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及方法

2021-09-24郭春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作用语文教学

郭春梅

摘 要 虽然当前的语文教学明确地提出了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要求,但是很多教师不明白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到底有什么作用,更不知道怎么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导致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对这些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作用;方法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教材中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以教学语文的目的除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已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与观念,对社会现象会有自己的一些独立思考和见解。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受到精神的感染,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旦学生的热情得到了激发,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文化品格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培养,语文素养也能有效地得到发展。

2.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我国有着近5000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极其丰富的优秀文化,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先祖留下的智慧的結晶,都是经过前人的筛选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探究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由一大批专家学者反复甄别选择而编写出来的,教材中的每一篇选文都有着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成长起到启蒙的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走近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一直以来,文言文学习就是学生比较头疼、教师也很无奈的一项学习任务。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作品表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也很远,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有些困难。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除了要搞懂字词语法,还要关注文章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实践证明,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了解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可以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给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1.重视史料背景的介绍

很多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喜欢直入主题,认为做太多的铺垫反而会使学生觉得无趣,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度。其实,适当地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背景,可以创设出有效的情景,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快更高效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如果教师按照

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带领学生去分析课文,很有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在课前的十分钟里,学生还没有集中注意力,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就开始讲述课文的内容,会让学生心理上一下子接受不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深入地进行思考。如果在讲解课文之前,先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创作背景和作品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就可以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投入到学习状态当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左传》,什么是编年体史书,什么是国别体史书,什么是纪传体史书,这篇课文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如何。这些有趣的语文知识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去。在讲解了这些知识后,学生会产生疑惑,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例如,“为什么晋国要与秦国结盟攻打郑国呢?”在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地图呈现给学生看,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再给学生讲述秦晋围郑的历史故事,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在于:(1)晋文公曾在逃亡的时候路过郑国,郑国认为晋太公落魄了,没有礼貌地去招待。(2)在当年晋国和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派兵增援楚国攻打过晋国,所以晋国和楚国有仇。这些史料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将史料背景介绍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以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对鲁迅先生也有初步的了解。鉴于此,教师在课堂伊始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曾经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知道鲁迅先生的哪些人生经历?鲁迅的文学贡献表现在哪些地方?鲁迅对我们当下的时代有什么意义?”在听到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在脑海中搜索自己相关的知识储备,并对问题作出回答。例如:“我们曾经读过鲁迅先生的《祝福》《明天》《离婚》《故乡》《高老夫子》《阿Q正传》《朝花夕拾》《野草》等。”“鲁迅先生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为思想启蒙运动做出过巨大贡献。”“鲁迅先生的小说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有学生会直接引用其他学者的评价:“鲁迅先生是革命先驱,拥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作品堪称民族的启示录,记录了当时人们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也写出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对光明充满了渴望。”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整合,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从而让学生产生爱国之情。由此可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3.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想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就要借助一些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工具,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要知道,在《红楼梦》这本书中,教材所选的这一回是序幕,但是在全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正是因为林黛玉进了贾府,所以才会有与贾宝玉的相识、相知、相爱,才会有后来的悲惨故事。《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学生学习的时候在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无法深入地体会和理解文本背后的深意。鉴于此,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出恰当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给学生播放有关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认真观看,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学习。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后,教师还可以制作微课,向学生介绍作者曹雪芹的情况,以及理清《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关系。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其中重点人物的“人设”,还可以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特点,从而为学生进行古典小说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开阔,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4.构建生本课堂

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構建生本课堂,要放手让学生

自主地去学习语文知识、探究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诗经〉两首》时,教师首先要知道,《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集,一共收录了305首诗歌,收录诗歌的年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文本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搜集《诗经》的相关资料。要完成这个作业,就需要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如互联网、各种书籍等,搜集和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上课时,教师可以就《诗经》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回答。例如,《诗经》在汉代以前被称作什么?《诗经》的六义指的是什么?《诗经》又被称作什么?《诗经》一共记录了多少首诗?通过前期的准备,学生能较清楚地进行回答。《诗经》在汉代以前被叫做《诗三百》《诗》。《诗经》的六义指的是兴、比、赋、颂、雅、风。《诗经》一共收录了305首诗歌。《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在这一环节,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分享,当出现答案不一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明这些答案的出处,也可以进行辩论交流,最终确定最佳答案。这些自主探究活动,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素养。由此可见,构建生本课堂,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通联: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

保护区高级中学校]

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由专门培养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具备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都不具备的时间优势和资源优势。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既能够最大程度确保社会公平,也能够缓解社会焦虑,降低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冲动。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大力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要下更大的力气,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要通过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优质均衡的基础上,办好每一所学校,并办出各自的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才能有效地缓解择校热、校外培训热。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严格遵循教育部有关课时的限制、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管理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是学足学好的前提。同时,要建设丰富多元的校本课程,开发校园各类环境、设施、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学校要建立起涵盖课堂教学在内的多维立体的教育体系,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增强对学生的课后服务供给,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坚决避免“校内不讲校外讲”“课上不讲课下讲”等情况,切实做到应教尽教,赢得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信任。

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核心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要通过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做到学有所得,学生负担自然随之减轻。一方面要立足学生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通过大单元整体设计、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学习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整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把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到学生学习上,落实到核心素养培育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本报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31日01版)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作用语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