出现不良事件机会较低,患者更易接受该药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观察周期较短,且限于经济、个人意愿、身体条件等因素无法对每位入选患者在用药前进行系统检查(如颈部血管彩超、胃彩超造影等)以确保基础风险一致,尚不能完全排除出血、胃肠道反应等事件与患者基础疾病的关系,因此,尚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充分验证吲哚布芬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于高龄人群,吲哚布芬在降低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同时又不影响治疗效果,也许可以作为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一种有效的替代药物。

猜你喜欢

吲哚血小板阿司匹林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餐前还是餐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服用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合成稠环吲哚研究
能治病的“阿司匹林树”
吲哚骨架7位的羟基化研究
金属催化下吲哚7位的修饰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